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因果录》
![](https://img.haomeiwen.com/i28741801/4cff957e038e532d.jpeg)
李士谦,隋朝著名高士。
李士谦童年丧父,侍奉母亲以孝闻名。他的母亲曾因呕吐而被怀疑食物中毒,李士谦竟然亲自跪尝母亲呕吐出来的食物,以身试毒。他的伯父因为这件事常常赞叹说:“这孩子就是我们家的颜回啊!”
自从父亲去世后,李士谦再也不喝酒吃肉,也从不说杀生之言。12岁时曾任职开府参军事。后来母亲也去世了,他便舍弃家宅作为寺院,自己外出求学。北齐朝的许多官员都纷纷要召他做官,但他直到隋朝开国后,也始终不肯入仕。
李士谦家中十分富有,但他却处处节俭,常常把救济别人当作分内之事。在家乡,有人家里有丧事而无力置办的,李士谦总是及时尽力相助。
有兄弟二人因财产分配不均而争吵诉讼,李士谦知道后便拿出自己的钱财,补助给那个分得少的。兄弟俩惭愧不已,于是相互推让。最终他们都成为了一方善人。
有一次,别家的牛跑到李家的田里,李士谦将牛牵到阴凉处,并备足草料,照顾之周胜过牛的主人。他看见有人偷割自家的庄稼,就默默走开刻意回避。
他家的仆人曾抓到过偷粮者,李士谦反而安慰偷粮者说:“你这样做,都是因为家里太穷的缘故,不应受到指责。”然后叫仆人放了他。
还有一次,李士谦的家仆喝醉酒后与同乡人董震比力气,结果董震失手将家仆掐死了。董震惶恐不安、胆战心惊地来请罪,李士谦对他说:“你本来没有杀害他的想法,为什么要请罪?不过你要远离这个地方,以免被官吏拘捕。”李士谦性情宽厚,皆如此类。
有一年,李士谦拿出自家的几千石粮食借给乡人。结果这年歉收,乡人都无力偿还。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想用来救济别人的,难道是为了图利吗?”
于是把借债人全部召集在一起丰盛地款待一番,然后当着他们的面烧毁了所有借据,并说:“你们的债务全部勾销,以后不要挂念了。”第二年全乡大丰收,欠债的人都争相来还债,李士谦却分毫不收。
还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李士谦又拿出他家所有的钱,施粥给那些饥饿的人,这样得以生存下来的数以万计。
他又将那些饿死的人收殓埋葬,毫无遗漏。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粮食种子分给贫困的人们。百姓们非常感激他,纷纷抚摸着子孙们的头说:“你们都是托李参军的福啊!”
曾经有人对李士谦说:“先生真的积了很多阴德!”李士谦却说:“您说的阴德是什么呢?阴德就像耳鸣,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而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你们都知道了,哪里还有什么阴德呢?”
顺便说一句。
首先,《隋书》花了大量笔墨详尽为李士谦作传,篇幅甚至超过许多同时期名人、大臣,足见《隋书》对李士谦一生言行事迹的重视,也足见李士谦在当时整个时代的影响。
如果仔细阅读李士谦的故事,他至孝奉母、淡泊名利、舍家为寺、仁心待人、倾家布施、随缘烧债,这些恐怕早已超过了我们常规理解的“好人好事、行善积德”的范畴,恐怕也远超我们凡夫的境界!
其次,关于阴德,除了李士谦所说之外,著名善书《了凡四训》中也记载:“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
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意思是,凡行善而他人知道的,为阳善。行善而他人不知的,是阴德。阴德,上天自有回报。阳善,享受世间名誉。名誉也是一种福报,但名誉也被造物所忌。
世间那些名不副实的人,往往多有奇祸,没有过错却无辜蒙受恶名的人,子孙往往突然发迹。阳善与阴德之间实在很微妙!
所以,按此定义,我们不妨可以计算一下迄今为止自己积累了多少阳善,多少阴德?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没有发迹,何时发迹?
我们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名不副实或是曾经吃亏、曾遭不白之冤?甚至我们还可以对“行善遭祸,作恶得福”的现象恍然释怀——因为可能是我们自己没搞清楚什么是阴德,什么叫阳善……
你有多少阳善阴德,你就有怎样的人生。
你有多少阳善阴德,你就有怎样的生活。
(史料选自《隋书·隐逸·李士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