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的成绩是孩子、家庭、学校和机遇的函数,即y=f(c,f,s ,o),c=children,f=family,d=school,o=oppotunity。(这将成绩简约化,实际情况复杂多了。)如果你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你觉得如何下手才能做到教育公平?如果以升学为评价标准,我觉得教育的绝对公平是不存在的。
设想一下,孩子的天赋水平就无法左右。孔圣人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那无非是教育的理想国,无非是教育的愿景罢了。几千年来,哪朝哪代哪个国家做到了?即便孔圣人自己,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换算一下,也就是2.4%的优秀率,和我们国家最近几年的985录取率差不多。孔圣人是教育家、思想家,面对现实时也无能为力。孩子这个因素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源,人的差异性是天然存在的。拿智商来说,呈正态分布,中间的人比例最大,越往两端的人,比例越来越小。不少教科书将智商高于两个标准差定义为天才,那么高出两个标准差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多少呢?2.3%!和孔圣人带出的优秀率惊人接近。这样看,好的教育就是不耽误人,让每个人都把潜力发挥出来。鸡汤一把,那就是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让孩子们成为一样优秀,真要是那样,优秀本身又会被人质疑了。
心里有爱,哪里都是风景再想想,家庭环境的不一样更是无法做到一致。为人父母者有着不一样的原生家庭,每个父母的学习能力和成长能力不一样,他们的性格脾气也不一样。不一样的家庭养出来的孩子肯定不一样,推广家庭教育无非是追求观念、意识和家庭教育知识向科学靠近,终极意义是让孩子免于伤害,而非养出一样的孩子。假定所有的父母都能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你觉得孩子们都能齐刷刷地成绩一致吗?不可能!
至于学校就更无法控制一致性,你可以盖出像俄罗斯套娃一样的学校,你也无法左右不同的校长、老师有着不同的知识素养、性格脾气、价值理念等,这些不一样必然会投射到学生身上。就像清华、北大出来的学生大部分都优秀,但还是有差异,清华严谨、北大活跃。如果所有的学校都千篇一律,那也了无生趣。
机遇那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不然就不叫机遇。即便是同卵双生子,一个家庭里长大,他们也会有不同的经历和机遇。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他人、一场意外就可能改写他们的人生。
所以说,我以为理想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让他的潜能尽量发挥出来,了无遗憾。而非人人成功,更不是每个学校升学率一致。
最后说句话,我们努力地学做父母只是想给孩子更好的一个成长环境。假如我们自己的智商情商都不在塔尖,又何必要求孩子太多呢?孩子不要求我们成为马云、爱因斯坦,我们又有何理由要求他考上清北、985,将来出人头地?他将来真要是比我们好,我们就要学会知足和感恩。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先后出版畅销书《其实你不懂孩子》《学习好其实并不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