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济南伏生与《尚书》

济南伏生与《尚书》

作者: 散翁 | 来源:发表于2021-02-18 22:00 被阅读0次

    大年初一热播的《典籍里的中国》,火了一个名字叫伏生的古人。他护书和传书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尤其是在济南,很多人谈起来都为有这样一位先贤而深感荣幸。

    确实,谈《尚书》,离不开伏生,谈伏生更离不开《尚书》。因为位列五经的《尚书》正是因为有了伏生,才得以两千年传承不断。

    《尚书》是上古重要历史文献的汇编。主要汇集的是虞夏商周时期的重大历史事迹和部分帝王的言行。相传其为孔子所编撰。《史记·儒林列传》: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孔老夫子是一个有历史担当的人,他担忧王道废弛邪道盛行,于是就编订了《诗》《书》,整修了礼和乐。用以警醒和教化世人。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恣意横行的春秋末期。周王朝对诸侯的节制已经非常无力。各个诸侯国也处在你征我伐,朝不保夕的险境之中。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已经对仕途心灰意冷。便潜心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孔子整理的《尚书》首重敬德,其次是重民。强调为政者要实行德治、爱护百姓。体现了原始儒家学派的思想要旨。正因为此,孟子才盛赞孔子为集大成者。并说“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没想到的是,孔子煞费苦心所编修的这些典籍,后来却毁于秦火。“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一直到汉文帝时期,由于大臣赵绾、王臧等人深明儒学,而皇上也心向往之,朝廷才下令举荐品德贤良方正而且通晓经学的文士学者。《史记·儒林列传》: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连续的战乱,不光毁灭了典籍,而且匮乏了才人。正是焚膏继晷、不绝诗书的山东人,在华夏文化的存亡时刻,担起了薪火传承的重任。连太史公司马迁都忍不住赞叹连连:“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

    也正是在此时,耄耋老儒伏生才郑重的登上了历史舞台。《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於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这段话详细记载了伏生与《尚书》的渊源。

    伏生故里在今邹平市苏家村。秦汉时为济南郡。汉文帝时,朝野之中已经找不到能够通晓《尚书》的人。后闻伏生之名,便想招他进京。可由于他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皇上便派了晁错亲赴济南。当时伏生已言语不清,他的话只有其女儿羲娥才能听懂。只好先由伏生说给羲娥,再由羲娥转述给晁错。这才传授《尚书》28篇,传41篇,使得其完整流传。

    伏生护《尚书》更加传奇。他曾经在秦国供职。焚书坑儒时,他冒着被诛杀的危险,将《尚书》藏在了墙壁的夹缝里。在之后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伏生流亡他乡。直到汉朝建立,他才回归故里。挖开墙壁之后,发现已经损毁很多,仅剩下了29篇。后来凭记忆补叙出了所失篇章。后人谓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历代学者更是赞誉伏生为"尚书再造”。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在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中,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反复诵读着《大禹谟》里面的这句话。那苍老、沉厚的声音在在敲打着人们的心扉,相信很多人的眼睛里此时已经满含泪水。它再次唤醒了现代人对古圣先贤的崇敬,对华夏文明的敬仰。“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只可惜中华文化命运多舛。两千余年来,暴秦虽灭,秦火未息。几次复燃都差点儿使其濒临绝境。但正因为有着无数的伏生们,才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伏生之姓源于太皞伏羲。其先祖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宓子贱。宓子贱有君子之德,孔子称赞他为"君子哉若人"。传说他在治理单父时,每天弹琴取乐,悠然自在,很少走出公堂,却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吕氏春秋·察贤》也记载他"无为而治”,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当他向孔子述其政绩之后,孔子称赞说:"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意思是做更大的官也没问题。

    邹平县魏桥镇冢子村西南有伏生墓。墓已不存,仅存墓碑、墓序各一块。另有今人所立的一块文物保护碑。据说在解放前,此处尚有一座庞大的墓邱,占地数亩,周围是砖砌的花墙。木制牌坊式的大门上,挂着“尚书再造”的金字横匾。正殿享堂挂有“灵光重耀”的大匾,堂后一幢高大的石碑,隶书“汉征君伏生墓”。

    魏桥村目前虽已无伏姓后人,但仍保留有伏家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济南伏生与《尚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zn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