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海明威凭借小说《老人与海》斩获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老渔夫出海捕鱼,经过三天三夜的苦熬、数场殊死的抗争,最终带回来的却只是一副鱼骨架。
对老人来说,捕鱼是他的工作,也是他谋生的唯一手段。所以尽管他做得并不顺利,但为了生存他又不得不坚持下去。
作家王小波说:“《老人与海》不仅仅是一个‘倒霉’渔夫的故事,它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
生活中,当你为了事业拼尽全力,却屡遭挫折的时候,或许可以读一读《老人与海》。读懂了本书,你就不会再轻易抱怨工作了。
01
低谷,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个瘦骨嶙峋,靠打鱼为生的老渔夫。已经连续84天一无所获的他,被认为是渔村里最晦气、倒霉的家伙。
年轻的渔夫,经常对他冷嘲热讽;年老的渔夫,为他的处境感到担忧。
但是生活的困窘、同行的嘲笑、他人的不解,老人丝毫没有放在心上。每天清晨,他迎着第一缕阳光,照常出海捕鱼,并且坚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像圣地亚哥一样,努力工作但依旧毫无起色。
我们常常盼望一分耕耘,能有一分收获。但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它让你在一次次的失去中明白:从来就没有称心如意的人生,遗憾和痛苦在所难免。
每个人都会有低谷期,不要灰心,当你在谷底时,无论朝哪个方向走,都是上坡路。
工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换一份工作,情况不一定就会变好,不妨再撑一下。付出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作扎根。做好手上的事,笨笨地熬,时间会为你写出最好的结局。
02
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凌迟。
连续84天颗粒无收后,圣地亚哥终于在第85天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
但因为力量悬殊,整整一天半的时间,老人想要制服大鱼却无计可施,反而被大鱼折磨得满身是伤。跪在船板上狼狈不堪的老人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凌迟。
回看老人的捕鱼过程,这不就是我们真实的工作写照吗?
你通宵熬夜写好的方案,拿给领导审核时,被批评得一无是处;你谈判了好久了客户,眼看快要成功了,客户却在签合同前选择了别人;......
人在职场,我们每个人都逃不掉被领导、被客户凌迟。但仔细想想,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也在不断成长,一步一步走出舒适区,实现自我增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去接受迥然不同的观念,去在新环境中触发对内心原有认知的刺激,才能卸除让自己窒息已久的桎梏,恢复原有生命力。
03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结果。
有人说,人生的真相,往往是历经艰辛后,未必能拥有你所向往的。
就像可怜的老渔夫,他克服了缺食少水、没有帮手、身体受伤等重重困难,终于捕到一条1500磅的大鱼。可是,一群鲨鱼蜂拥而至将大鱼吃得精光,只给他剩下了一副鱼骨架。
满怀希望出海,两手空空而归,这场上天的捉弄足以让老人捶胸顿足,怨声载道,可他一脸淡然。他很清楚,大海如世事,波澜又无常,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得到的可能很快就会失去。既然避无可避,不如尽情拼上一把,求得无愧于心之后,就此放下。
所谓成熟,就是一边鞭策自己凡事必须竭尽全力,又一边坦然接纳自己也会颗粒无收。
毕竟,努力拼搏过的人生,虽败犹荣。
诺贝尔文学奖为《老人与海》设置的颁奖词里有这样一句话:
“人们应该记住,具有勇气的人被放在各种环境中考验、锻炼,以便面对这个冷酷、残忍的世界,而不是去抱怨那个伟大的宽容的时代。”
愿我们都能收起抱怨,像老人一样准备好长矛,去捕获生活中的那条大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