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天门白衣古寺,又名“白衣庵”、“紫竹禅林”,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大信社区“莲员东路”之北,“大信南路”之西的一座小山南坡之上。据《香山县志》记载,庵前山原为插笏山,又名金山。自明末清初起,天门一带庙宇、祠堂林立。计有白衣古寺、北帝庙、十皇庵等十数座寺庙,昔时,天门一带的众多寺庙均香火鼎盛。因白衣庵之名远近皆知,庵前的石街遂被人们称之为“庵前正街”,这个街名一直沿用了约360多年(现此街已更名为“莲员东路”,中山市地图中已查不到“庵前正街”了)。
白衣古寺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因供奉白衣观世音菩萨而得名。清嘉庆和宣统年间均进行过扩建和重修,到清末时期,寺庙计建有“白衣古寺”石牌坊、“禅关”石牌坊、山门、西村庵、十王殿、大院、正殿(紫竹禅林)、祖堂、祈园等建筑,是当时规模较大的寺庙之一。
白衣古寺的主要建筑于上世纪的1958年后逐渐被拆除,现仅存白衣古寺正殿。2001年时重修。恢复了正殿三间及僧舍等建筑。2003年农历十一月,各殿佛像归位,并举行了开光仪式。目前,在古寺前面增建的山门殿、东、西配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及配套建筑正在施工中。是否能全部恢复当年全部殿堂及牌坊等建筑还是个未知数(注:本文所附照片,均摄于2014年10月下旬)。
因为白衣古寺是中山市典型的明清庙宇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90年,该寺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下图、这是在“莲员东路”南拍摄的正在施工中的白衣古寺“山门殿”。
下图、要想进入原有的白衣古寺,需向东绕行到大信南路向北。看,这就是位于半山坡上的原白衣古寺建筑群,现已修葺一新并免费开放。古寺东侧依山而建有钢制楼梯及临时出入口,以方便当地信众和游客进出寺庙。
下图、在钢梯上拍摄的新建大雄宝殿东面。
下图、这是在钢梯上临时出入口处拍摄的古寺东侧停车场及周边建筑。
下图、停车场的南半部分,
下图、走进古寺临时出入口,其右侧建筑是僧众的宿舍和饭厅。一位僧人恰好经过这里,步履从容而淡定。
下图、再向西行,就是原白衣古寺的山门殿。
下图、门额:白衣古寺 阴刻鎏金对联:楊柳千枝承雨露 蓮花萬朵護天門
下图、山门殿内佛龛中供奉的是弥勒佛坐像,两侧却没有四大天王的塑像。
下图、山门殿后是一天井,后殿则是一开敞的大殿,无殿门,可以看到居中的佛龛中供奉的是手持杨柳枝和净瓶的观音菩萨坐像。
下图、观音菩萨的左侧供奉的是骑着白象的“普贤菩萨”坐像,右侧供奉的是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坐像。但楹柱上的这幅对联,文字并不对仗,故未录。
下图、这是在白衣古寺西侧向下拍摄的正在施工中的白衣古寺山门殿、钟鼓楼。一辆汽车吊,正在吊运木梁。
下图、这是已建成的新增大雄宝殿。
下图、这是古寺山门西侧的一棵古榕树,图右侧石栏下即新建的大雄宝殿。
下图、在大榕树旁,是白衣古寺西侧的招提殿。对联:卅六招提皈依古佛 十七福地迴出高天
下图、招提殿门口上方的壁画,是一位古装妇女坐在漂流于大河之中的木盆里、怀抱婴儿哺乳的画面。不知出于何典,还望有识之士指教。
下图、招提殿内供奉的佛像
下图、从原白衣古寺沿两侧新建的台阶下行,即可来到大雄宝殿的后门。这是在大雄宝殿后门拍摄的上行台阶中间,嵌在石壁中的石雕“南无观世音菩萨”大字碑。
下图、大雄宝殿后门,
下图、进入后门,为一巨大的雕像群,需仰观方可,这是位于中间的最大的一尊观音菩萨全身雕像,观音立于浮出海面的龙头之上,此种造型较为少见。
下图、观音菩萨右侧的善财童子和众佛雕像,但似乎都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下图、观音菩萨左侧的小龙女和众神雕像。
下图、大雄宝殿全貌
下图、大雄宝殿内供奉三尊佛像,这是居中供奉的佛祖释迦牟尼佛
下图、这是拉近镜头拍摄的释迦牟尼佛。
下图、这是释迦牟尼佛左手侧的佛像,此佛手执一柄玉如意。
下图、这是释迦牟尼佛右手侧的佛像,此佛手中也执有一物,但不知何名。
下图、这是殿内左侧的佛龛,因玻璃反光,拍摄效果很不理想。另一侧的佛龛未拍摄。
下图、这是在大雄宝殿的月台上向南拍摄的新建的山门殿后面,左右的建筑似为钟鼓楼,均未完工。
下图、这是月台东侧新制的石雕井口。
下图、这是月台栏杆下的石碑,碑文为:饮水思源 此井始建于一六四零年 庵前村民癸未年立
下图、“饮水思源”碑所在位置全景,月台之上的建筑即大雄宝殿。
下图、这是大雄宝殿之东,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的一座建筑。
附录一
神算子赖布衣与中山天门和白衣古寺
天门村,一个拥有独特名字的村落,位于今中山市石岐区北部,是个不太显眼的小村。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说到天门村的历史,就必然提起与它有着不解渊源的宋代著名风水大师赖布衣。
赖布衣,生于宋徽宗年间,原名赖风冈,字文俊,号先知山人,宋代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人,自号“布衣子”,所以世称“赖布衣”。是当时一位著名的“神算子”(风水大师)。与杨救贫、曾文辿、廖瑀被尊称为赣南四大堪舆祖师。
相传赖布衣九岁时就已高中秀才。后来官至礼部贡士,不过由于他醉心于术数研究,加上父亲逝去,以及官场上失意,便弃官云游。此后遇上一名堪舆师,教授其堪舆学,学到“寻龙点穴”的功夫。赖布衣四处漂泊,足迹遍布福建、广东一代,后遁隐山林,不见其踪。据传香港、广州、英德等城市都由他寻址选建。著有《催官篇》一书传世,后世尊为中国风水第四祖师。
相传当年赖布衣来到香山县(今中山市)北面一带追龙相地时,他站在县城北门的金山之上,远看周边的海滩连绵数里,海风吹着轻涛细浪,海鸟低翔,渔帆点点;近看山脚的滩塘内长着许多红莲、白莲,同时山下雾霭重重,飘渺于阡陌之间。赖布衣说道:“莲开之地,绝非凡景。”他往南远眺连绵的五桂山脉,只见紫气蒸腾,再望金山与莲峰山之间相隔有一条深300丈的大峡谷,宛如一槛天门。赖布衣见蓝天、碧海、青山、绿水连在一方,突觉身心飘然,不禁大声说到:“好象登上天门一样!”当时随他相地的徒弟及乡绅忙问其故,赖布衣笑曰:“此乃福地,如人间仙景。”赖布衣取出罗庚盘,细研方数,竟然越看越奇。他说道:“此乃拥护天龙之地,是七星伴月的风水宝地。想不到小小一个香山县,竟然会出一位天子!”众皆惊叹。他捻指一算,又道:“是帝象帝,是帝即帝,是帝非帝。每颗星需历百年,七百年方圆七星伴月之数,那是七百年之后的事了。”众人求解,布衣先生笑云:“天机不可泄露。”(参考自《中山文史》第61辑 )
相传,当年赖布衣挥笔写下“一天门”三个大字时,还留下了一首描述天门风景的诗:“昔年曾见香山图,一线天门有也无?今日峡前船上看,画师犹自欠工夫。”
天门一带,在明代成化年间开始有人聚居。到崇祯年间,一位来自北方的高僧云游来到此地。从当地得知赖布衣曾预言这里会出天子的传闻,他希望以后的“天子”自小能得到佛法的教化、拥有慈悲的爱民心肠,于是在当地说佛化缘,并希望能兴建寺院。当时高僧的倡议得到了香山县令的支持,并很快筹集了建寺的资金。终于在明代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雄伟的寺院落成,因供奉白衣观世音菩萨,故名为“白衣古寺”。白衣古寺落成后,那位高僧-兴义禅师出任白衣古寺的首任住持,开经讲义,崇扬佛法,以后衣钵传人,历经明末、清朝、民国至新中国共360多年。
《香山县志》道光卷记载:“白衣庵在县北西林庵后山之巅,崇祯间建”。白衣古寺位于插笏山巅之阳(即现在天门庵前正街)。笏是指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可以想象当时山的形状可能像插着的笏,所以叫插笏山。古时,插笏山的寺庵众多,有位于山腰的十王庵、山顶的西林庵和白衣古寺,后来位于县南、相传创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的古香林寺(后改名香林庵)由于某种原因也移建到插笏山。白衣古寺在清代嘉庆年间、宣统年间都被重修过。几百年间,白衣古寺的规模不断扩大,设有“白衣古寺”石牌坊、“禅关”石牌坊、山门、西村庵、十五殿、大院、正殿(紫竹禅林)、祖堂、祈园等建筑。
1958年,白衣古寺被石岐陶瓷厂(旧称缸瓦厂)租用,一占用就是25年,曾一度把山门、大院、庵堂、祈园等逐渐拆建为办公室、车间、仓库、饭堂、宿舍等。但仍留古道供村民上山到正殿奉香。1967年,文革开始,白衣古寺自然遭受巨大冲击,损毁严重。古寺的住持释智明大师被赶出寺院,租住山下庵前街小屋。1973年,由于长期无人修理,寺院的墙壁摇摇欲坠,地下红砖和墙上灰雕被损坏得惨不忍睹,陶瓷厂更计划把寺院全部拆掉,激起了当时天门村干部和村民的不满。经村民反复阻止,陶瓷厂才停止了拆寺计划,古寺得以保留。
1982年,中山县人民政府落实了民族宗教政策,白衣古寺的产权转为中山市佛教协会所有。同年释智明大师转入西山寺,白衣古寺由尼姑主持,延续香火。释智明大师一直留在西山寺至圆寂。1990年12月,白衣古寺正式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寺院仍由尼姑主持,一度被称为白衣庵。2002年开始,在中山市政府、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市佛教协会、石岐区办事处、天门村委会的重视和关怀下,开始重修,并恢复寺名为白衣古寺。2003年农历十一月,白衣古寺请各佛像归位,并举行了开光仪式。2006年元月,举行白衣古寺大雄宝殿的奠基立石仪式。2006年农历六月,石岐区天门村委会为白衣古寺举行建寺366周年庆典大会,并于当晚举行斋宴,参加人员2200人,筵开218席,场面壮观,盛况空前。
注:本文作者:中山自游人。我在引用时对部分文字进行了修改,特此说明,并对博友“中山自游人”表示感谢!
全文完
原题:(原创)赖布衣与“中山天门白衣古寺” 2015-05-15 09:27 发表
2018.12.31 阅读(789)| 评论(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