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流管理学概要
孙泽先
001. 意向流管理学是意动心理学(描述心理学)与大乘唯识学相互融合的结果,用来阐明气功和儒释道修炼技术的意动心理学原理,实现古代修炼学的现代心理学化;同时,也是归根疗法、特别是以化解焦虑见长的意动安心法的理论基础。
002. 1983年,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潘菽先生在《文汇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文章指出:“近几年来,对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作了初步的研究,已发现我国古代有些思想家的思想中是有不少很值得珍视,并具有科学性的心理学思想的。其中还有一些是非常可贵,科学意义深刻,光辉夺目,为西方心理学史中以及现代的传统心理学所没有的心理学原则性见解。这是我们的心理学家珍。对于这些家珍,我们急需进一步加深加广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所得到的精华吸收到我国所要研究建立的心理学中来,构成我国心理学自己的另一种重要特色,使我国心理学增添独特的光彩。”
00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有专门的学问,叫做修炼学,如儒家的“三纲八目”,道家的“性命双修”,佛家的“戒定慧”等等。修炼的目的,儒家是成圣,道家是成仙,佛家是成佛。就本质而言,古人所说的“圣”、“仙”、“佛”与人类的一种潜在能力密切相关,这种能力与生俱来、人人本有、超越生死、趋向至善,是生命系统运行秩序(负熵)的源泉,是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的根本,也是实现人格完善的动力。儒家把这种能力叫做天理、良知;道家把这种能力叫做元神、大道;佛家把这种能力叫做大圆镜智、空性或佛性。
004. 实际上,儒家的天理、良知也好,道家的元神、大道也好,佛家的大圆镜智、空性或佛性也好,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人身上,都要人本身来实现,这种能力并非自外而入、乃是由内而发。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传习录 下》钱德洪录)他还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传习录 下》黄以方录)我们有理由把这种能力称为元本能(meta-instinct)。元本能是大自然给予每一个生命的根本潜能,这种潜能关联着宇宙和生命的本源,关联着人的身心优化,是生物进化到人类高级阶段才开始被领悟到的存在和力量。
005. 对于人类而言,元本能尤为重要。就认知层面而言,元本能有助于洞察人和宇宙万物是休戚相关的统一体;就情感层面而言,元本能有助于激发无私的大爱;就行为层面而言,元本能有助于构建互相尊重、和谐共处、守望相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发元本能是人类得天独厚的能力。只有人类才能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对元本能充分开发,从而惠及自身并惠及社会。所以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006. 悟性(灵性)是古代修炼学的重要概念。悟性是什么?悟性(灵性)是对元本能的觉知与开发能力。悟性(灵性)对于开发元本能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元本能与人的其他能力都要遵循“用进废退”的法则,只有认识到元本能的存在,并不断地进行开发,其功能才能逐渐增强。如果我们对于元本能不知不觉,就无法进行开发,其功能就会逐渐减弱。我们的认知与情感等心理活动就像一棵树的树干、枝叶和果实,而元本能就像这棵树的根。只有不断开发元本能,才能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007. 古代修炼学是开发元本能的传统心理学技术。通过修炼实践,净化心灵、变换气质、完善人格、提高认知的层次、维护生命系统的运行秩序。所以《黄帝阴符经》才说:“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008. 在开发元本能的实践中,儒释道三家的修炼学不但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还有具体的技术方法。修炼技术方法之多,不胜枚举,道家声称“道法三千六百门”,佛家声称“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技术方法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是中国本土心理疗愈技术的重要资源。
009. 然而现代人发现,古代修炼学的一些技术方法如今不像传说中那样好用,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社会上流行的气功,是古代修炼学技术方法的世俗简化版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盛极一时,现在流行的多是动功,而对于效果更佳的静功则少有推广。这种情势催促我们,要想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家珍,必须花上一番深刻的转化功夫,把元本能由宗教学的存在转化为心理学的存在,实现古代修炼学的现代心理学化,完成开发元本能从古代到现代的交接班。
010. 一个正在孵化的鸡蛋,蛋壳至关重要,没有蛋壳就没有新的生命;然而,一旦里面的生命成熟了,这个蛋壳又必须啄破,不破蛋壳就没有新的生命。开发元本能在古代是以宗教的形式进行的,其中理论和方法的描述适应于当时人们的认知范畴。时至今日,如果继续把开发元本能固化在千余年前的表述形式里,就会使蕴含在古代修炼学之中的心理学家珍遭遇窒息。
011.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大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范畴,使得古代修炼学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科学的持续祛魅作用,消解了古代修炼学赖以立信的诸多神秘现象;另一方面,古代修炼学在对世俗妥协的过程中弱化了本有的悟性(灵性),这是古代修炼学技术方法不能取得应有效果的根本原因。
012. 当务之急,是要为开发元本能的古代修炼学在现代科学园地之中找到准确的落脚点。毫无疑问,这个落脚点就是现代心理学中的意动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称为三教,古来就有“三教唯心”的说法。“三教唯心”,说的是儒释道不研究别的,只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我们必须对古代修炼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重新诠释,要把古代宗教学语言转变成现代心理学语言,让古代修炼学中所包含的心理学家珍为中国本土心理疗愈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013. 在古代修炼学当中,有一个学说与现代心理学最为接近,这就是大乘唯识学。大乘唯识学进入中国,是唐代玄奘法师(602~664)的功劳。公元629年,玄奘法师独自西行去印度取经,行程五万里,历时十七年,取回佛经657部,其中很多都是大乘唯识学著作。玄奘法师把印度唯识学十大论师的主要观点编译成《成唯识论》,从而奠定了中国唯识宗的基础。
014. 早在公元四世纪,大乘唯识学就记述了迄今为止对于心理活动研究最为深入细致的佛学修炼理论与方法。大乘唯识学认识到人的心理活动中运行着八种识:眼识(视觉)、耳识(听觉)、鼻识(嗅觉)、舌识(味觉)、身识(触觉)为前五识,意识(知觉)为第六识,末那识(直觉)为第七识,阿赖耶识(本觉)为第八识。人的心理活动通常可分为三个层次:前五识属于感性层次,第六识属于理性层次,第七识和第八识属于悟性(灵性)层次。大乘唯识学的宗旨是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近年以来,大乘唯识学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现象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015. 大乘唯识学原本是实修的学问,其终极目的是转识成智。在意向流管理学看来,转识成智是在开发元本能的过程中实现认知层次的跃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身心效益。然而,在现存的大乘唯识学文献中,绝大多数篇幅在讨论理论问题,如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三自性(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三能变(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等等。一旦涉及到转识成智,就会变得非常简略、语焉不详,让人感到难得其门而入。
016. 要想解决转识成智这个重要问题,对于现代人来说,应该同时进行两个方面的努力:①积累足够的修炼实践经验,②找准适当的现代心理学视角。只有这样,才能懂得转识成智到底是怎样进行的。
017. 在众多现代心理学流派当中,能够接近大乘唯识学认知层次的心理学,不是冯特的心理学,不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也不是荣格的心理学,而是布伦塔诺的心理学。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弗洛伊德是布伦塔诺的学生。布伦塔诺的心理学称为描述心理学,也叫做意动心理学。
018. 布伦塔诺是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曾在维也纳大学执教二十余年。他的代表著作《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与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代表著作《生理心理学原理》都是在1874年发表的。欧洲心理学史承认,布伦塔诺是人文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是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019. 布伦塔诺出生在天主教氛围浓厚的家庭,从十六岁起接受天主教神学的正规培训,二十六岁那年被正式任命为神甫,同年获得大学哲学讲师的教职。布伦塔诺非常重视修炼实践,把修炼当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020. 欧洲的修炼叫做 contemplation,通常汉译为“默祷”,但其本义并不是“默默祷告”,而是“放空身心灵,祭神如神在”,与佛学的三昧(samadhi)形成某种对应关系。(原文:In Christianity, contemplation refers to a content-free mind directed towards the awareness of God as a living reality. This corresponds, in some ways, to what in Eastern religion is called samadhi.)
021. 1867年元旦前夕,布伦塔诺给弟子施图姆福(Carl Stumpf,1848~1936)写过一封信,信中写道: “对我来说,人不修炼就如行尸走肉。一个对修炼既不运用也不实践的哲学家徒有虚名:他不是哲学家,而只是科学工匠,是庸人中的庸人。看在上苍的份上,不要让任何东西动摇你每天抽点时间用于修炼的决心。人对心中的天启怀有任何不忠,都会酿成苦果。或如盛开的生命之花半途凋零。要是我能确切告诉你这种不可估量的损失到底有多大就好了。然而我无法估量。我唯一能告诉你的真话就是:我宁愿放弃事业,甚至放弃生命,也绝不放弃修炼。”
022. 正是因为布伦塔诺如此注重修炼实践,才会使得他的心理学与众不同。我们可以把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看作是欧洲修炼学的现代表述,可以作为大乘唯识学研究的参照系,因为大乘唯识学是亚洲修炼学的古代表述。大乘唯识学与意动心理学的融合,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亚洲修炼体系与欧洲修炼体系的融合。这种借鉴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不照镜子,难以看清自身的本来面目。
023. 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思想要点在于:①明确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②明确外知觉与內知觉,③明确心理活动的基本程序是由“表象——判断——情欲”三个依次关联的环节所构成,④明确心理活动是一个统一体,⑤注重意向性和意向性内存在,⑥注重体验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024. 布伦塔诺认为,外知觉是把握物理现象的知觉,而内知觉则是把握心理现象的知觉。他说:“内知觉不仅具有特殊的对象,而且还有另一种它所独具的特征,这就是它具有直接性、不谬性和自明性。在我们所有的知觉活动中,只有内知觉具有这种特点。”布伦塔诺关于内知觉的论述重新定义了心理学,这是西方心理学思想首次贴近了大乘唯识学的本觉层次。大乘唯识学是离心理学最近的佛学,意动心理学是离佛学最近的心理学。形象地讲,就心理学思想而言,大乘唯识学是亚洲的喜马拉雅,意动心理学是欧洲的阿尔卑斯,当喜马拉雅拥抱阿尔卑斯之时,就会产生了前所未见的无限风光。
025. 从布伦塔诺那里能够领悟得到,我们的心可以向外看,也可以向内看。向外看是以心观物,用的是外知觉,进入物理世界。向内看是以心观心,用的是內知觉,进入心理世界。以心观物的心理学把握的是物理现象,以测量为工具,研究的是内容。以心观心的心理学把握的是心理现象,以描述为工具,研究的是过程。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布伦塔诺把以心观心的心理学叫做描述心理学。
026. 物理世界是以心观物的结果,心理世界是以心观心的结果。物理世界有物理世界的规律,心理世界有心理世界的规律,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大乘唯识学的文献中,经常提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说法,于是有人以为大乘唯识学主张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悉由心造,这是一种误解。大乘唯识学是以心观心的学问,讲的是心理世界。心理世界的一切当然是唯心所造。至于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那是以心观物的结果,讲的是物理世界。物理世界的一切生灭因缘、自在自为。所以唐朝诗人李白才会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注意区分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是布伦塔诺心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人们对于古代修炼学的很多误解,都是由于不懂得以心观物与以心观心的区别,混淆了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
027. 布伦坦诺的描述心理学还有一个名称——意动心理学。这个名称来自英籍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铁钦纳是冯特的得意门生,心理学界的天才,他及时将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译成英文,为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发展提供了助力。铁钦纳比较了冯特的心理学与布伦塔诺的心理学,认为前者注重意识的元素和内容,后者注重意识的运动和过程,所以才把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称为意动心理学。鉴于铁钦纳在心理学界的影响力,意动心理学一词要比描述心理学更加广为人知。
028. 布伦塔诺始终把意识活动看做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他说:“自我在过去与现在存在的统一体就与一条河流无甚区别,在这条河流中,后浪随着前浪并且推着前浪。”那么,意识活动中是什么在流动?布伦塔诺认为是意向性内存在。意向性内存在的流动就是意向流(the intentional stream)。
029. 意向性内存在是心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存储的信息,包含了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内容,也包含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内容。从大乘唯识学的角度来看,意向性内存在相当于阿赖耶识所藏的种子,包含个人的信息、家族的信息、民族的信息、人类的信息、生物的信息乃至宇宙的信息等等。所有这些信息都会以不同的程度参与心理活动,构成意向流的内容。意向流运行的过程,是新生的信息和旧有的信息交互作用的过程。从大乘唯识学来看,意向性内存在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所藏的种子,意向流的运行就是种子变现行、现行熏种子的过程。由此可见,意向流就是心理本体。
030. 意向流管理学是对布伦塔诺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意向流的概念迥然不同于威廉 詹姆斯的思想流(the stream of thought)。思想流的主要特征有五个:①每一个思想都倾向于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②在每一个个人意识中,思想总是在变化着,③在每一个个人意识中,思想很容易被觉察到是连续的,④它显现为始终在处理独立于它自身的客体,⑤它对这些客体的某些部分感兴趣,而排除了其他一些部分。思想流这一概念在中国译为意识流,这种译法有失严谨,因为威廉 詹姆斯明确指出“每一个思想都倾向于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Every thought tends to be part of a personal consciousness. )。从大乘唯识学角度来看,思想流的概念只涵盖了第六识意识的某些特性,而意向流的概念不仅涵盖了第六识意识的特性,同时也涵盖了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特性。
031. 意向流的特性有12个:
(01)指向性(Directivity)
(02)流动性(Mobility)
(03)连续性(Continuity)
(04)超速性(Superluminality)
(05)感应性(Interactivity)
(06)建构性(Constructivity)
(07)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08)主观性(Subjectivity)
(09)非想性(Unobservability)
(10)直解性(Direct knowing)
(11)自明性(Self-evident)
(12)统一性(Intergrality)
032. 意向流的12个特性不仅描述了大乘唯识学中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诸识)和第六识意识运行规律,同时也描述了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运行规律。內知觉的自明性揭示了意向流的最高境界。布伦塔诺说:“内知觉的真理性根本不能以任何方式被证明。然而它具有远胜于证明的东西:它是直接明证的。如果有人依靠一种怀疑论来攻击这种认识的最终基础,他将无法找到建构知识大厦的其它基础。”这种描述为我们理解大圆镜智提供了现代心理学依据。
033. 那么,意向流的运行是怎样一个过程?与转识成智有着怎样的关系?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首先要了解心理活动的基本程序。这个问题涉及到德国学者康德和法国学者笛卡尔。现代心理学对于心理活动的认识一直沿用康德三分法:认知,情感和意志。实际上,康德三分法是讲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而不是基本程序。真正揭示心理活动基本程序的是笛卡尔三分法。笛卡尔认为,心理活动总是从表象开始,接着产生判断,然后产生情欲。“表象——判断——情欲”依次而行就是心理活动的基本程序。笛卡尔的这个重要发现却被后人逐渐忽略了,是布伦塔诺把这一真知灼见重新发扬光大。
034. 心理活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千变万化之中也有不变的东西。变化的是内容,不变的是程序。按照笛卡尔的说法,心理活动总共分为三个环节:表象——判断——情欲。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从对象的呈现开始,这是固定不变的。对象的呈现叫做表象,布伦塔诺说:“我们之中永远不会存在一种不具有表象的心理现象。”表象之后,紧接着是判断,即对于呈现出来的对象进行评价,是对还是错。判断之后,紧接着是情欲,对的就会喜欢,错的就会厌恶。所以,“表象——判断——情欲”这三个连续的环节就构成了意向流的基本程序。如果我们把心理活动比喻成河流,表象是上游,判断是中游,情欲是下游。
035. 明确意向流运行的基本程序非常重要,因为从意动心理学角度来看,修炼无非是对意向流进行管理,最基本的管理就是对意向流运行的三个环节的管理,即表象管理,判断管理和情欲管理。意向流的运行如果不加管理,生命系统的熵值通常就会不断增加、有序度就会不断降低,对生命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036. 意向流运行的动力是情欲。情欲有两种,一种是俗情俗欲,一种是圣情圣欲。俗情俗欲来自我执,会使生命系统熵值增加、有序性降低,是负能量情欲;圣情圣欲来自元本能,会使生命系统熵值减少、有序性增高,是正能量情欲。在意向流的运行中,俗情俗欲是顺流而下,圣情圣欲是逆流而上。古人说:顺为人,逆为仙,只在其中颠倒颠。这就是意向流管理的形象描述。
037. 意向流管理的宗旨是从“表象——判断——情欲”这个基本程序入手,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向生命系统输入负熵,增强有序度,获得生命力、洞察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意向流管理学给了我们一个现代心理学的视角,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古代修炼学的技术和方法,无论是佛教的“戒、定、慧”,还是道家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等,归根结底都是在“表象、判断、情欲”三个环节上用功夫。
038. 大乘唯识学的修炼方法是从判断环节和情欲环节入手。《坛经》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这是主张修炼首先要把握住第六识意识和第七识末那识。第六识意识的主要功能是了别,即分析判断;第七识末那识的主要功能是执我和通情本,即形成自我意识和情欲。第六识意识的修炼在于判断管理,这是凝神入定的功夫,转分别心为无分别心,进入无分别境界。第七识末那识的修炼在于情欲管理,这是节制情欲的功夫,转负能量情欲为正能量情欲。
039. 主张修炼要从表象管理入手的是大乘中观学。如果说大乘唯识学的修炼主张是意向流的中游管理和下游管理的话,大乘中观学的修炼主张就是意向流的上游管理。表象管理很重要,因为上游清与浊决定着中游和下游的清与浊。大乘中观学认为,人的妄念与烦恼主要来源于八种边见(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即极化思维,这种思维总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不是好就是坏,不是黑就是白。大乘中观学的修炼在于转边见为中道,即转极化思维为辩证思维,并且通过证悟空性获得大智慧(般若)。
040. 在大乘佛学中,唯识学和中观学是两个对立的学派,相互之间有很多争执的话题。然而,从意向流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对立的学派实现了统一:大乘中观学着眼于表象管理,而大乘唯识学着眼于判断管理和情欲管理,二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共同完成了意向流的上游管理、中游管理和下游管理
041. 同时也必须看到,不仅大乘佛学的修炼是在“表象——判断——情欲”三个环节上用功夫,小乘佛学的修炼也是如此。《长阿含经》指出,过去以来所有的佛,都是通过三个方面的努力而成就的,可谓成佛三法:①入于涅槃,②断诸结使,③消灭戏论。
042. 从意向流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涅槃是无分别境界,入于涅槃是对判断环节的管理;结使是负能量情欲,断诸结使是对情欲环节的管理;戏论是虚妄认知,消灭戏论是对表象环节的管理。
043. 从佛学的角度来看,管理情欲环节是“戒”的功夫,管理判断环节是“定”的功夫,管理表象环节是“慧”的功夫。可见小乘佛教主张三管齐下,对于意向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均有相应的措施。
044. 意向流的基本管理致力于实现三个转换:在情欲环节,通过节制情欲,实现从负能量情欲到正能量情欲的转换,这是“戒”的功夫;在判断环节,通过凝神入定,实现从分别心到无分别心的转换,这是“定”的功夫;在表象环节,通过证悟空性,实现从极化思维到辩证思维的转换,这是“慧”的功夫。大乘唯识学所主张的转识成智,正是在上述三个转换之中完成的。
045. 在意向流管理过程中,我们看到大乘中观学与大乘唯识学的协同与统一,同时也看到了小乘佛学与大乘佛学的协同与统一。显而易见,从意动心理学角度来看,无论大乘佛学的修炼还是小乘佛学的修炼,实际上都是通过“表象——判断——情欲”三个环节致力于意向流的管理。
046. 布伦塔诺心理学思想着重研究心理活动的过程与机制。心理活动无论怎样复杂多变,其基本运行程序不变,总是按照“表象——判断——情欲”这一基本规律进行的。这是一把现代心理学钥匙,可以打开古代修炼学宝库的锁。古代修炼学的技术和方法,无论是“道法三千六百门”,还是“八万四千法门”,其实都是在“表象——判断——情欲”这三个环节上用功夫,这就为古代修炼学的现代心理学化奠定了基础。意向流管理学运用的语言是意动心理学语言而非唯识学语言,然而唯识学的精义尽显其中,正所谓:无一字像唯识,无一处不唯识。
047. 古代修炼学的宗旨是开发元本能。《坛经 忏悔品》有一个日月和乌云的比喻:“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元本能源自先天、人人本有,所以慧能称之为自性。元本能像太阳,对元本能的干扰像乌云,而修炼学的各种法门,无非都是拨云见日的功夫。
048. 那么,对于元本能的干扰是从哪里来的?在意向流管理学看来,有的来自表象环节,有的来自判断环节,有的来自情欲环节。修炼的过程,就是排除各种干扰元本能因素的过程。简而言之,表象环节在于转极化思维为辩证思维,判断环节在于转分别心为无分别心,情欲环节在于转负能量情欲为正能量情欲。意向流管理学共有五项管理,除了判断管理、情欲管理和表象管理之外,还必须进行智慧管理和信念管理。所以,意向流管理学实现了古代修炼学的现代心理学化,从而能让古代修炼学当中的心理学家珍以新的面貌走进现代生活。
049. 意向流管理学所用的疗法统称归根疗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意动安心法。意动安心法的指导理论不是气功和古代修炼学的传统理论,而是意向流的五项管理:表象管理、判断管理、情欲管理、智慧管理和信念管理。
050. 毫无疑问,古代修炼学方法也好,气功也好,都属于心理学疗愈技术,其中的要素有九个,称为归根九要:①信念,②恒心,③情感,④凝神,⑤想象,⑥象征,⑦呼吸,⑧口诀,⑨关窍。九种要素之中,信念是第一位的。如果不能建立足够的信念,任何心理疗法都不会取得应有的疗效。
051. 意动安心法的操作主体共分五节:①信之道,②仁之道,③恕之道,④净之道,⑤谦之道,称为安心五道。
052. 意动安心法开发元本能不仅重视明示途径,更重视暗示途径。前者是在理性层面进行相关法则的言教,后者是在悟性(灵性)层面运用“信念、恒心、情感、凝神、想象、象征、呼吸、口诀、关窍”等九种要素的适当组合通过体验向生命系统输入负熵。换句话说,意动安心法主张证悟第一,解悟第二。
053. 意动安心法在操作层面的要领并非注重气通周天或明点中脉,而是注重归根四境:圣洁、光明、愉悦、超脱等四种意境。
054. 从深层心理学角度来看,意动安心法不是精神分析疗法,而是精神合一疗法。心理活动就像周易归根图显示的那样,是由一分为二(太极而两仪)和二合为一(两仪而太极)这样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所构成的统一体,其中以合为体、以分为用。精神分析是从分的角度寻求心理疗愈,而意动安心法是从合的角度寻求心理疗愈。
055. 意动安心法易学易懂,操作简单,用时适中,安全有效,对于化解焦虑有明显的作用,坚持修炼可以获得好心境、好胃口、好睡眠和好思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