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尽信书,不如无书”

论“尽信书,不如无书”

作者: 芊芊梅子 | 来源:发表于2020-10-13 06:25 被阅读0次

    高一

    《孟子.尽心下》中有这样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意即读书不应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其中还有这样一个典故:战国时期的孟子,一次在阅读了《尚书.武成》之后,看到《尚书.武成》上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便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其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武成》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

    由此可见,现代人的解释“如果完全相信书本上的阐述,那还不如没有书”,已与原来的含义截然不同。孟子的原话,如果加上现代标点,应该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书在古代有特指,尤其在先秦时代是指孔子编定的“书经”,现在一般称之为《尚书》。因此,孟子的原话可以理解为:“如果完全相信《尚书》的记述,还不如没有(看到、阅读)《尚书》这本书。”   

    但“书”的含义后来扩大了,由特指《尚书》变成了泛指所有现代意义上的图书。从孟子的典故中,我们不难看出,读书,并不能一味的相信书上所说的一切,要有自己的思考,学会正确地从书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适时提出质疑,否则,便会被书禁锢了思想。

    讲一个我们从小就知道的事例——温水煮青蛙。书上说:用温水慢慢煮,青蛙会因为接受了水温的升高,不会从水中跳出,最后将被煮死。但是有人不相信书中所讲,做过生物实验,表明水热到一定程度,青蛙会从水中跳出来。这便是生活中的典例。

    我们都知道,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是不一样的,1700多年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真理。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学说提出了疑问,并亲自在比萨斜塔做了实验,证明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是没有关系的,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伽利略也是因为不“尽信书”,才发现了这个重大结论。

    再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出版了一本著作,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声誉,然而,一个数学教师陈景润却背道而驰,大胆地指出了书中的一个错误,引起了轩然大波,以他的地位,与华罗庚这位学术权威抗衡,简直是异想天开。然而,事实证明了华罗庚的确错了,陈景润这种行为就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典型事例。不尽信书,体现了一种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态度。

    我国古代,还有战国时期的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其大意是这样的:公元前259年,秦军侵犯赵国,廉颇指挥作战,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相信书上的话,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如此可见,赵括“尽信书”一味地相信书中所说,而没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到头来只会失败,还“不如无书”,像廉颇一样凭借实际作战经验取胜。

    再将目光转向科学界,其中也有很多“尽信书不如无书”的例子。比如:聂利不相信书上说的,蜜蜂是靠翅膀的振动发声的,她自己做实验,第一次用胶水将蜜蜂的翅膀粘在木板上,蜜蜂还是在发声。她就干脆剪掉了蜜蜂的翅膀,蜜蜂仍然在嗡嗡地叫。就这样,这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每次都用去48只蜜蜂,可结果却与书上完全不一样。为了探求这个秘密,她每天都用放大镜观察,观察了一个月,终于在蜜蜂的翅膀根部找到了比两个油菜籽还小的小黑点。蜜蜂发声时,小黑点上下鼓动,她用针捅破小黑点时,蜜蜂就不发声了。

    再比如:在天文学界,托勒密的“地心说”统治了长达一千多年,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天文观测和研究,创立了更为科学的宇宙结构体系---日心说,从此否定了“地心说”,这些都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良好证明。

    由此可见,小到我们平常看书,大到科学家们研究问题,都要懂得质疑,不能总相信书中所说。就像邓小平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实,我们要懂得实践,不“尽信书”,才能有更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尽信书,不如无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pu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