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甘线计划两年,今年终于实现。攻略做了很久,起止西宁,全程11天,沿途环线青海湖-茶卡盐湖-水上雅丹-东台吉乃尔湖-阳关-敦煌-张掖-山丹-卓尔山。停留的不止这些,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些。基本前半程沿湖而行,后半程踏入祁连腹地。
从东部富庶之地踏入塞北河西。 “蒂芙尼蓝”、“青提芝芝绿”,“翡翠玻璃种”,盐湖上见到了各种流行色。湛蓝的青海湖令人意外地浮游着红嘴鸽,悠游自在;祁连草原上踏马奔腾心惊又爽快。西部的太阳升得早落得晚,日出从没赶上,傍晚的夕阳倒是看了几次。鸣沙山上骑着骆驼,天光渐渐昏沉,驼铃阵阵。忽然就想起千百年前这样的光影里,河西走廊上商队往来交织的场景。漫步草场上仰望“阴阳割昏晓”的连绵山川,心境不由开阔。
这篇,从阳关说起。到达阳关已是正午。37度的高温,烈日当头,游览车行驶的也就20分钟,但是能感受到身体里的水分在蒸发。这一路行程,也只在阳关和敦煌两地蒙着面纱出行。到达景区深处,远远望见一个烽燧,建于汉武时期。两千年的风沙洗礼,烽燧巍峨屹立。走近了看,外形上砂砾侵蚀的痕迹灼灼,遥瞰四野,焐热的天气下感受着荒漠里的苍凉。想象着两千年前的将领们,“西出阳关无故人” 地把守着丝绸之路上咽喉要地,多了些厚重和肃穆的情绪。
敦煌提前预约了莫高窟的参观普票,游览安排是先看两部电影,再参观8个普窟。樊锦诗院长主导创作的两部电影,对莫高窟的建造和修复历史做了简要的概括,也让普通游客对莫高窟有了初步的“浮光掠影”。莫高窟的游客导览做得很到位,从进入博物院开始,就将游客分流参观,没有拥挤,体验感不错。当天参观的8个普窟都是五代和中唐时期时期建造的。去之前,对莫高窟是加了滤镜的,所以饱有期待。待到听领队讲解说起清代官方修复后的大多佛塑都长了同一张脸,甚至“咧嘴八颗牙”龇笑,佛眼嵌入琉璃珠已显佛法智慧,充满不伦不类的不适和失望。战乱时期,前有美英日肆掠,后有张大千临摹不够又任性拓刻的故意破坏,无限可惜悲哀。偶见的几处真迹,塑佛衣襟、袖尾贴金依旧,千佛画各有姿态,颜色饱满,千百年间各朝代各民族供养人对佛教 “前世、今生与来世”的虔诚信仰尽可体现。
躲避高温的炙烤,参观完莫高窟休息了一下午,傍晚才出发去鸣沙山。还未进景区,路上就看见远处沙山高耸,驼队密匝起伏其间。来了鸣沙山,总要骑骆驼。掐着点赶在骆驼下班前排上买票的队伍。等到扫码核验后,发个骆驼的号码牌。等着驼队把在外工作的同号骆驼带回来接团。据说鸣沙山每天有5000多头骆驼在工作,工作时长早八晚八,大概是西部地区最辛苦的牲口大队。驼队慢悠地在沙山间游走,高大地骆驼将人一下子升上地平面一米多,起初有些紧张和兴奋;行走一段时间后,天色暗沉下来,体感温度很快也降下了。抬眼望去,天灰蒙蒙的,驼队愈发无精打采,偶然碰撞出几声驼铃。实在激发不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迈。想着骆驼们辛苦了一天,该下班了,真想早点结束这看不到尽头的体验。
终于骑行结束,小孩兴奋地要去攀沙山的顶峰,要做万人大合唱的一员。爬沙并不轻松,沿着沙堆里隐约起伏的绳索,紧挨着前一人刚踩过的沙涡,吃力地向上登。到了半山腰了,拖着孩子停下。孩子还嫌弃位置不够好,继续向上攀。又高了几层人之后,终于在人堆中坐下。上一层的人坐下后挤下的沙子成了下一层人的座靠,倒也不用担心哧滑下去。只要天气条件适宜,夏日的鸣沙山每晚九点都有“万人演唱会”活动,每场都有几万人参与。歌单大都是70-00后的K歌神曲,赵传、汪峰、梁静茹、刘若英、凤凰传奇都可以听到。DJ在喇叭中卖力地活跃着气氛,炫酷的灯光在夜空中交错,对面的沙山上滚动播放着歌词,每一首歌都有海潮般声浪在应和。这样的旅行体验确实和别处不同。
看过余秋雨的《沙原隐泉》,对月牙泉憧憬神往。待到演唱会结束,沙尘四起,人群都朝景区出口奔涌。远远大概看了一片蓝色的光影,想好好辨析是不是那奇迹般地清透泉水,硬是被推搡着错过了。人生又种了一个遗憾。
敦煌除了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还值得书写的是美食夜市。晚上八点过后,天光暗下,“沙洲仓驿”小吃街每个档口都挤着满满当当的吃货。在这里除了杏皮茶、驴肉焖面等当地特色,还有烤羊蹄、卤牛头等各种西北牛羊肉小吃,别处常见的烤鱼、烤包子这里也有。看着满眼的各种美味,只恨自己没多长几张嘴几个胃。吃多了西北的牛羊肉,会发现从肉质上来说这里的羊肉比牛肉更符合东部人的胃口。西北的牛肉相对更紧实,咬得费牙。羊肉多是绵羊肉,没经过排酸处理,口感上汁水丰富,更加鲜嫩。也因此,西北的白切羊肉比烤肉串更好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