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每天三千字2020-07-18

每天三千字2020-07-18

作者: 点点来了 | 来源:发表于2020-07-18 06:11 被阅读0次

    大脑是可以重塑的,这是我这一年来最重要的认知,我将每天写3000字来训练我的大脑。

    成为一个创造者。

    聊一个主题叫做成为创造者。

    以前总是懵懵懂懂的,记得有一天,我在阳老师的知识星球上看到了说如果你在什么事情上花的时间长,你就要在什么事情上成为一个创造者。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震撼好久,后来这个也成为了我一个做事的心法。

    起因是有人去问阳老师说,用音频学习会是否有效,然后阳老师就给了他一个建议说任何占据你一天时间较多的事情,从消费者视觉变成创作者视觉。获益会更多,比如说,不要天天去刷得到的音频课程,而是自己研发一门音频课,很多道理就明白了,同样你天天刷抖音。也不如自己做个抖音账号,天天看公众号就不如自己写一个公号。天天刷小说就不如自己写一部小说,总有人问,那么我能力有限啊,我做不到,也没人关注的,太正常了,你可以先从评论,助教,协助者,开始进入行业。视觉变换后对信息的理解而加工会大不一样的。

    前天我在刷一个大佬的知识星球的时候。一个创始人,他也是说你在刷抖音的时候,看到有一些训练营的时候,不要直接划过去,而是去付费,去参加那些训练营,然后去体验一下,了解一下他们的一个流程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想想你自己可以做成什么样的行动训练营,然后你可以自己多去做几个训练营看看。

    我觉得他们说的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你要从一个信息输入的转换成一个信息输出者。就像我写这篇文章一样,就是我看了很多的文章,然后我要开始自己说出自己的信息。这样子我才能够不断的把我自己看到的信息转换成我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转换成写给别人看的信息。

    大脑是很喜欢偷懒的。在认知心理学上有一个有一个名词叫做认知错觉。

    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其实是分不清,说,学习了跟记住了 是两个概念的。

    认知错觉,是说我们本来是记住的东西,但是当我有一天我们要调用他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想不起来的。

    而且我们的大脑其实是一直在调用我们熟悉的东西,最熟悉的知识才是我们调用得最快的东西。如果我们看了书之后不去用的话,那这些东西她对于大脑来说,她就是陌生的东西。陌生的东西,他就需要很多的搜索链接,就好像很有名的6°空间一样,你只需要通过六个人,你就可以找到全世界的任意一个人。

    你想要去找到一个你想要的信息你就需要通过N个旧的信息去找到一个新的信息。就像你去到一个山里,你需要绕过十八弯之后,才能够抵达终点,还没有绕过18个弯的时候,绕了几个弯,大脑就已经放弃了,他不会再去找那个躲在18弯里的那个信息。

    就像为什么我要坚持每天说3000字,其实就是在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创作者。一个不断的把自己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转化成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去测试一下我到底记住了哪些信息。

    当我为自己要说的3000个文章定了一个主题的时候。其实就相当于给自己大脑进行了一次分类整理。

    就是说今天大脑所调用的信息,都会被收集归纳到创作者这个分类里面,然后以后每次当我要想要说创作者的时候,我的大脑就会调用出创作者的文件夹来,然后打开里面的信息1,信息2,信息3,信息4。

    为什么很多人都感慨说我们知道那么多的道理,但是还是过不好此生。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囤积者,我们囤积了好多的信息,然后我们觉得,我们好像知道了很多,但是其实你没有办法去对这些东西进行一个二次加工,二次创作,让他成为一个能够满足别人的信息,符合别人预期的信息。

    那么学习的本质是是什么呢?

    解决问题

    预测问题

    解释问题

    解决问题的话,其实很容易理解的,就是说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手机开机开不了怎么办?然后就去百度上搜索“手机开机开不了了怎么办”,然后就搜索到,遇到了这个问题,可以长按电源键,强制开机。

    预测这个问题就说历史不会总是重复出现的,但是历史会押韵的,就是说每一次你犯过的错,其实下一次还是犯的。

    就是说历史的发展,它其实是有规律性的,然后如果你能够从学习中去发现这种规律的话。

    那么你就可以去预测,在这样的情况下,具备多种因素的情况下,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比如说最简单的,就是说我们知道把米加上水,放到电饭锅里,过了45分钟之后,电饭锅就会把饭给煮熟了,这就是一个很熟悉的一个场景。就是说我们我们每一天都在用我们熟悉的信息去一次预测事情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因为我们每一次预测的结果都验证了我们的经验是对的,于是我们对做饭的这件事就非常有自信,而从来就不用担心说水加上饭,放进锅里,过了40分钟后不会煮熟,次数多了,我们就会对这件事情很有自信。

    解释问题的话就是, 他其实就是相当于说翻译这样一个功能在里面。比如说我现在是一个中国人,我要去到美国,那我就需要学习英语,然后我去跟美国人交流的时候。他们就会跟我讲英语,我因为学习了英语的发音,语法,于是我就能够把他们说的话翻译成我能理解的中文。

    解释问题的一个最常见的场景。就是,老师跟学生。可是要怎样去跟学生解释一个抽象的名词,老师要怎样子把一个抽象的名词,讲解成学生能够理解的场景。

    回归到主题——,谈创作者,创作者一定是基于自己本身就是消费者的层面上去的。

    什么样的作品能引起共鸣?

    那就是我说的这件事跟你经历过的事情是相关的,所以你能理解我所传达的故事,段子,梗。

    文章的创作者是作者。作者所写的文字是要给阅读者看的,而作者本身就是第一阅读者。

    如果作者把这篇文章写出来了,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再来看,发现自己居然看不懂了,那么他写的这篇文章就很失败了。好的文章一定是能够恢复现场的,让人有时空代入,有穿越感的。

    当过了一段时间过后,作者再回过头去看,能理解当时自己创作这篇文章的点点滴滴,那么这篇文章就像一个高清相机一样,如实的呈现当时的情景。

    打工十年的经历一定比打工一年的经历丰富吗?

    并不见得

    打工者虽然付出了自己的时间,精力,但是在整条生产链上,打工者其实也是一个消费者。

    作为一个消费者,所能够理解的信息是有限的。一个生产过程中主要分为转存消。而打工者很多时候只能接触到三个环节中的n分之一。

    所能接收到的,信息是有限的,所在的领域是有天花板的,而且天花板很低的。

    就像翻开一本书的目录一样,有章有节有摘要,有短句。

    打工的话,他其实就是处在书里的一部分,它可能有时候处在章的部分,有时候可能是处在节的部分,有可能是处在摘要的部分,他有时候他可能是处在短句的部分。

    做一件事的最高标准是要去成为老师,然后教六个月前的自己。

    也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要先以老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多想想六个月后的我,如果要写本书的话,我要怎样子系统地讲一堂课的时候。怎样去教现在正准备开始学习的我去理解这件事情。

    从消费者到创作者之间隐含了一个假设——为未来而学,为未来而用。

    我们从出生开始,所学习的事情,其实都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存得更好,我们开始学会了用石头摩擦,碰撞出火花来烧水。历史的发展就像每一个信息基因的自我复制,自我繁衍,进而滋生出信息的子子孙孙,延绵不息。

    而创作者就是用所获取的信息,来打地基,来搭建高楼。

    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我觉得我写出怎么玩知乎好货的文章是因为我觉得我一定是要做到超级牛逼的情况下,才写得除来,才有成绩可夸。

    其实是不需要的,你只需要把自己怎么理解这件事,怎么做好这件事的步骤写出来就可以了。

    然后再慢慢优化。

    今天写这篇3000字的时候,感觉要断气了,因为大脑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调取相关的影像资料,以至于我写到2000字的时候就中断了。

    结果意外地调取了我平时不会想到的例子,有点惊喜。

    今天忘了记录开始的时间,不过还好,这篇文章也不是一气呵成的,关系不大。

    写完8点28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天三千字2020-07-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ot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