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借用了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为2023届耶鲁新生发表开学演讲中的话,演讲中,苏必德强调了耶鲁注重对“好奇文化”的培养,鼓励学生要勤学会问。
无独有偶,我国古代的刘开也曾经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两者都强调了“问”的重要性。
为什么“问”比“学”更重要?
爱因斯坦的回答:“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牛顿就是因为他对于树上熟了的苹果往下掉比人家多问了一个为什么,发明了万有引力,否则今天物理的天空不会是这样。
“问”不仅有助于创新发现,而且是谦虚谨慎的表现。
《论语》里说,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说,这就是“礼”啊!
夫子不因为自己是礼仪方面的专家或权威,就装作自己什么都通晓的样子,让别人尊重自己,而是一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事事都要问,不会像现在有些人为了所谓的面子而装模作样。
这才是真正的学着,高明的做法,人非生而知之,孰能事事知之呢?不知,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自知不知,却又不学不问,才是最可悲的啊!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因孔子好问,弟子耳濡目染,亦步亦趋,问仁、问礼、问智、问政、问孝、问君子……孔子有问必答,问得师生“不亦乐乎”,而且问出一部人类罕见圣典——仿若北辰的《论语》,以“仁”的准则指导人类,从而使自身达到新的道德风尚高度。
被称为“医之始祖”的《黄帝内经》也是通过黄帝和他的老师岐伯的一问一答而成就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可见,“问”对于改变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一个有远见的人,应该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人,
提问伴随着思维的灵动,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引出另一个问题,就像是一扇门推开了另一扇门,不断地让我们的知识深入,让我们的学问深化,让我们的思维链接,让我们的所学穿成串,结成网。
目前我们的教育现状缺失的往往是“问”。
课堂上还有多少学生愿意主动举手提出问题,又有多少学生会在你提出问题时积极举手发言,学生更多的是在默默地做,默默地练。
在求学的道路上少了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或者说碍于面子,不愿问,不敢问,怕牵扯出更多的不会,这一点上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向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学习?
古圣先贤中除了孔子,舜也是一位非常好问的人,夫子在《中庸》中称赞舜是有大智慧的人。’“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为什么赞叹他大智?因为好学、好问。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圣人尚且如此,虚怀若谷,勤学好问,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就更加需要“问”道开路,才能充实自我,丰盈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