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那么一段时间,害怕打开任何的社交软件,因为里面的东西太多,太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都在说着当前人们的现状,也在告诉屏幕对面的人,要怎么做。
只是,接受了太多的东西,真正接收到的,落实到实践中的,恐怕真的太少。
因为那是别人时间后的产物,而看的人除了知道这样做的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再发表下自己的决,然后,就没有了,因为那些别人总结下来的东西,是需要时间来实践的,所以,一天接受的东西那么多,真正引起重视的应该太少了。
有段时间,自己会把看到标题就觉得喜欢的文章,或者是粗略浏览过的文章觉得值得深读的文章立马收藏起来,这样的初衷很简单,待会儿看,现在时间不够。
最后,不知不觉就收藏了太多了文章,结果就是我并没有再次打开那些文章看。
所以,有那么几个时候,打开微信,看到置顶的推送显示的红色数字,显示我几天没有打开文章了。自从有了置顶的功能之后,那些没有置顶的,永不见天日,再也没机会看到没置顶的推送。
我们很想让别人告诉我们,我们该怎么做,可是除了我们自己,谁能更了解自己呢,看了那么多文章,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个人的生活状态而受鼓舞决定改变,也可能看完后评论一句“你过上了我想要的生活”。继续的在自怨自艾,他人永远是一面旗帜,可是自己的定位还模糊。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毛病,觉得别人的什么都好,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什么都想要,最后生活一团糟,什么都得不到。所以,我们需要做减法,所以我们需要一段时间专心做一件事,再转战下一件。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三观,对待同一件事的评价,对自己以后的生活也有不同的安排,或者没有安排,只是很简单的憧憬着,说憧憬,是因为把它想得太简单。
比如说,我想听到身边的人说“我可不想当老师,当老师太辛苦了……”说得好像相当就能当得了一样,关注点本应该是能不能当上,有没有这个资格,是否符合要求,但是他的关注点则是想不想,好像专门为他预留的一样,看他想不想去。
完全是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每次听到像这样的言论,我除了长叹一声之外,不知道该怎么去说。
因为有的人是很固执的,听不进去别人的言论。
好像他们说的都好有道理,好像他们都好厉害,是呀,真的很厉害。可是我们没有真正的了解一个人,没有了解他所经历的事,不知道他是在怎么走到今天的,这里面一定有很多难以诉说的经历吧,没有办法感同身受,没有办法亲自去经历,都太难去体会到。
云淡风轻的回答背后,藏着多少难以启齿的经历。
我们可以以他为榜样,吸收他身上散发着的正能量,从他的经历中得到些许启发。
尤其是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很优秀的人,越是优秀的人,做事效率,做事成果,在很多地方都能做到很优秀,也让我渐渐明白了这句话“自己经历过的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某一天,说不定就派上了用场了。
之前在红点听过一个课,就有个人在主讲人没说几句话就说“求干货”,主讲人说,“我不知道你所说的干货是什么,什么样的才叫干货,我只是把我该讲的想讲的讲出来。”
很多人都喜欢干货,随随便便就说“求干货。”如果这也是一种病,给他起个名字叫“干货病”,这其实很可笑,仿佛有了干货,就能立马变得厉害,好像有了干货,就可以不用工作。其实只是不想思考,只想直接得到别人总结下来的东西。
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即使再多的干货,也挽救不了一颗慵懒的心。
常常觉得这个世界变化真的太快了,短短十年,小时候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太快,有点跟不上了。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在面对眼前的状况,我们迷失了。
一位老师谈到她去出试卷的经历,要求要上交所有的电子产品,在过了没有手机的十天出题日之后,她说,“我觉得我并没有损失什么,几天没有接触这些电子产品,地球照样在转着,太阳照常升起着,不会因为我们地球就不转了,并没有错过什么。”
其实,我们以为一两个小时不看手机就会错过什么,就像不到手机在身边就会想,要是别人给我打电话怎么办?要是有什么事情找不到我怎么办?最后拿到手机的时候,发现没人打电话来,没人有急事找,能给你发微信却不打电话,说明这件事也不是很重要。
我们离不开这些东西,也不可能完全抛弃,但是怎么利用电子产品,却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至少,不要让自己迷失在朋友圈,迷失在电子产品,迷失在一些虚幻的事情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