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亲,绕昏没?

亲,绕昏没?

作者: 归去来兮ZYQ | 来源:发表于2018-11-24 21:03 被阅读55次

          闲来无事,随手拎起一本上大学时买的《论语》,直接从《学而》开始翻了起来。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问之道,学是一方面,但重要的是问。为此就这段话先提几个问题:

          学什么?怎样学?习什么?怎样习?乐什么?不愠什么?君子是什么?

          这段话有很多的解释,从语意通顺的角度来看,都通。但是不是孔子的原意,却值得商榷。再进一步的提问。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因为什么事、对什么人说的。只有在搞懂了这些,才能真正理解。对于我们来讲,就只有臆测了,但是在不背离原文的情况下的臆测。

            这种臆测,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则,“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用一个字讲就是仁,用到这段话里,如何体现的呢。那就是——朋自远来,是忠,不愠是恕, 这是一个大原则。

            然后说本段,重点有几个字“学、时、习、乐、君子”,这里面从老师的角度来看,重点是“习”。

          学不多说,就是仿效,是自身的觉悟。而习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就非常的重要了,习是后天的努力,除去社会环境、风气、个人天资的不同原因外,习的不同是造成每一个人都不同于他人的根本原因。

            孔子后面讲“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这个意思。大家聪明都差不多,但因为“习性”“实习的事情、方法”不一样,造成最终大家区别很大。

            譬如吧,城里学生小学一年级就可以学英语,乡下小孩小学很多地方都不开英语课(当然现在差距要小多了)。再进一步讲,有钱的人不学英语到国外去,天天讲英语,我们普通人就天天在教室里读英语,就差距来讲(除却天才的人物外)大家是心知肚明的。

            关于“习相远”的例子,我估计人人都能说出来,但要坚持下去如何养成习惯,则是我们老师和家长所要考虑的,那就是人人皆知的“坚持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靠养成,养成习惯要坚持,坚持则成习惯,习惯则成自然。以上是作为老师从教育学生的角度来讲的,算是杂说。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简化成我们现在的词语就是“学习”,然而孔子却在中间加了一个“时”字,孔子不说“学而习之”而是“学而时习之”,“学而习之”是说学了之后要多加练习以至于“会”,而“时习之”则是将有机会去用,这里的“时”是时机、机会、运气的意思。“学以致用”“学而行之”这个才是本章也是本书,也是孔子一身的追求,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却是“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所有开篇文章用的是疑问口气,有疑问,更多的是感叹。

            这样讲是有依据的,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古人把文学,武学,叫作文艺,武艺。古人这个"艺"字用得非常好,不管是文学,哲学,或任何学问,修养到了艺术的境界,才算有相当的成就。学武也是一样,学到了相当的程度,才称得上武艺,入于艺术境界,也就是所谓"化境"。不像日本人,有所谓一段,两段,一直到九段。日本武术的分段法,是由中国佛家禅宗的"浮山九带"蜕变而来的。上面引用的这句古话,相当深刻,从这句话来看,人都有不满现实的情绪,尽管学问好,本事大,卖不出去,也是枉然。孟子卖不出去,孔于也是卖不出去,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说的:"沽之哉!沽之哉!"结果到了流动摊位上,还是卖不出去,永远是受委屈的一副可伶相。孟子也一样,现代和将来的人也是一样,卖不掉的时候,都很可怜。这就是世间相。过去是将学成的文武艺卖给帝王家。现在呢?是卖给工商巨子、大资本家。中国的知识分子,几千年来都是如此(选自《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别人不了解我,自然就没机会“习之”了,这个时候孔子的修养就还是不怨恨,做到了“舍之则藏”,所以本段虽然不怨恨,但还是很感慨时不与我,故以问而叹。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关于这个乐字,这句话加上前面“学而时习之”,我们的很多大师总结出来要快乐学习的“学乐”,而且影响深远。事实上,学习从来就不是快乐的,学习是痛苦的。“学乐”是望文生义,是断章取义,这样的心灵鸡汤是喝不得的。《论语》中的“乐”是乐什么?是“乐道”,但这个乐道是我们做不到的,为什么,后面再讲。

          何谓远,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时间上为远,空间上的远。

          后面说“人不知而不愠”,这里“人不知”,“知”下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实际环境,不需要说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给说出。这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杨伯峻《论语译注》),就《论语》而言,确切提到“不知”二字的有二十九处,与“不知”有关的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不知其仁”、“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多见其不知量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这里讲不愠,说不怨恨,但却没有说要高兴,这也是有意思的,这同后面孔子讲“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有才无用本来就让人不高兴,我不怨恨可以,但却做不到让自己高兴。

            哎呀呀,一阵乱想,信手胡写,亲,绕昏没?嘿嘿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绕昏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ay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