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纪伯伦的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赏析

纪伯伦的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赏析

作者: 琢妈 | 来源:发表于2021-09-17 12:48 被阅读0次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纪伯伦

你的儿女,

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

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纪伯伦是一位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 。估计很多中国人对他都不了解,偶然的机会,我初读到这段话时也是视若罔闻,我的孩子,我当然有权力、有义务、有责任自己管理教育了,这是排他性的,毋庸置疑的。但实际上,大多数的父母,打着爱的旗号,对孩子横加干涉,实施私有化的占有,并且加以利用,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切身利益。 很多家长把自己没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作与人攀比的工具。

孩子有时候只是家长意志的附属物,即使成年了,也不能选择自己的道路,还有很多父母,打着对儿女负责的旗号,干涉儿女的婚姻,孩子稍有不从,就觉得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感觉挺委屈,总认为:我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为什么到头来会不听自己的话。究其原因,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从来缺乏人际关系的界限感,骨子里不主张独立人格,人人都是庞大社会附属网络中的一个“环节”,人人都被各种伦理纲常紧紧束缚着。

父母无时无刻的在给孩子编织着一张网,把孩子束缚在其中。以至于很多孩子习惯于依赖着这张网,不想独立;有的人被这种伦理纲常亲情关系保护着,感觉安全。有个别现代意识强的人,既要个人独立,又要大家支援,痛并快乐着。 缺乏界限感,是中国式亲情关系相互伤害的根本原因。 细细品味纪伯伦的这篇诗文。 慢慢的真正读懂了纪伯伦这段诗文的内在含义,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呢?恐怕是少之又少。能够读懂了,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这样去做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了。能做到的这些都是教育能力很强,幸福指数很高的人。

纪伯伦的诗中那句“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听起来很美,是因为它暗示了孩子不归自己控制,但会比自己更好。但残酷的现实是,他们只是和你不同——也许更好,也许不如。 比曾经的自己“物质条件好那么多”,倾注了无数爱心和资源,从生下来就比自己小时候健壮聪明的孩子,也许居然甚至达不到自己同样的高度,这对父母是很难接受的,尤其是一生优秀一直胜利的父母。无论别人的意图是什么,如果你很在乎别人怎么说或者怎么看,这就是一场无止境的折磨。

其实,我们保证不了孩子最终的成就或幸福,但所有付出的时间和爱应该能保证在一起的十几年的快乐和依恋,保证孩子最初温暖的记忆,保证他们在未来不确定的世界里总有一点确定——那就是我从何而来,我该干什么?我该怎么干?这也就足够了。

在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熏陶下,我们总在潜意识里默认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父母应该无条件的爱孩子并为其无偿付出,而孩子理所应当的要孝顺父母,回报他们。一旦有人跳脱其外,做出父母不爱孩子,孩子不孝顺父母的事,就将受到整体社会舆论的谴责。从感性角度上讲这没有错误,但从理性角度上谈,这并不公平。

作为60后或是70后,我们这辈人大多兄弟姐妹成群,大家心里都明白,父母的爱并不能一碗水端平。资源有限时,爱也有深浅轻重之别,大的让小的,老实的吃亏聪明的占便宜,女孩被轻视,男孩受重视,甚至没有理由,你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一个。小时候的不公平,长大后你们之间仍然不能公平。受偏爱的孩子享受更多资源的,自然更容易成功,他们在外为事业打拼,很少回家,而父母却以他们为荣。你留在家乡,亲力亲为照护父母,却被埋怨没出息。你明白应该孝顺父母,但也不免难过,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同样受伤的还有80和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掌中宝。一面备受宠爱,一面压力山大,家人的爱像疯长的藤蔓,将他们牢牢包裹起来。想要离开家乡去大城市闯荡,是不孝顺;这么大了还不结婚生孩子,是不孝顺;假期不回家总想着出去玩,还是不孝顺。一顶顶不孝的帽子狠狠扣下,直让人苦不堪言。 在我看来,孩子和父母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并不存在相互亏欠。我们选择爱自己的孩子,就要自愿为他付出,并不是希望他今后因为现在的养育之恩来回报我们。

我们可以选择不继续爱他,但我们不会,因为我们要对这个由我们带到世界上的孩子负责。但我相信,一个用爱教育的孩子,自然会爱世界,爱生活,也会爱我们。他的爱,是因为感恩,而不是义务。 人们对爱情很宽容,却对亲情太苛刻。情人间,我为你付出一切,你还是不爱我,是因为缘分不够。但家人间缘分天定,所以我爱你,你就必须爱我,我为你付出,你就必须回报。但在是家人之前,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并不为谁而活,可以自由的选择人生。爸爸妈妈们,我们不要怕,哪怕相隔再远,也割不断亲人间的联系,科技这么发达,我想你时,我永远可以为你而来。只要孩子过得好,我们也可以自由享受快乐人生,大可不必用孝顺二字将他捆绑在自己身边。

也许你的孩子上了多年的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人生最好的课堂还是在路上。虽然人生的路并不平坦,但也是充满了阳光,会驱散心灵的阴霾。离开父母便是自立,走出家乡便是自强。踏遍河山方能爱国,蓦然回首感恩爹娘。如果说社会是人生的大学,游学就是这所大学的热身场。不观世界,哪来的世界观,游学四方,才能找到真正的梦想!何况,这里只有快乐,永无忧伤。

千言万语道不尽中国式父母的爱,长篇大论说不完中国式父母的伤。说来道去,我们只要记住一句最为重要的话:对孩子,可以爱但不能溺爱,可以引导但不可以控制,要让孩子放飞理想做回他自己。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看完了这首诗,我也非常认同这句话。作为父母,也要给孩子独立的成长空间,学会去引导,而不是强制灌输。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因为血缘纽带而慢慢形成牢固的亲情。但有些家长可能会错误地把这种亲密关系理解成捆绑或者是继承关系。他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或者把孩子当成实现目标的工具,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自己的孩子,我想怎么管就怎么管”,这是很多人都会说的一句话,但这句话也暴露出了这些父母思想的危害性。孩子出生后,除了和父母之间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纪伯伦在诗里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如何培养孩子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纪伯伦的诗中,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和反思一下这段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纪伯伦的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wj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