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你这样说话,你的朋友会伤心。”
孩子:“是吗? ....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父母:“你应该这么....
这是常见的一种良性互动。在这段对话里,孩子说“我不知道该怎么说”,这句话并非毫无意义。它代表了孩子在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经历了短暂的思考,没有找到答案,于是邀请父母给自己提供帮助。他想解决问题,出于自己的需要(不让朋友伤心),而非别人的干涉。虽然父母提供了权威的意见,但自始至终孩子才是自己的主人。对比另种情况,可以看出差异所在。
父母:“你这样说话,你的朋友会伤心的。你应该这么说....孩子:“知道了。”
从孩子的角度感受一- 下,就知道后者的体验要差很多,知错固然是知错了,但是被耳提面命地灌输了一通道理,总归还是会有点儿不是滋味。
但是仔细对比一下两种说话方式, 你会发现父母说的话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最大的区别不是说了什么,而是在给出建议之前等-等。等孩子邀请的时候,再提出进一步的建议。这就创造了一个纯粹留给对方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是自由的,只有真实的反馈需要面对,而没有谁规定他必须“怎么做”。就是这么简单的等等,对很多人来说都很难做到。眼看马上就要成为那个权威了,要在这时候停下,把权利交给对方,有多少 人忍得了这种诱惑呢?
很多人都有“好为人师”的通病。有时候也不是愿意成为权威,高高在上给出建议,而是当对方提出疑问或疑惑的时候,有时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怎么做,不自觉的就成为那个好为人师的权威了。
在不知道怎么说怎么做的时候,就多用疑问句。
也许很多时候父母只需要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该怎么解决就留给孩子,留给他一定的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