![](https://img.haomeiwen.com/i23659349/ad75cb6ce58cf11a.jpg)
在学校,一个班上几十名同学, 同样的老师教,为什么考试成绩总会有差距?
进入公司,给实习生同样的资源,为什么同事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无论是学校、还是任何一个单位,造成差距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自学能力。
我们的自学能力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在刚入大学的时候, 由于大学对体能要求比较高,我们每天早上都要早起进行高强度的体能活动,以至于每当到了上课的时候,大家都是无精打采,睡倒一大片。
刚开始,我也是趴在桌子上睡觉的一员,睡得天昏地暗,直到半学期过去了。
我不记得是在那一次课上,我突然醒来,我抬头一看很多人都低着头梦着周公。我突然惊醒,我难道就要这样把大学睡过去么?难道这就是我要的人生吗?这样的我能承载得了我那还遥不可及的理想么?
一种深深地恐惧笼罩着我,我感到浑身发冷,但又好似处于烈火之中,备受煎熬。
从那天之后,我给自己立下规矩,在任何课上都不能闭上眼。这不仅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这也是我对老师的尊重。
从那天开始,我开始读书,中外名著、历史、商业、经济等等我都会拿来读。
从那天开始,只要有时间我就在读书。
大四的时候,我们队长让我们每人准备一堂课,那一堂课中我讲了自己大学的感悟与行动。
我说:环境只能决定一个人的下限,唯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上限。
我相信通过自学,我们可以成为任何我们想要成为的人;通过自学,我们更有信心和勇气面对这个世界。
我相信,通过正确的努力,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不乏通过自学,战胜恶劣环境,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
《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讲述了在毒品、艾滋、饥饿充斥的环境中度过童年的莉丝为了摆脱自己的命运,通过自学,2年时间完成了4年的课程,无处安身的她常在地铁站、走廊里学习、睡觉。最终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哈佛大学的考试,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华罗庚,仅有初中文凭,且身有残疾,但他通过自学,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数学家,被美国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为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北京大学东南门有一个筒子楼,楼道里能闻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火做饭后经年不散的油烟味,夏天的时候楼道里还夹杂着厕所的臭味,到了冬天,窗户如同摆设一般,刺骨的寒风透过窗户钻进被窝。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住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晨出晚归,度过了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绝无例外。他们是考研大军中的一份子,而他们梦想中的大学就是北京大学。他们搬进这,就是为了离梦想的大学近一点,在学习懈怠的时候,提醒自己,你离北大只有一步之遥。但你不努力跨过这个坎,就是咫尺天涯。
他们离开学校,没有老师讲课,也没有任何人督促他们,唯一推动他们的就是对北大的渴望,渴望在未名湖畔、博雅塔旁看书散步,领略先贤的智慧,渴望成为他们梦想中的样子。
就是这种渴望,监督着他们,让他们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忘记严寒酷暑,忘记蚊叮虫咬。
在学习这件事上,我们拼的就是自制力,谁能够抑制其他冲动,集中精神地学习,高效地学习,坚持学习,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寒门女孩”刘媛媛就是这考研大军的一员,当然,最后她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走进了北大法学院。
网上一直流传这么一句话:21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那又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自学能力呢?
是无节制的娱乐和过度的社交需求。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太多的东西诱惑着我们,拿上手机就开始刷短视频,一上午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网上的娱乐综艺让我们忘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自顾自地在哪儿傻笑,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打开游戏,游戏的兴奋让你持续沉迷其中,甚至到凌晨都还在拼杀。
对社交的需求,是因为我们渴望得到认同,渴望得到重视。因此,为了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们热衷于各种集体活动,只要有邀,必不拒绝。为了能在酒场上,聚会上吸引大家的目光,哗众取宠。想尽办法在社交中刷满存在感,好像自己是一个主角一般。
无节制的娱乐和过度的社交需求消耗了我们的并不坚定的意志力和大量自由时间,致使我们逃避学习的痛苦而沉浸在虚假的想象中。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学习的终止不仅仅是拿到文凭的那一刻,想要不落人后,你必须自学复杂的技能或概念。
无论,你是否喜欢,是否认同,未来的教育都必将是自我教育。学校可以提供一些无与伦比的体验,一种集体学习的氛围,但拉开差距的不是同质化的集体学习,而是异质化的个体学习。
自学才是我们的未来。
环境只能决定你的下限,唯有自己才能决定你的上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