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职场博主:姜Dora
前公众号简介:致力于为-1到5岁的职场人提供精神力量和解决方案。
现公众号简介:每天一条Dora的400字小纸条,陪你在生活工作中日进一寸。
做自媒体的契机:在字节工作时工作量不是特别饱和,周六日抽时间做b站,2个月做到10万粉丝。两年多时间全网收获170万粉丝。目前比较重要的栏目是“100场职业访谈”。一年365天,有52个星期,如果周更,那么做完100场也需要2年的时间。【第一次知道一年有52个星期,看来自己很缺乏对时间的精细把控安排,缺少计划】
有一集说到毕业四年工资翻了6倍。她解释道这其实是互联网人自我包装的一种把戏,只要你的起点足够低,比如如果当时月薪是3k,那么几年之后变成了30k,那就翻了10倍。【论取标题的技巧】
在上班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创业,我觉得创业是一个很可怕很苦的事情,比上班要苦得多。事情的转折点其实是从做自媒体博主开始,可以说做博主这件事情,它完全解构了我之前所有对职场的理解。比如说去大厂这件事,我觉得好比去罗马,也就是像我们这种,尤其像我是二本毕业的学历不行的人。我从小的创业公司再到中型的,然后再到大型的这个过程,你一步步的想要往上走,你的薪水也在往上提,那你就会觉得大厂可能是个比较好的归宿,就是传统的升职加薪。当高管这套趋势原来完全是我脑子里的路线。但我后来去了大厂以后,工作经历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的消沉,就是一种千辛万苦到了罗马,但是发现罗马里面很无聊的感觉。我觉得有两种人可以到罗马,一种就是像我这种千辛万苦走到罗马的人,就是这种学历,智商等各方面都没什么优势,然后走到了那。另外一种的话就是生在罗马的人,这是说他的职业经历是从一个大厂到另外一个大厂,他可能毕业的时候,在类似清北人大这样的高校,其实这个学校就相当于学校里的大厂,然后他又跃迁到像百度,滴滴这样的公司去,他就是在这种大厂之间来回跳跃,我将这种人称作身在罗马的人。我其实之前对罗马有很多的期待,我会觉得罗马里面的人可能更有趣,或者说会发生更多不一样的事儿。但是当我去了罗马之后,我发现非常的无聊。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之前是在成长中的创业公司,里面我需要负责的事情比较多,比较杂。你能够体会一个项目自己从0到1去负责完的过程,那个过程很像手艺人,所以你做事情有爽感,而且意义感很直接。我去到罗马之后我就发现这种意义感,这种我需要的东西被高度分工给切掉了,再加上大厂里面聪明的人是在太多了,我跟聪明人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感觉自己很笨拙,我开会的时候辩论都辩不过他们,我们会聊项目聊到资源的分配,我也是争不过,也拿不到好的资源。所以我在罗马呆的很失落,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并没有创作新的价值,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一种内卷和辩论。我们之间不是在探讨事情怎么样做的更牛逼,或者说怎么把事情做出一点新的东西,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梳理逻辑。当然这种状态也可能是我个人狭隘的感受,但是我嘴比较笨,我也不能说服别人拨给我资源,我也不能说服领导去调整项目的方向。所以在长期的失落当中,我为了寻求意义,决定要去做内容。然后毕竟做内容也很久了,那么之前一直只能给公司或者其他人做,都是在给别人做嫁衣,不能自己做,然后我就开始去做B站,做了B站之后就非常的顺利。我在罗马的这种长期以来的郁闷和笨重的感觉就消失了。首先是很快就做了爆款,2个月就做到了10万粉。我的第一个商单是领英,当时我只有5000粉丝,我报价5千,没想到对方接受了。后来到10万粉的时候,我一个商单可以卖到3万块,我当时在大厂一个月也只有3万,这件事让我特别震撼,原来钱可以这么挣,所以那个时候我重新解构了对职场的理解。以前我觉得只能在职场中拼命努力升职加薪。涨薪的契机只有在做了重大的业务的时候,还有就是换公司的时候,以前觉得5000块的涨幅都特别难,但是当你做了博主之后,你一条视频(我当时做视频的成本还比较低)做3天,然后3天就挣了上班一个月的钱,我就觉得我配得上这么多钱吗?以及为什么这个玩法逻辑是这样的?
为什么在2个月就能拿到这么好的结果(10万粉&报价3万的商单),当时是做对了什么?有没有去复盘这件事情?首先第一件事,我认为我在内容上是有一些运气或则说叫天赋的东西。然后第二件事是,我过去5年一直在做内容。第一件事首先得是运气,我觉得运气这件事就能筛掉大部分人。我原本给自己的频道定的规划最多一个月涨1000粉,那按照10万粉的话,我需要很多很多个月。但当时我第一条视频,就做起来了。很多人会觉得说有那么一套技法,然后按照1234这个逻辑来,就能把账号做起来。我当时也是这么相信的,我过去也做过课程,也帮别人做过IP孵化,也给过别人很多意见。但是第二年的时候随着我见到的大的博主越来越多,我觉得做博主这个事看命。当然如果你说我要干个1万粉,5万粉,甚至我努努力,干到10万这样,这中间确实可以靠一些动作去规模化出来的。但是这种两个月干到10万粉以及商业化等各方面调性都非常好,我不认同它是一套方法论可以做到。但是如果这里面除了运气成分,有哪些是做的对的,首先其实还是要做爆品,做好的内容。那你要知道做爆款选题,里面就涉及到对内容的审美,但内容审美这件事就需要大量的经验,还有就是运气。比如两年前大家对大厂这个话题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我今年去做就不行,因为大厂的光环在逐步的小事,而且整个就业环境处在一种沮丧当中。然后现在大家也不太喜欢那种特别进取的趋势。把IP做成这件事,很像中彩票。当道很多人在那非常有见识的去分析如何中彩票,但是如果你真的相中,你就得去买,然后你要接受随机性对你的审判,你去逛彩票店的数量变大的时候,有一定的可能性会提高你中彩票的几率。但是那种中500万大奖的人,他应该不是买彩票最多的人,他可能第一次买就中了,甚至就是别人送给他的一张彩票。做IP就是这个逻辑。
在字节是15薪,每个月3万,那么一年是45万,然后算上各种餐费等补贴差不多有50万。我就一直舍不得,很纠结。直到有一天,我问自己,假如必然要失去这50万,那么你觉得接下来一年什么样会让你觉得失去50万也没有什么好可惜。我当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做的事儿完全不挣钱,三年就是瞎折腾,你觉得你愿意做哪一件事?我想了想,我愿意放弃50万年薪。因为我研究人的职业发展,研究一个人怎样变得更好,这件事情我自己是第一受益人,那我愿意做这个。【用一种直接失去的逻辑去重新想象】
你什么都不做的话,那你的职业就是在往下走。所以我说你能不能给自己一个特别心动的计划,然后这个计划对于你个人发展来说会创造很多新的机会,或者说可以给你的职业打开一些想象力。你如果没有想清楚的接下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感觉很好的话,建议先按兵不动。
有的时候我们的内耗和犹豫,就是因为我们陷入了无序和不具体,那我们就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如果我们把一切都想得很清楚,是等额的收入还是等额的另一种体验,哪一种对我们来说吸引力更大。你可以选择继续那份收入,也可以选择冒险做一个勇敢的尝试。自古以来我们就有着一套严密的职业道德规训,还有是因为这是一直以来职场的向往。我们被教导要安守本分,在职场中得尊敬长者,尊敬比自己年长的,尊敬职位比我们高的。在自身的岗位上要老老实实,才能升职加薪。这种规训就让很多人在职场中畏畏缩缩,就算深陷一段泥泞不堪,消耗自己的职业关系当中,也迟迟不愿离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