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看到一位友友做的民国时期一些传奇女子的关系导图,就很有兴趣的也买了同样的一本书回来看。刚开始以为那张详细的图是书里自带的,书买回来后才发现,书里没有。那张图是友友自己做的。因为有认真的看书,才能把人物的关系整理清楚之后再进行补充才有了很详细的导图。又经过思考总结把看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观点用文字表达出来。
最近看到一篇分享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读书笔记,觉得写的很好。就把家里放着的这本书拿出来读,看上面写的读书日期,发现这本书我几年之前就看过,我却对书中的一些内容没有什么印象。想来是当时并没有看懂,也没有去做过多的思考。直到看到别人的输出分享,才知道里面可以有这么多的感悟。
再次拿起来重读,发现并没有多深的感悟与认知。此时就有些怀疑自己的文字阅读理解能力。我查了一下我买的是傅惟慈先生翻译的版本,是市面上评价比较高也比较好的译本。然后我就又买了一本李继宏先生翻译的版本,想着换个译本读,是不是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更深层次的挖掘书中的意思。
只有读了才发现,相同的一段话,不同的文字表达出来的情境是不一样的。李继宏先生的译本更直白一些,读起来更通俗易懂。傅惟慈先生的译本文学价值可能更高一些。相同的一个段落,读前者的翻译可能一下子就能明白意思,后者的译本需要去琢磨一下。
重读的时候想的是快点看完,很多地方没有看懂就直接跳过了,也没有从别的角度来分析里面人物的性格特征。朱熹曾说:“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看这类名著就应该静下心来去细看,不然估计读多少遍都没有别人读一遍的感悟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