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馆 |古代女子不穿裤子的真相竟然是这样!
——《揭秘古今中外时尚潮流史》系列9
在上一期的《古今中外时尚潮流史8》跟大家分享了古代女子裙装风华史,美丽的裙装让女子更加婀娜多姿。那么,古代女子是否穿裤子?穿什么样的裤子?今天就跟博物馆一起来探索关于古代女子裤装的奇闻佚事吧!
很早就出现的裤装
裤亦作绔,有作袴,它出现的很早,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最迟不晚于春秋,人们的下身已着有裤。那时的裤子不分男女,都只有两条裤管,其制与后世套裤相似,穿的时候套在胫上,也称胫衣。《说文·系部》:“绔,胫衣也。”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而胫。”
约在战国以后,人们的裤子得到了改善。《汉书·上官皇后传》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大将军霍光希望皇后独享皇上的宠幸,然后生个皇位继承人。皇帝身体不好,皇帝不好大家都不好,有眼色的太医和侍从们劝皇帝身体不好要少做动作。皇上如果管不住自己就让侍女们都穿上有裆的“穷裤”,再系上几条带子。这样一来,难解开的带子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皇帝的行为。
古人竟穿“开裆裤”?
穷裤与胫衣相比,有明显改进:胫衣只施于胫,膝盖以上则一无所有,穷裤则有所不同,它不仅上连于股(大腿),且在两股之间各有以裆,裆不缝缀,用带子束缚,以便私溺。
即使到了唐代,仍有人穿着这种裤子,只是不叫穷裤,而是称作绲裆裤。宋元的墓葬中出土的裤子实物,不分男女,大多做成开档的样子,就是保留着这种遗制。
山东李裕庵墓出土的元代妇女的开裆裤
福建黄昇墓出土的宋代妇女开裆裤
合裆之裤——裈
除开档的裤子外,古代也有合裆之裤,合裆即满裆,又称为裈。裤裆被缝合之后,就可以穿着外出。不过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上流社会的人们多不喜欢这样的装束,只有军人及社会地位地下的奴仆,为图活动的便捷,才肯单独穿裤子。
宋代妇女的长裤
战国以及两汉时期的画像,下身穿裤子的人,多半是这个阶层的人物。
穿裈的杂技艺人
裈的形制也有两种,一种下长过膝,直接成为裈;一种形制短小。俗称犊鼻裈。《史记·司马相如传》中记载:相如身自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说的就是后者。《史记》里“以三尺布作,形如犊鼻“,故名。汉代三尺,约合70厘米,以如此尺寸裁剪出来的裤子,当然是十分短小的了。
在山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一位农夫,上身袒露,只穿一条短裤,其形制有现在的三角裤相似,当为犊鼻裈的原形。
上述是南方的情况,至于北方,在两汉期间,穿裈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主要是当地的生活习惯使然。由于北地广袤,外出经常要骑马,所以北方人擅骑射。穿裈乘骑,当然比着裙、裳等服装要方便的多。
从形象资料来看,北方居民所穿的裈,在式样上与今天的“灯笼裤”相似。它上束至腰,下长及踝,裤脚之处用细带束扎,以便活动。
大口裤的出现
东汉末年,一种新款的裤子在社会上流行。这种裤子非常宽松,尤其是两条裤管,制作得十分肥大,因而得名,人称大口裤。
为图活动方便,人们又以锦缎丝带截为三尺一段,在裤管的膝盖处紧紧束缚,以免松散,令名缚袴。穿袴的人物形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图像屡有反映,甚至连缚袴的形式都清晰可辨。
穿缚袴的北朝妇女
唐代之后的妇女裤装形制
唐代妇女受西域风俗的影响,也喜穿裤。裤子的材料比较厚实,通常是具有波斯风格的条纹锦或者纹锦。在式样上,和魏晋南北朝时流行的大口裤恰恰相反,以紧窄为美,裤脚部分也有明显的收束。穿这种裤子的妇女,上身多着胡服。
穿条纹小口锦袴的唐代妇女
裤子最初以套裤的形式出现,经过长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最后又回到套裤的形式上来。宋明时期妇女所传的膝裤,就是一种套裤。
膝裤的穿法,一般都束在膝盖以下部位,其形制与后世长筒袜相似,但袜子有底,膝裤则无底,下长仅至踝部。因为在外观上与袜子相似,也称半袜。穿这种膝裤的妇女形象,在宋明时期的人物画中不乏实例。膝裤的地位正处于裤子与袜子的中间,三者关系区别显著。
穿膝裤的宋代妇女
清代妇女喜着套裤,其样式可在清代的仕女画中找到,而传世品也有不少。
清代妇女膝裤
清代套裤
裙装裤装都有各自的味道所在,时至今日,裤装依然是女性的主要着装,不同时代的不同需求下,演变成各种形制,但在历史潮流的淘沙中它依然存在,并且流行依旧。关注美妆博物馆即可了解更多历史上于美的时尚潮流,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