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气温大幅度下降,尽管在海南,尽管下午还出了太阳,比起前两天,体感温度很低。幸亏有厚衣服,不然就真的冷瓜了。几个人去海边走走,很快就回家了。还是家里待着暖和。身体暖和了,心里也暖呼呼的,脑子才会活络。我一直不太喜欢冬天,特别怕冷,一到冬天,比别人穿得厚很多,还感觉冷得很。尤其是膝盖,一到冬天就受罪,搞得自己像个七老八十的太婆。等我退休了,冬天一定找个暖和的地方常住。
晚上看到魏智渊老师分享的《搜索的喜悦》十讲,看了第一部分“调研是一种什么体验”,里面提到要重新认识:早在两百多年前,第一部英文词典的编撰者,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就已经意识到,有了“检索”这个手段之后,知识就已经不必是存在我们脑子里的东西了。约翰逊说知识有两种。你自己知道的东西是你的知识,而你暂时不知道、但是知道去哪能查到的信息,也可以说是你的知识。”知道 ≠ 记住,知道 ≠ 见过”,而我们要学会的是调研而不是简单搜索。好的调研标准有三个:第一,要高质量。你必须圆满回答一个问题,形成认知闭环。第二,要可信。你的资料必须有来源,来源必须具有权威性,最好是科学论文。第三,要表达好。你得把调研结果交付给读者,让人一看就明白。
高水平的调研要求你有提问的意识,搜索的技巧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前者要求最高。问题意识很重要,尤其是我这种没有经过专门的研究培训的人,及其缺乏问题意识,大多数都是凭着经验办事。比如写新网师的年度生命叙事,听了几个年年获奖的老师分享,才知道别人在写之前是有研究的,尤其是方老师,作为研究生,就很有研究意识。首先她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写生命叙事?什么才是好的生命叙事?然后围绕着问题分别研究了连续四年获奖的叙事文章,提炼出典型特征,找到写好叙事的关键方法。当时听到她的分享特别震撼。我已经第三年写年度生命叙事,从来没有想过提问研究。去年能获得十佳,真的是凭运气。今年写的时候发现可写的材料太杂,刻意做了内容剪裁,但是那只是凭经验做事,毫无调研意识。
今日被困在一个问题里,早上在本子上写了一大堆自己的想法,然后打电话跟亲人朋友做了一番探讨,并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晚间正郁闷,看到上面的文章才知道自己卡在哪里了。我根本没有做调研,朋友们也不了解具体情况,当然解决 不了问题。于是,罗列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利用强大的搜索功能,很快找到了我想要的信息,再次综合信息,推论出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什么是真正的学会?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什么是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有结果的行动,就变成了能力 。今日无意中看到魏老师的分享,就解决了一个困惑我已久的问题。 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参加一些高质量的学习共同体,把自己变成易受启发体质,从这些共同体中吸取知识,再转化成行动,是多么重要。我相信自己还可以持续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