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之畔
剑桥马格达林学院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著
“你若放飞我的心灵
我必紧随你的脚步”
纽约人出版社G. P.帕特南兄弟1908年出版于伦敦
静水之畔
第一章小小少年
许多时候,休·内维尔的时间都是在回忆中度过的。
记忆的片段柔和而美好,总是令他深深沉浸于其中。每每此时,时间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虽然在回忆与沉思中独自度过几小时光景看似悲凉,但对他而言,孤独却是一种类似于放纵的享受。每一次的回忆,都会带给他不同的感悟,往事如烟,回望之际,一切过往仿佛迷雾般缭绕于脑海,忽明忽暗,若隐若现。其中,不仅会浮现出自己早年间的生活,他还会勾勒出父亲那不平凡的童年。
父亲出生于一个以加工业为主的大镇子上,是奶奶一人独自抚养他长大。虽然家境拮据,但在奶奶的教育下,父亲身上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息,举止中透着一份绅士儒雅。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没有体会过奢侈,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在家里有限的收入中,每一分钱都必须花在必要的地方。但是,这个家族的孩子却天性热情,感情丰富,他们热爱艺术,努力从书本、艺术、音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在今天看来,往日的种种艰难早已画上了句号,那段岁月唯一留在父亲身上的烙印便是他对浪费与奢侈来自骨子里的憎恨。这一切与他慷慨的本性略有冲突,有时亦会令他显得有些古怪,然而,这一切很难被生活在条件相对较为优越的子女们所理解。根据休的观察,子女们在大事情上犯错时,父亲倒是显得很开明,可一些微不足道的花销却被他看得很重,总让人感觉大惊小怪,吹毛求疵的。比如说他带着孩子们去国外旅游,在旅程中能省则省,想尽办法节约每一分钱,这让孩子们感到很不舒服;他不惜重金为儿子购买优秀书籍,却因为孩子在打开包裹时剪断绳子,没有解开绳子去呵责孩子。
在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休终于能够从父亲当年的日记和信件当中找到一丝线索,终于能从父亲带给他的种种困惑与纠结中解脱出来了。他决定不再为此而烦恼,甚至还感到有点后悔,要是自己能早点洞悉这一切就好了。这样一来,出于同情与理解,每当父亲在一些小事情上显得很吝啬时,他会竭力为父亲辩护,有时甚至不惜和妹妹们争个面红耳赤。父亲心中的爱几乎是深沉而热烈的,在这世上他最渴望的,莫过于子女的陪伴和子女的理解关爱。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富责任心的父亲,总是盯着孩子们个性中的小小不足,不停地挑毛病、找错误,这导致了孩子们和他在一起时总感到不自在,同时也极大地损害了父爱应有的那种温和。但是,父亲这样做并非因为威严能带给他快乐,而是他生怕自己一个疏忽,孩子们就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几近病态的担忧。
休的母亲则与父亲完全相反。和父亲一样,她的心中也充满了爱,但母亲更显温柔,更为活泼轻快。她从小家境富裕,从来没有体会过生活的艰辛,父亲所经受的一切是她无法想象的。她比自己的丈夫在年龄上小了很多,但是,他们彼此却深爱着对方,这份爱将他们紧紧结合在一起。虽然丈夫总是习惯于用较高的,较为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就连她自己也未能逃脱丈夫这种近乎严苛的责任感,但她完全理解丈夫这种与生俱来的严格,仍然用同情和关爱全心全意爱着自己丈夫。久而久之,渐渐长大的休已经完全能感受到,母亲在对待生活和其他一些事情上的态度总表现出比父亲更为自由和宽宏的一面,因此,他对母亲的爱和尊敬从来都是明确和明显的。他爱母亲身上的那种恬静,耐心的智慧,而这种耐心与智慧却是在经历了许多的忧愁之后,逐渐历练而成,它指导着母亲的一举一动,母亲因此更具韧性,更加高贵,是爱让母亲的心胸更为宽阔。
休的父亲在获得了学术方面的重要成就之后,便进入了宗教领域。早在修刚刚出生之际,他已经和当地教区的一位副主教共同工作一段时期,并在当地小有名气了。
休是家中的长子,他的两个妹妹均在自家出生。稍稍长大一点后,休就喜欢从家中的书籍信件中寻找以往家庭生活中栩栩如生的片段,这是他潜意识中的一种挥之不去的自我。早婚的母亲在他出生时几乎仍旧是一个少女,而父亲却早已承担了超越自己年龄的重任,每日里公务缠身,总是忙得不可开交。但父亲性格中忧郁的一面让他深感家庭生活的宝贵,他渴望平静的家庭生活。休能够从父亲以往的日记里感受到他和母亲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他们手挽手散步的每个晨昏,他们共同读过的每一本书。休总在想象中酝酿那些日子,为它们蒙上一层独特而奇异的色彩。他总觉得那些过去的日子只是藏了起来,或许他仍然能够在松树林深处找到它们。他从来没有将这一切视为逝去的过往,他只是将这一切看作一本情节浪漫的书,书中蕴含的力量已深深融入了他的意志中,融入了他周围的空气中。
他同时也在回顾自己的生活,这种感觉是多么生动而微妙啊!记忆中的往昔仿佛永远是夏天,他还记得花园中那一条条铺满绿草的小径,它们蜿蜒曲折,就这样一直通向远处的灌木丛中,花园的四周长满了各种平凡的野花,还有石竹和风铃草。玫瑰园里,白玫瑰的花蕾亮丽地衬托着怒放的红玫瑰,花香沁人心脾,娇嫩的花瓣一碰即落,光秃秃的花枝上便只留下几粒橙籽般的花萼。童年的岁月是无忧无虑的,总是充满了好奇、惊喜与新鲜感,而这一切却都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退色,连同美好的事情一起不见了踪影。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知从哪天开始起,他知道了什么是忧愁烦恼。记忆中的画面简直鲜明得出奇,根本就没有留下一丝想象的余地。巨大的栗子树上满是尖尖的白色花苞,这些花苞在春天里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或许是它们香过头了吧,最终,这些树还是被砍掉了。但栗子树倒下的那一刻不但没有悲伤的感觉,反到有一种突然迸发的兴奋。乡村的周围大多为荒野,乡间小道上布满了石楠与沙粒,炎热的夏夜里,鸥夜鹰轻轻飞过石楠花时,那如泣如诉的歌声永远地留在了休的记忆里。在半英里以外的荒地里,零星地竖着几座砖窑,形状奇特的白色的灰泥锥体顶端浓烟滚滚,砖窑的整个顶部被烟熏得漆黑。独自一人看到这幅场景着实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当他和保育员一起经过时,保育员会带着他走到近处,透过砖窑的门缝里向里面张望,于是他便看到了里面有烈焰在熊熊燃烧,那种感觉真是既惊喜又骇然。
后来,男孩渐渐对两件事情产生了尤为浓厚的兴趣,其中一件事情便是喜欢看到各种形态下的水。在距离自己家不远的地方,有一片水泽,水泽中长满了棉花草,还有一条小溪不断从中汩汩流出。在那里,你总能发现一些奇怪的植物,低矮的粉色沼泽喇叭花和茅膏菜舒展着它们那黏糊糊的手臂。这条小溪在流经一个清澈而望不见底的深潭后,流入了一个岸边长满松树的湖泊里。湖泊的另一端是一个陡峭的瀑布,深蓝色的湖水不断向下滑去,瀑布下面生长着的一切对于男孩而言,都是那么的神秘,鱼儿会在那里突然停顿下来,然后一个转身,急速游走。这里的一切都令男孩着迷,可以说,这是一个就在他身边,但又似乎是他遥不可及的世界。
在休看来,这个与一片林子相毗邻的乡村虽然略微给人以恐惧和神秘感,但却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他的好奇心,所以,他还是喜欢这里的。在春天里去寻找一片长满野风信子的林间空地,悄悄地走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地带边缘,脚下踩着厚厚的蕨类植物,听着间隙里的苍蝇发出惊恐而巨大的嗡嗡声——眼前看到的和耳边听到的一切都让他那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激情。
所以说,他是一个活在回忆中的人,他的生活由脑海中一幅幅插图、一帧帧画面所组成。保育员的种种滑稽行为,壁炉中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开饭时刚切好的面包那诱人的味道,下午时分的游戏,搭在椅子靠背上的披肩,还有砖头砌成的堡垒,这些都是到后来不断浮现在休的眼前的场景,他能够回忆起每一件具体的小事情和当时的感受。他甚至觉得自己除了小时候的生活之外,已经感觉不到其他东西了,那些场景、声音与气味占据着他的整个大脑,他的思想中已无法容纳其他任何事物了。对于和他有关的人们,他几乎一个都记不起来了,家的大致样子和仆人们都只是衬托环境的事物罢了。唯一能够让他记得很清楚的人便是一名年老的保育员了,她总是乐呵呵的,可她偶然的不愉快却让休觉得世上再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了。有一次她无意间对另外一位仆人提起自己正打算离开这里的想法时,恰好被这个男孩听到,男孩的心一下子就被什么东西刺痛了。这种情感上的悸动是他以前从未有过的,或许这件事情让他提早几年知道了什么是情感。
但此时的休,距离懂得爱情,懂得深爱一个人的日子还很遥远,虽然爱情将会在他的生命中占据很重要的部分。其实每个人都会留给别人印象,但印象的好坏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你无须刻意去赢得人们的爱,也无需去感激谁,和善的人自然就会受人喜爱。如果大人们横加干涉一个孩子的生活方式,对他的娱乐玩耍、闲散的时间、喜爱并追逐的东西一味地去指责,这无疑是在孩子生活的道路上设置了障碍,结果只能让孩子不得不尽可能地自己去开辟一条最佳路径。
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件事情令孩提时代的休感到兴致勃勃,那就是他们全家按时去教堂做礼拜的这种不可撼动的规律。他全心全意期盼礼拜天的到来,他喜欢教堂里那种由石柱撑起的拱形天花板,他喜欢那高高的布满尘土的檐口,这一切都透着一种神圣的感觉。他喜欢做礼拜的全过程,教堂里的音乐神圣而美好,牧师们的身姿、脸上的表情和身上的衣服,以及有规律聚会的这种习惯,这些都是能让他深深感到喜悦的一种体验。然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讲,宗教是一件神圣却遥不可及的事情。他在这里学到了《圣经》还有经书里的诗篇。他牢记《诗篇》中的每一句话,却无法明白其宗教含义。基督徒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有关上帝的一些思考都是他在不知不觉中被动接受的事物,他本人从未对这些东西有过兴趣,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去。这似乎有些奇怪,许多年后,宗教对休生活有着格外深刻的意义,而在他的童年时期,宗教竟然是一片空白。在休那双幼小的眼睛里,上帝只是一个遥远的统治者,是一个无所不能却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物,遥远而强大,但他的影响力似乎永远关照不到自己,然而,休的父亲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将宗教的影响带给自己家庭中的孩子们。所以成年后的休有时候会感到十分的不解,为什么当初他竟然错过了这一切?但是,上《圣经》课这件宗教生活中最实际的也是最枯燥无味的事情所带给他的,仅仅是一种解脱,他可以在这个时候不必去竭力思考那些自己感到怀疑却又不得不去牢记的东西。
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休而言,还是一片懵懂,他只知道,他必须服从长辈和上了年纪的人,因为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叫做权威的很模糊的东西。男孩并不知道怎样才能够解释大人们的言行不一致,不论是他们和善也好,缺乏幽默感也罢;是公正也好,偏袒也罢,他都不愿用道德标准去加以评判或谴责,他只不过是顺其自然地去接受这一切,并且尽可能地远离那些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很尖刻或冷漠的人物。和自己同龄的孩子一样,虽然他可以用许多种方式去影响其他孩子的行为,比如说威胁、愤怒、承诺、顺从等方法,但是,休却丝毫没有想过为了讨好谁或达到什么目的而去取悦某个人。
曾有那么一、两次,他要到别的地方去做客,每次他都是哭着离开的,所以,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很情绪化的、感情很脆弱的男孩。实际上,他并不是感情脆弱,至少他不会为别人而忧伤,他之所以哭是出于对未知、陌生事物的一种恐惧,再者,他不希望自己平静、固定的生活模式被打破。就这一点而言,男孩似乎有点类似于那种“中年忧郁症”——极其厌恶别人干涉自己的方式。他没有什么进取心,也没有什么新鲜事物能够调动他极大的兴趣,除非周围都是些和他性情相投的人。然而,每次当他跨出门外,踏上自己的访客之路时,他总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他希望矮林中的黑松树枝头长满艳丽的花蕾;火红的恣意绽放的杜鹃花尽情舒展自己的身姿;小溪缓缓流入平静的深潭;从冬眠中醒来的野蜂在路旁的白桦林间忙碌着……这些想法更让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这里搞什么习俗性的拜访亲友,他应当去探索自己所喜爱的领域,去揭开哪怕是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奥秘。这种想法带给他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甚至让他难过得泪水涟涟。
因此,休的少年时光都是在一个个小小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幻想中度过的。在夏夜里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飞翔,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睁开眼睛时,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已透过窗户照了进来,听着窗边的常春藤在微风的拂动下轻轻叩击窗楣,脑中计划着今天一天要去做的事情,那是一种多么惬意的感觉啊!他那几十分钟的课程对于一个聪明、接受力强、记忆力好的男孩子来说,简直是再容易不过了,但是他对学校的课程没兴趣,他只一心想着顺利、正常地放学,然后开始自己无忧无虑的独自玩耍。虽然做游戏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它能刺激人的竞争欲望,能给人以胜利的喜悦,但是,他却对此感到无所谓。他喜欢在自己常去的地方漫无目的地乱逛,在自己的秘密基地里搜集一些小小的、珍贵的东西。他似乎生来就具备超越常人的强大观察力,他好奇的目光能捕捉到几百种精致的事物——灌木林中的鸟巢,小松树上光滑的松果,蕨菜那绿油油的笔直的茎,长在杉树脚下那嫩绿的青草。他并不在乎大自然为何要将它们创作出来,他只要看到它们就很满足了。他喜欢用自己那双好奇而忙碌的小手去触摸它们,用孩子那特有的敏锐感知力去辨别它们的气味、颜色和独特的形状。
没过多久,他就在心智上开窍了。休的母亲是一个极富创意的即兴发挥天才,她每个晚上都会给孩子们讲睡前故事,这些巨人和仙女们的故事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但是休却从未像一些善于想象的孩子们那样,将这些人物和现实世界混为一谈,他的思想很明确,他知道这些人物属于另一个世界,虽然他并不肯定这个世界到底存在与否。当他紧紧依偎在母亲的膝边,用两只小手仔细摩挲母亲的每根手指和每一个戒指时,故事中的一切便同他记忆里砖窑中的火、不再碰的玩具一样,全部都属于另一个世界了。他认真地感受母亲那亲切的手,所以,一直到许多年后,他仍然清楚地记得母亲手指的每一条曲线,每一个关节,甚至每一个指甲盖。在他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被叫到母亲的房间里,听母亲给他们读《艾文霍》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为他打开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全新的真实的世界。
后来,休总是在想,当时自己对母亲所读的一切到底能领悟多少,但是这一切让他感到是多么的生动有趣,母亲读过的内容在他脑海中形成了一个画面,他所熟知的丛林和石楠树丛此时正好派上了用场,于是,此前一直把阅读当成一种被迫接受的无聊艺术的休,突然间发现阅读是一把金钥匙,能把他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事实上,阅读并没有破坏他对户外大自然世界的热爱,一天当中,他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溜出户外,他会他上那条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小路,不停去看啊,看啊……直到最后,每一棵树,最远处的野花,这片小天地中的灌木丛,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以至于多年以后,他仍能够在回忆中走进那座夏日的花园,回忆起花园中的每一个细节,准确程度简直令人吃惊。
但是书籍依然成为了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书中的故事是合他心意的,是能够在他大脑中形成场景的。书中的人物个性或与他相像或与他相反;人物的言行或能够理解或尚需研究,在他看来,书本就像是一扇有魔力的窗,带给他全新的景象。
休的父亲的品味侧重于文学。他注重文学修养的提高,所以他很乐意儿子读书,但令他无法理解的是,儿子竟然生活在一个充满幻想的简单世界中。而且,休的父亲一生都在追求那些更为明确、现实的思想,他希望儿子能够读一些自己早年间喜欢的书籍,那些多少有些枯燥的、语句正统而规范的书籍。休的确很聪明,只是那些干巴巴的人物传记,那些有关人文地理类的和半科学性质的书籍无法唤起他的兴趣,这些都是他不想去知道的事情。他的父亲恰好出生在一个人们刚刚开始关注儿童教育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孩子们看到的是埃奇沃斯小姐笔下的弗兰克、哈里和露西。在那种严肃而虔诚的氛围之下,教育孩子已经不再是生活中的一件随心所欲的小事情了,它被视为了一件责任重大的事情。孩子们已经不再是童话故事中天真烂漫的小东西,让人捧在手心里,仔细照顾着,孩子们俨然已经被视为小大人了,他们的本性被压抑着,不断接受着各种训练,尽可能早一天地同大人们一样具备责任感。
许多年后,休也曾翻阅过这些旧书籍,但他始终无法明白,按照《弗兰克》、《哈里和露西》这类书籍中的描述,父母究竟该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呢?他们生活在乡村,他们并不十分富裕,生活也十分的简单。
父亲除了把他们带去工厂进行一番教导,或者是和他们共同散步之外,似乎想不到别的交流方式。他总是趁这个时候用苏格拉底式的严格向孩子们发起一连串的询问,刻意地去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对于父亲提供给自己的书来说,休还是能够接受的,他能够捕捉到书中一切有关人性美的和令他感到有趣的事物,他深知每个角色的特征与力量,他只不过是跳过了书中少量语句极为精练的部分,这一部分文字就像一股干燥的风一样匆匆掠过他的心灵。
每次当父亲同孩子们探讨书籍内容的时候,他总是不得不带着十二分的忍耐,去听儿子兴高采烈地讲述蛋糕蹦跳着滚下山坡,或者是小猪如何偷偷溜进花园等等。儿子似乎对蛋糕的运动轨迹是否为抛物线丝毫没有兴趣,虽然书中的插图将蛋糕走过的路径描述为许多个点组成的曲线,但是,休却固执地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视而不见,只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想象当中。父亲对此感到十分的失望。像《格林童话》和《后备管家》之类的书籍是他快乐的源泉,他由此而进入一个奇妙而令人兴奋的世界中。同时,他对美丽的事物以及像流星之类的稀有自然现象极为敏感。此外,他对诗歌有着超凡的领悟与记忆能力,这似乎是他个性中与生俱来的任性、随意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因此,那个时候在他看来不真实且毫无价值的,容易忘记的《祷告书》、《圣经箴言》以及《诗篇》到后来竟然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能够给予他养分,滋润他生命的东西,并渐渐占据了他的记忆的一大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