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包》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包贝尔扮演的陈重为了收回之前随份子的红包,雇了一个克拉拉饰演的演员 Ellie以拍电影的名义办假婚礼,中间穿插各种无厘头和友情亲情的喜剧。但是在喜剧之下,我觉得”细思极恐“才是对这影片的感受。
![](https://img.haomeiwen.com/i25283074/cf6047dd5efa2843.png)
拆屋效应真好用
看完影片后我第一想到的就是鲁迅先生曾在《无声的中国》中写的:“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就像老师对后进生先提出考第一的要求,学生肯定觉得做不到,但是当要求变成进步十名时,学生将会觉得这个要求简单多了,动力也就强了。
因为通常我们不太愿意连续地拒绝同一个人,当拒绝第一个无理要求后,就会对被拒绝的人有一种亏欠感,所以当他马上提出一个相对容易接受的要求时,我们会尽量地满足他。
![](https://img.haomeiwen.com/i25283074/6f9e25e4b3b6ef0f.png)
同理,在《大红包》这部影片中,陈重如果一开始就是死皮赖脸追求 Ellie的话,这种情况是百分之八十不会被接受的,毕竟他只是出身平凡,长相一般,还死要面子没有担当的小职员一个。 Ellie可是真实白富美的代名词,所谓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人,是摆明了不会有结果的。但是当这个大要求变成了为了演戏而假扮女朋友,那一切就简单多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5283074/54a7308f70ef59d1.png)
这种无言中被影响被改变想法的可能真是无处不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买东西还价,还价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拆屋效应,会不断让你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成功冲动消费。
你真的察觉到了PUA吗?
在影片中,陈重看似是被逼无奈一步一步走到最后的结果,但如果一切都是他曾预想的那样呢?这是一场多么触目惊心的PUA。
白富美 Ellie为什么会最后看上那个什么都不怎么样的陈重?就是因为一个巴掌后给一个枣。被欺骗后的 Ellie愤怒,将其赶出家门才是真实的操作,但是她居然还能被他事后的处理所感动:陈重不仅仅是道歉,还答应公开事情真相将份子钱全部退回。这个举动让 Ellie被感动,甚至让她对陈重的印象从负数直接转正甚至及格!可是!对于 Ellie来说,这场骗局中,她明明是受害者啊,她根本不需要去吃这个看似格外甜的”蜜枣“呀!因为她一旦跳出这个局面,压根就不缺这颗”枣“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5283074/90ebd43c1adc61f8.png)
在这件事里, Ellie完全忽略了自己被侵害的事实,反而被施害者而感动,这种不自知地被PUA真是让人一身冷汗。
变味的红包你送了吗?
人情世故就是你我在中国的传统里不可避免的,而这也离不开钱!从生到死,我们就在红包这个漩涡里挣扎,钱的大小也越来越代表自己的心意,无法免俗。
但这本来只是一个情谊载体的红包,却越来越被曲解改变,最后成为谋取暴利的工具就是我们传统习俗里的悲哀了。
在这临近春节的时间里,这样的一部影片还是给了我们一些提醒,不要让美好的祝福变了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25283074/0ad2485d302ba74a.png)
本文由粒心原创,欢迎关注,陪你一起长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