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创作于2013年,原创非首发,首发于QQ空间。
大多数人对李煜的了解,就是他是一个词人。然而细读后主传之后,却免不了对这位亡国之君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李煜作为词人,无疑是成功的。不管是亡国前还是亡国后,他的词都是在当时文坛上数一数二的。并且为后世宋词奠定了基本格调,可谓在文学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是花间派的代表,婉约派的先祖。
然而作为一国之君他却是失败的。他的诗词修养脱胎于他安逸的皇子生活和优柔懦弱多愁善感的性格。然而他是帝王,这种性格最终导致他无心政治,国势日微,最终亡国。但如果没有这种性格,李煜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文学造诣,词人与明君不可兼得。
对于李煜来说,身为六皇子,他无心政治也是无可厚非的,只可惜他窝囊老爸和倒霉皇兄让他登上了皇位,不得不说这是一场闹剧,不过天作孽人又有什么办法呢?再看南唐,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过眼云烟,唐末这种小朝廷更替又如家常便饭,像南唐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不过是一家欢喜一家忧。让人欣慰的是,相比而言南唐三代39年中,还算太平,一世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在那个乱世殊为难得;二世虽然到处用兵,可是还没有导致严重的生灵涂炭;三世更是直接投降,把富庶的江南拱手让人,避免了不必要的牺牲。
对于李家而言,他们失去了问鼎中原的机会,最终断送祖先打下的江山;对中国而言,它不过是乱世中一个相对安稳的江南小国的一场闹剧;而对中国文化而言,却是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倘若李景通不是那么懦弱,倘若他有那么些雄才伟略,或许凭借着一世修养而来的国力,把握中原时机,可能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然而历史不允许假设,二世三世们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再加上江南特有的靡糜和和平安宁的国家环境,后代们不可避免地走上懦弱亡国之路。因为大宋正在崛起而南唐依旧懦弱。
李煜原名李从嘉,重瞳(两个瞳孔),南唐二主李景通的六儿子。他的爷爷李知诰原来是寺庙里的小和尚,6岁丧父,8岁丧母,命运悲惨以至于后世竟无法准确考证李知诰的出身。后来因为英俊聪明,被杨行密收养,慢慢地爬上高位,最后建立南唐。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人唯贤,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南唐成为那个战乱时代难有的太平世,积蓄了相当雄厚的国力。并不是李知诰不想打仗,而是他深知现在还不是打仗的时候。可惜的是,这位枭雄还没等到机会来临就先行病故了,然后皇位就传到了他儿子,李景通手里。临终前他告诫自己的儿子不能轻易用兵,并预言不久北方会发生很大的政局变动,那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惜,在古代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制度下,这个二世却与他老爸截然不同,他是一个文人,从此南唐的悲剧就开始了。在古代帝王中,他的文学修养,他的作词境界,都是上上等的。从文学角度看,他是不可多得人才,然而他是帝王,他不仅肩负着父亲留下的统一中原的理想,还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继承大业的人才。可惜,他志大才疏,风流倜傥,好大喜功,没有政治头脑,没有眼光,不会用人,更重要的是,他教坏了他的下一代。说起来,南唐之毁灭,他是始作俑者,是毁灭的开始,后主不过青出于蓝而已。他在位期间,该出兵中原的的时候(辽因内政混乱退出北方),他不听劝告,非要用兵闽越。就算他想一统江南,那也不必纠缠着闽越这块儿难以攻打还土地贫瘠的地方,就算你打下来了,你也不能打完了不闻不问,然后不多久又被赶出来。总之他耗费了国力却没能受到一点好处,还被北周吓得割去长江以北的土地,懦弱早已在这个时候埋下伏笔,李煜老爸尚且投降求和,更何况李煜这个天生的词人?
18岁时,李煜迎娶比他大一岁的大周后娥皇,自己充其量就是一个高一点的小孩子,心理上还很幼稚,青春期还没来得及叛逆一下,就坠入婚姻和爱情的温柔乡中。慢慢地被纸醉金迷,女儿情长,夜夜笙歌的美好生活淹没了。彼时,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与爱妻一同讨论诗词音律,交流琴棋书画。然后叫宫中歌妓排练演唱,屁大的事都要作词一首,无病呻吟粉饰太平。这个时候的词用一个字形容就是“闲”,仍逃不了唐末五代以来的靡靡之音。而他老爸,也是整日与朝臣吟诗作词,不管政事,终于在迁都的折腾中一病不起。留下这个烂摊子,留给了排行老六的李煜。
李煜也真是一个倒霉蛋,他上面有5个兄长,任谁都不会相信皇位会轮到他来坐,他也不想坐。就像有一天班主任把你喊进办公室,对你说现在你要领导整个学校参与一场全国范围的惨烈竞争,你此时的心情就会和李煜差不多:我特么不是学生会的,也不是班干,更不是学霸,凭什么让我来?凭什么?可是,历史就是这么喜欢开玩笑,李煜的哥哥要不是被突然病死了,就是被他老爸调走,要不然直接是被老爸拱手送给赵匡胤了。
其实从正常角度来看,六皇子不关心政事也没什么,天塌下来自有排行大的人顶着,奈何造化弄人,他还是莫名其妙地被人推到皇位上了,可想而知,后果是怎么样的。一个自小在深宫长大,到现在甚至没出过家门,而且还留恋在后宫声色犬马,欲死欲仙的温柔乡里,性格懦弱,一生只想好好写词的人,怎么能挽救这个风雨摇摆中的“繁华”帝国呢?不外乎逃避而已,当皇帝就当皇帝喽,我自画我的竹子,下我的棋,练我的书法,谱我的曲。北宋来打,交点保护费就好了,真打起来万一把赵匡胤惹火了怎么办?
李煜是一个纯粹的词人,即便他登上皇位也没有一天是从一个统治者的立场思考过任何问题,他不是一个用理性来生活的人。古往今来,任何伟大的词人必定是情绪化的,必然要从感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才会有那么多的感触,有感才能发出经典的名句。在位13年,除了一些无聊的人事调动,他几乎没有任何政绩可言,他就像一个小孩子,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处理国事。他不愿冒险,宁愿支付巨额的贡品来换取安逸稳定的生活。他不知道赵匡胤对他的一再纵容是因为赵匡胤并没有能力一口气吞下南方6个国家,直到北宋大军压境,他还仍然派人进贡金银,以求安稳。
他做了很多荒唐事,在南唐可以联合后蜀对抗北宋的时候,没有任何行动;在仍然有一拼之力的时候,却想着臣服北宋;在亡国不可避免的形势下,隔绝自己专心礼佛,大修庙宇,企图佛祖的慈悲相救,可惜佛祖自始自终都没有任何反应。在最后输死搏斗中,任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胆小鬼;他任命的大将,战死之人百中无一,投降者摩肩接踵;他亲手奉上南唐的军事地图。他拒绝了一切但凡是有益的建议,因为有风险。他赞赏朝臣直谏,却从来不付诸实施。他压榨国民,筹钱奉承北宋。从一个帝王的角度看,他昏庸幼稚天真到了极致,让人充满着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就像已成年的儿子到现在还在尿床。
历史开了个玩笑,娱乐了北宋,李煜就是戏子,他表演得极致生动。
在种种荒唐的应付中,北宋大军终于兵临城下,李煜原本想自焚殉国,但他最终没有那个勇气,或许他还寄希望于佛祖。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战俘之后,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法适应这种阶下囚的地位,他深爱并陪伴他在一起的小周后被宋太宗赵光义看中,一个男人亡国了,最后连自己的爱妻都保护不了,还需要爱妻忍气吞声。他沦为了阶下囚,虽然赵匡胤没有赐死,然而活着其实是更大的痛苦,若不是没有足够的勇气抑或是仍然留恋着梦中的日夜笙歌纸醉金迷,他早已自尽了。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巅峰到谷底,一国之君到阶下之囚,后宫巍峨宫殿到篱下简陋小楼,没有了听话和奉承的臣子,没有了漂亮优雅的歌妓,没有了温柔而善解人意的娥皇陪伴,没有了自由自在的生活。自己面对的是他人的脸色,朝不保夕,甚至连看一场歌舞都实现不了。他只有醉,醉了就稍微麻木了,醉了就能够进入梦乡,梦乡里有曾经娥皇软语温存,夜夜笙歌。然而梦醒之后,现实的冲击之下,更加痛苦,越痛苦越要醉,越醉越痛苦。就这样在非人的折磨之下,李煜终于成熟了一些,他的诗词不再是那种无病呻吟粉饰太平的风格,现在的词里有着锥心的疼痛和深入骨髓的难受,那是一种感情到达极致的爆发,爆发出惊人的才情,到达了他作为词人的巅峰状态,正是这个时期的词,奠定了他作为千古词帝的地位,然而,或许对于他自己来说,太残酷。
李后主的亡国,或许我们可以同情地为他辩解:若不是李景通的懦弱,也许南唐不会这么快亡国,把这一切的重担放在一个词人的身上实在太强人所难。上天要造就一个词帝,于是李煜接下了天下重担,在巨大的压力和屈辱中,砥砺品质,最终浴火重生。
作为帝王,古往今来那么多的昏君,实在没必要过于指责后主,换一种思路看,正是李后主的懦弱才避免了江南的兵荒马乱,保全了南唐子民,才让北宋得以休养生息,开创了宋这个朝代的辉煌。南唐若是拼死反扑,或许宋还没有喘过气来,辽、金就压境而来,而之后历史究竟如何发展就不得而知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评论大概是最合适李煜的: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这就是千古词帝,重瞳李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