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已久,君王向读书人讨教治国之道。他合上了《礼》,告诉武帝,这儿有对贤良策。
这世间早有圣人言语,那便要谨遵其法,使圣人的道理成就独一无二的主人地位;这并非是堵住其他的道理,只是要让零碎的小道理从属于圣人的大道理罢了。让这大道理成为根本遵循。
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心甘情愿地认可大道理,也为了充沛管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就一定要通过直接、主动地兴办教育,将这些大道理的解释权牢牢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至于如何筛选人才,那更要以大道理为标准,挑选出能正确解读大道理、做人做事能自觉遵照大道理的德才兼备者。根据人才们与大道理的磨合程度,授予他们相应的地位。
![](https://img.haomeiwen.com/i13248009/62561facad526877.jpg)
有一些学者在大业开创时就抓住了先机,对大道理早有深刻的研究,便赐予他们“博士”的殊荣,让他们按照我们规划的那样去给学生们传道受业。为了让教育更好地开展,我们需要建立更多的学府;数量才是关键,要不断地扩招,让天下学子看到我们对“人人平等”的诚意,让更多人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如此这般大道理才能广为传颂。至于最后会造就多少人才,我们不必操心,毕竟官职的数量不会增加。
如果担心这样的模式下人才太多用不过来,我们还可以通过察举找到更适合我们的人才。先通过官员们不偏私地考察举荐,再让推举出的人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考试成绩的优劣来分配人才们的阶级。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我们所选出的人才都先经过了品行的考察,都是听得清楚大道理的博学者,他们将会为我们一代接一代地、源源不断地提供同我们说一种话的骨干,使得这盛世如我们所愿。
武帝悦,宣布教育为治国之本,重教兴学。多年后,不讲道理的曹魏开了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