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868000/dfd0f6d708cdde17.jpg)
前几日在寺院里采摘粽叶时,想到竹子的生长过程,十分励志,有了今天的分享,围绕竹子展开的随想:沉得住气,才能发得了力。
竹子在最初四年的时间里,只能长到三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会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快速地生长,仅仅需要六周的时间,就能长到十五米高。之所以在第五年能有如此快速地成长,是因为前面的四年里,竹子在土地里,深深扎根了数百米。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68000/6bd480bcbfe49f76.jpg)
学习佛法、成就道业也是如此,需要扎根,需要储备,需要慢慢地沉淀。先不谈弘法度生,就是自身持续的、根深蒂固的无明习性都是很难调化的。当面对问题和烦恼时,如果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又如何解决他人的问题?
所以也深深的体会到,零散的学习只能解决一点枝末的问题,要解决自己和他人根本的问题,需要系统的、不断地、反复地熏习佛法,树立正知见。当面对一切事情能思考背后的因缘,以正确的见解判断一切事物现象,当可以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他人问题。
竹子用四年的时间在大地里扎根蔓延,才有坚不可移的生命力,我们凡夫时进时退的心,需要在最初的时间里,专注系统地学习法义,专注需要沉下心来,才能不断地深入,庄子说:“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佛遗教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想要制心一处,首先知道什么是“一”,“一”就是有明确清晰的目标,这是根本和前提,没有这个“一”,所谓“制心”,只能是无根之木。
目标是清晰的,心态是明朗的,不妄求、不贪求。念佛人的志向,或许如《净土圣贤录》言:“我之志,固有大者在也”,“志”来自对阿弥陀佛的仰靠,也是对净土的期盼,更是打开身心,全然吸收阿弥陀佛经过兆载永劫所积功德的结晶。
总之在佛法推动下的信仰才是稳固的、持久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68000/05ddad8c64a51634.jpg)
阿德勒心理学说:身体是由心灵所支配的,所以改变一个错误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他的身心和观念,为自己定下正确的目标,在最初的五年里是在构建灵魂的整体性,善用在后天环境中获得指引,对身心、观念进行修正,在第五年的时候一个人的人格才能成为定局。
阿德勒说,五年是一个人身心改变的周期。但并不是我们度过了几年的时间,就一定有多大的改变。
有多少人虚度了五年,甚至几十年,也没能熬出一点成绩。显然,成长首先自己要有向上的力量,同时也要有外部环境的成全。团体成全个人,个人是团体的分支,所以要各自独立也要相互配合、相互成全,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打破自我的局限,融合在大众之中。
同时,也要有自我的向往,所谓知识改变命运,自己想成为哪样的人,就算现在不是那样的人,也会熏陶变成那样的人。
学习期间,经常希望自己进步快一点,这样内心一直有压力,直到听了上智下随师父的开示:“佛门的团体如同大地,无论你是树还是草,都可以平等的生长......”,师父的开示,使我倍感焦虑的心彻底安定下来。
尽管我只是一颗小草,也不必向大树投出羡慕的眼光,因为小草虽小,但意志不小,即使被踩在脚下,也磨灭不掉向阳而生的动力;如果我只是一滩泥巴,也不必希求能像金子一样发光,因为有善知识的教导,道友的提携,团体和合增上的学修氛围,无论是金、银、铜、铁、泥,终将会打造成器。
所谓“由定发慧,慧由定生”,有了安定的心态,让我对自身和目前的学习重新做了思考。学习,不是一味地要求自己进步,因为目的性太强,会让自己很紧张。
学习应该是内心专注,踏踏实实的进行,不急功近利。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进步得太快,也容易退得快。当然学法是正加持,学法本身并不会带来苦恼,但执着心会,而且越执着越是苦恼。
学法并非是一朝一夕,而是要发长远心,念兹在兹,朝于斯、夕于斯,年年月月地细水长流,一堂课、一本书、一部经,踏踏实实地修学,踏踏实实地行持,不急于看到成绩,因为慢就是稳,稳就是快,李元松说:“慢慢来最快”。
《寂静之道》云:“每一个修行人,都会一再失败,一再跌回旧的习气中。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辈子都在精进修行,不放弃也不逃避。”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68000/4d5fc5ead132ce6e.jpg)
师父说,我们可以给自己定下长远的目标,然后自我要求。
我想了很久,我的目标是什么,此刻有了答案:竹子,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要深植于黑暗阴湿的土壤,我也是自然界的生存者,我希望自己可以学习如竹子般的生命力,沉得住气,扎根大地;学习小草般的意志力,凡事顺应自然,越挫越勇;学习屈原“皓皓之白,不蒙俗尘”的精神力量,不随烦恼习性,朝着净土的方向,怀着坚实的信心,展现生命不卑不亢的力量。
在这个世间没有什么是能一劳永逸的,哪怕是成就道业,也还是要面对自己的烦恼和习气,《往生论注》云“人在世间,被业风所吹,不得自在”,所以,举凡成就任何事,都需要做好准备,要有足够的定力、忍力和耐力。
所谓“法赖僧传”,作为出家人都有使命感,孔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只有怀有一份愚公的精神,知难而进,退而复进,把学到的每一句真理落实在生活的细微处、无人处,不断地在学习中调服自我、在行持中成熟心志,使其变成穿石的滴水,填海的精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