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唐僧:历时17年途经138国行程五万里,还险些被大徒弟杀害

唐僧:历时17年途经138国行程五万里,还险些被大徒弟杀害

作者: 剑惊禅 | 来源:发表于2022-02-15 23:05 被阅读0次

    公元600年,洛阳缑氏镇,一户陈姓官宦人家诞生了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给他取名叫做陈祎。祎,是美玉的意思,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在古代常用作人名,当然我们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个称呼——唐僧,或者玄奘法师。

    我们绝大多数人对唐僧的了解或许仅限于《西游记》中,那个“大师兄,师傅又被妖怪抓走了的拖油瓶”,但实际上,真实的唐僧却是一个非常牛逼的硬核“猛男”。

    想当初,唐僧偷渡出国,途经138国,历尽千难万险才到达古印度。

    可这个信仰佛教的国家却并非极乐世界,他们等级深严,连本地人都生活得极不如意,更何况唐僧这样一个远道而来,背景并不显赫的异国来客呢?

    尊重,不是来自于别人的给予,而是自身的硬实力。

    唐僧在印度和当地学者辩论经义,让当地一众学者哑口无言,赢得了当地学者的尊重和认可,这些事迹经由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传到了东土大唐。

    最终他带回了舍利子一百五十粒,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六百五十七部。

    据记载,唐僧归国之日,“道俗奔迎,倾都罢市”,连唐太宗也亲自带着朝臣隆重迎接他,并为他赐号:三藏法师。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三藏的故事。

    1、学霸唐僧的求学路:为了去西方求法,不惜偷渡出大唐;

    前面我们说过唐僧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在北齐官至礼部尚书,他的父亲也是远近闻名的贤士,还被推举担任过县令的职务。

    这样的家庭,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已经是相当幸运的一件事了,至少,在当时普通老百姓还在为温饱发愁的日子里,他的父亲却能让唐僧四兄弟过着衣食无忧、诗书传家的幸福生活。

    恰好,唐僧又是一个聪慧的少年,受父亲的教诲,他才八九岁便能通读、理解各类经典了。

    但是,很不幸的是,命运对唐僧的考验也来得那般残酷。

    在唐僧五岁那年,他的母亲便离开了人世,在他十岁那年,他的父亲又突然去世,这对于一个放到现代才上小学的孩童而言,无亚于人间悲剧。

    没有了父母的庇佑,唐僧一下子就失去了生活的来源,眼看着生活没有了着落,十岁的他找到了自己在洛阳净土寺当沙弥的二哥长捷,前去投靠二哥过上了在寺院学习佛经的生活。

    但学佛这件事儿,在当时,并不是想就可以的了,出家首先是需要朝廷获准剃度才行的。

    恐怕,唐僧当时也没想到,自己的机缘会来得那么快。

    在唐僧十二岁那年,朝廷要为二十七个僧人剃度,不过,由于唐僧年龄尚小、资历又浅,因而这批名单里本来是没有唐僧的。

    有意思的是,大理寺卿郑善果瞧着一旁观赏的唐僧目不转睛的模样,觉得他很有趣,竟对他产生了好奇,便询问道:“你为何想要出家呢?”

    或许,他此事无心之举,谁也没想到,唐僧的回答却震撼住了全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这句话简单说来,唐僧是说他的愿望从长远来看,是为了继承发扬如来的精神,从短的来说是为了将佛法发扬光大。

    唐僧的话引起了郑善果的注意,他意识到眼前的这个小沙弥若是给他机会,以后说不定会大有作为,于是,他便和同僚商量破格录取了唐僧:“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佛门伟器。

    一代圣僧的逆天之路,由此开始。

    在这之后的几年里,唐僧一直潜心向各位有名望的大师请教学问,到他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已是举国闻名的佛学大师了。

    俗话说“学无止境”,当唐僧遍访名师之后,他有感于当时经义混乱、各位名师说法不一的局面,决心亲自前往印度,求取真经,以解心中迷惑:有南北异学,是非纷纠。永言于此,良用怃然

    不过,就跟我们现在出国要办签证一样,唐代的人要出国,也必须要向官府申请,办“过所”才行,否则私自出关,惩罚是非常严重的。

    于是,在公元627年,唐僧便和一帮志同道合的僧人们,一同提交了前往印度的出国考察申请。

    但当时大唐和吐谷浑、突厥的关系非常紧张,朝廷本就欲加强在西域的军事力量,此时唐僧一行人的出国申请很显然就有点不合时宜,朝廷很果断地拒绝了唐僧的申请。

    这样的结果出乎唐僧一行人的意料,那些和他约定同行的人纷纷打起了退堂鼓,但这并没有让唐僧退缩。

    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求取真经的信念鼓舞着唐僧,他回想起《历游天竺记》一书中记载的高僧法显西行取经的事迹,这更加坚定了他西行的道路。

    公元629年,唐僧正式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2、真实的唐僧:历时17年途经138国行程五万里,还险些被大徒弟杀害;

    那时候的路况根本无法和现代相比,西行的路上,除了崎岖的山脉和一望无际的沙漠外,语言不通和没有向导的问题,也是摆在唐僧面前的难题。

    为了不至于因为迷路的问题,阻碍自己西行的路,唐僧决心在唐朝的边陲重地、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凉州,获取自己所需的情报。

    唐僧的到来,获得了当地僧侣的欢迎,但也引起了当地都督李大亮的警惕,在得知唐僧要西行的计划后,李大亮明确告诉唐僧:如今突厥和朝廷关系紧张,西边随时会打仗,你要西去是违背朝廷法令的,你还是回京去吧。

    唐僧西行受阻的事,传到当地僧侣群中后,河西一带的佛门领袖慧威找到唐僧,表示愿意帮助唐僧脱困。

    在慧威的两个弟子慧琳、道整的帮助下,唐僧脱离了李大亮的监视,逃到了瓜州这个地方,但唐僧没有想到,李大亮的通缉令也随即到达了瓜州。

    幸运的是,找到唐僧的是那个叫李昌的官员,他是位敬重佛法的信徒,当他得知唐僧的宏愿后,竟当着唐僧的面撕毁了通缉令,并表示愿意帮助唐僧出关西行。

    出城后不久,两位帮助他的僧人便和唐僧告别了,此时,由于有官府的通缉,唐僧不敢光明正大地走官道,瓜州的沙漠和大风就成了困扰唐僧的新的难题。

    其间,唐僧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徒弟,也就是孙悟空的原型——石槃陀。

    石槃陀身体强壮,态度又很诚恳,当唐僧告诉他自己的困境后,他很爽快地表示愿意护送唐僧过五烽。

    西行的路并不轻松,尤其是冒着生命危险,就是为了求取一些绝大多数人都用不上的经书之时,这足够劝退大部分人。

    石槃陀的信念,显然不足以支撑他像唐僧那样,坚持走上几万里。

    当两人偷渡出玉门关后不久,无尽的沙漠就摧毁了石槃陀的意志,当时两人在是否继续前行时发生了分歧,石槃陀告诉唐僧:“弟子感到前路艰险,所过的地方没有水草,要取水只能去五烽下偷水,但那里有重兵把守,一不小心被发现就会丧命,咱们还是退回瓜州吧,那样比较安全。”

    唐僧如果是轻易能够被说服的人,也不至于偷渡出国了,他当场便拒绝了石槃陀的请求,仇恨的种子由此在石槃陀心中生了根。

    有一天夜里,唐僧正在闭目打坐时,石槃陀以为他睡着了,便抽出了一把刀走向了唐僧,打算行不轨之事。

    唐僧见状察觉到了危险,他便念起了经文,石槃陀看到唐僧还未睡着,徘徊了很久终究还是打消了念头。

    第二天,唐僧便对石槃陀摊了牌,石槃陀回答唐僧:“弟子实在是不能陪大师西行了,我家中还有一家老小需要我养活,此行是冒犯王法,被抓住的话就是灭族之罪,我心中已经恐惧,决心不再西行了。”

    唐僧闻言也就不再强迫石槃陀陪自己西行了,但石槃陀却不放下唐僧,他质问唐僧:“法师既然你不肯放弃西行,也必然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你被抓住,供出了我怎么办?”

    唐僧指着天起誓:“就算贫僧不幸被捕,纵然千刀万剐,也绝不会牵连你的。”

    或许是石槃陀了解唐僧的为人,又或许是他还心存一点良知,他最终还是没有伤害唐僧,而是告别了他,和平分手。

    此后,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唐僧西行的故事了,只不过这一路既没有妖魔鬼怪,也没有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三兄弟,有的只有历时17年途经138国行程五万里的“孤勇者”唐僧:

    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

    爱你孤身走暗巷

    爱你不跪的模样

    爱你对峙过绝望 不肯哭一场

    3、归国后,唐僧潜心从事译经事业,终成一代大师。

    唐僧在印度的名气,并非凭空得来的,他在曲女城法会上以论主的身份阐明自身对佛法的理解,烂陀寺的法师曾把他的法论抄录立于会场门外,并扬言: “ 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难破者,请斩首相谢。”

    但18天过去了,却没有人能指出唐僧不足,理所当然地让唐僧得到了一众印度学者的尊重。

    唐贞观十七年,唐僧回归长安的时候,有数万僧人夹道欢迎他归国,连唐太宗也不再追究唐僧违背圣令一事。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亲自下诏令在寝宫接见唐僧,并为他做《三藏圣教序》。

    在唐太宗的建议下,唐僧接受了翻译六百五十七部经书、并将观察到的远方异域习俗写作十二卷《大唐西域记》的诏令。

    此后的日子里,唐僧主持翻译了一千三百三十一卷经书,并将见到的一百三十八国的事迹编著成了十余万字的《大唐西域记》,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大师之名,玄奘法师实至名归。

    文/脑洞趣味历史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僧:历时17年途经138国行程五万里,还险些被大徒弟杀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hr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