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闪光少女》有感
当《闪光少女》刚上映便已在B站霸屏的时候,就如同我错过热映的《湄公河行动》一般,我再次错过了《闪光少女》,翻阅微博都能翻到无数的好评。兜兜转转终于在最近将这部影片看完了,在正式看之前在B站上有看过很燃的演奏片段,而当自己正式看的时候 万万没想到,这部电影勾起了我的过去,仿佛一幕幕从前在眼前放映,我的、我朋友的、之前的年少时光。
《闪光少女》讲述的是西洋乐与民乐的斗争,表面上演绎着西洋乐与民乐的不和,在更深一层来说,这部电影借着在青春时刻发生的故事来表达一种新世代的文化态度。电影中有几种不同的文化代表:西洋乐、民乐、二次元及宅文化,分别代表着传统西洋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以及新世代文化。而通过这几种介质之间的碰撞、冲突及矛盾,探讨了当今社会,年轻人之间甚至是整个社会对于某些文化的态度。整体在文化上的崇洋媚外,觉得喜欢西洋乐就是高级,喜欢民乐、学民乐,就是low,在学校的待遇天差地别。
对于高中以前的我来说,乐器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而西洋乐与民乐都存在于我的身上以及我的周围。小学便开始接触电子琴,之后转为钢琴,并且参加过大型比赛,这是西洋乐留在我身上的印记。旅游时在小镇里偶遇瓷笛,之后自学成才上台表演,并且身边也有学古筝、学琵琶的朋友,民乐对我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也许正是因为“双管齐下”,我并不偏向于哪一边,也没有出现过像影片中争斗的情节。
渐渐地长大了,我接触了二次元,也接触了影片中的古风歌曲,虽不至于像电影中的贝贝、塔塔酱一样,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我人生中的另外一个导向塔。《闪光少女》将这三种元素融合在其中,这便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活生生的自己。文化不正是这样一种东西——你挑拣自己所喜欢的、接纳自己感兴趣的、感受并消化有共鸣的部分,然后融合在自己已有的文化构架中——而每个人完全不同的文化构架,又恰好能产生不同的、个性化的支流和内容吗?我想这正是影片所真正想要表达的,对于文化的态度。
最后来谈谈民乐,如今中国民乐处在十分尴尬的场面,而电影中正好谈及了这个问题,这群受到日本文化感染,却也无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割舍的热血少年,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及民乐,有着一种令人感动的执念。
社会价值观和大风向的变化,逐渐把传统文化、民乐排挤到了无人问津的角落里。现实中学着民乐的孩子受着学西洋乐孩子的鄙视,同时也在纠结是否要出国深造。在当前社会的文化审美偏好面前,似乎真的没有什么理由去学习民乐。有人声称,“音乐是分阶层的。”
在这样一个看似中二的电影中,赤裸裸的撕开了这么多真实的问题,实在是令人意外。
我也希望,如果能有更多的影视剧、更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也许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文化归属感、文化融合和多元化,这些问题都能往更好的方向走,中国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能成为文化强国,百家争鸣、万花齐放,人人都可以“闪光”,而不是越来越多的“此内容因为违规无法查看”,期待着“闪光”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