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四个100天(我们的4.0),我立了一个群规,要求每天至少总结一句话,以下面的格式发到群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4130851/014c588d7bb50be4.png)
这个工具的知识源头,是罗振宇对万维刚的强力研读法所做的点评,罗振宇说这方法太牛了,但他做不到,因为没时间,但罗振宇自己读任何书,学习任何东西,都会逼自己总结成一句话,记下来。
你看看罗振宇在屏幕前唾沫星子乱飞1小时,知识储备就是这么来的。
我现在读书,如果觉得确实是一本好书,就会采用万维刚的强力研读,但考虑大家情况各异,就提出了这个要求,有的同学没仔细看我写的使用说明书,常常用这个一句话工具感叹每天的心情,我的心情无语凝噎。
我的理解,一句话,是自己从学习的知识中总结的关键句,能使自己对这本书产生深刻印象的,相当于在头脑中打了一个记忆标签,方便检索,将来真要用到这个知识,再去查找就好了,这年头没必要死记硬背。
我也经常发发一句话,但更多的是做读书笔记,因为那样能够更快的建立知识体系,我以前的知识是一堆碎片,所以用建立知识体系的办法整合这些碎片,每个人的经历、所处阶段,所拥有的学习条件不同,没必要向我看齐,适合自己就好
我做读书笔记分两种情况
一类是,突然读到,如遭电击,按照万维刚的原话叫做“令人一惊一乍的知识”才是你需要的知识,对于这一类,我会立马停下来,把自己当时的感想写下来,存到印象笔记里,比如今天我都钱理群的一篇演讲,目标分两层,现实一层,理想一层,现实一层继续拆解,理想一层默默准备。我立即一口气读完,然后批注+收藏,收归己有。
一类是,我有计划要学习的,比如《超级个体》,比如《心流》,比如《深度学习》我会固定时间,逐字逐句的读,逐字逐句的理解,分析脉络,。。。。。摘取金句等等
顺便说说《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我当作经典买回家,随便翻了翻,然后当作牌位供在书柜里了。
我感觉这本书讲的道理非常对,对书籍的分类和态度,仍然能够有效的指导我们对待各类书籍的态度。但太繁琐和刻板了,适合那个时代,但不适合现在。
过去书没有那么多,值得慢慢拆解和消化。
现在书实在太多了,只能用更有效率的办法对付。
我比较喜欢万维刚的“强力研读法”,专门用来对付我认为值得对付的好书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以下四步:
1、梳理清楚脉络,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以及逻辑
2、找出一本书的核心观点和理解难点,在高精力状态的时候,花整段时间认真研究搞懂。
3、摘录金句和你喜欢的段子。
4、写出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悟或者心得。
其中第2点,是很多人忽略的,吴伯凡曾经专门针对这一点指出,读书要向曾国藩学习,“扎硬寨,打呆仗”。意思是,一定要把一本书你看不懂,理解不了的难点攻下来,你能看懂的,其实都是你早已知道的,或者和你认知契合的,读不读都是一样,除了能够加强自己对已经掌握的观点的确信,没有别的用处。
最后,引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原文,祝大家读书进步
如果你阅读的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类,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成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