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年6月1日读书笔记

2023年6月1日读书笔记

作者: 龙套哥萨克海龙 | 来源:发表于2023-05-31 20:56 被阅读0次

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339小时,第2270日

阅读《中国货币史》

清朝货币的购买力,继续下降。三百年间,白银的购买力,约减成三分之一,以铜钱计算的物价,涨成六七倍。然而除了咸丰年间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货币贬值之外,币值的变动,是渐进的。清朝政府的开支,差不多完全用银,而且奖励民间用银。不过白银的购买力究竟比较大,而且因为不加以铸造,一分一厘的秤称,有其麻烦之处。所以日常的零用和小民的交易,仍是以铜钱为主。这种现象,在乾隆年间便已明显。到了咸丰以后,因银少而贵,甚至纳粮也是以铜钱计算了。

清廷方面,当时不懂得主币和辅币的道理,只晓得银和钱之间最好有一种固定的比价。这种比价,他们定为银一两合钱千文,自顺治二年(公元 1645 年)以后,就是想维持这种银钱比价,特别是十年以后所铸的厘字钱,标明每枚值银一厘。其他制钱也是时常增减分量来维持这个比价。但市场比价变动无常,因此流通的制钱有轻有重,而且轻钱重钱的购买力发生差异,而引起私销和私铸,即销镕重钱,铸造轻钱。本来清朝的制钱分量比明朝的制钱重,尤其是在顺治十七年把钱的分量加成一钱四分以后,对白银的作价并不提高,使铜钱的实价超过名价。毁钱为铜,获利以倍

英国在康熙二十四年的时候,一个步兵的兵饷每星期只有四先令八便士,一个月合二十一先令。如果没有经过剪凿,则合得库平三两三四钱银子,普通农民的工钱每月合得二两七钱,技术工人约四两,都多于中国河工的收入。可是当时英国的钱币够分量的很少,一般都经过剪凿,只剩下一半多一些。因此英国物价比中国高。据估计,当时英国的平民大约有八十八万户,其中一半每星期可以吃到两次肉,其余一半或则每星期最多吃一次,或则完全不吃肉。面包是很少见到的,一般人民几乎全吃菜麦、大麦和燕麦,换言之,全吃杂粮。

清代币值,变动得最剧烈的一次,是在太平天国得势的时候。道光二十七年广西大饥馑,三合会的人起义,打反清复明的旗帜。咸丰元年(公元 1851 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就占领永安州,不到两年便占领南京,东西八九省,前后十五年,各种情形和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的时候相像,而政治意识则更进一步。清朝在那时便应当覆亡了。可惜太平天国内部分化,而清廷罗致的一些人仍想维持旧日的秩序,后来又得到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帮忙,所以竟延长了腐化的清朝政权的寿命。

在大钱贬值和纸币膨胀的情形下,物价自然要受影响。咸丰四年,北京一带丰收,乡下粮价很低,北京却缺粮,因为大钱和纸币主要是在北京城内流通,农民不愿把粮食运进城去贩卖。所以乡下小麦每斤只要制钱十六七文,城中却要三十七八文,一城之隔,相差一倍多

这次通货膨胀,前后虽然也有几年之久,但膨胀的重心是在北方,譬如当五百和当千的大钱,只有北方几省铸造过;南方似乎完全没有铸造,因为南方各省老早就为太平军所攻占,许多省份,连当百钱都来不及铸造。而在北方,膨胀得最厉害的地方是北京,各种大钱,在外省不大流通;钞票的使用,大概也多集中在北京等大都市。至于太平军所占领的许多省份,自然不受清廷货币政策的影响,它们有它们自己的币制。

在太平天国范围内,币制是比较稳定的。我们不能拿太平天国的当百钱来同咸丰当百钱比较,这样比较,则太平天国的钱币要轻于咸丰钱;因为假定最高一级的太平天国钱为当百钱的话,每枚只有三十一公分上下,只比阿克苏的咸丰当百钱重,比其他各省的咸丰当百钱都要轻。但这种比较是不恰当的。咸丰当百钱只用于咸丰三四年间,后来清廷以推行纸币为主。换句话说,当清朝政权下使用纸币和铅铁钱的时候,太平天国范围内却一直使用铜钱,这样比较,才可以看出哪一方的货币购买力比较稳定,这才是全面的比较。当然,太平天国范围内的货币,也有贬值的现象,譬如南京一带的天国圣宝大钱,就有减重的现象。但太平天国没有使用铁钱、铅钱和纸币,这就使人民能享受比较安定的经济生活。

物价的上涨,既非由于铜价下跌,而是由于铜钱减重,所以物价和铜钱的重量或含铜量成反比例变动。以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最重要的食物馒头来说,康熙年间大约是一文钱一个,雍正年间要两文钱一个,光绪年间就要四五文钱一个了,高于清初三四倍。如果清朝政府能始终维持一文一钱的重量,则以制钱计算的物价,一定要平稳得多。

人民之所以接受铜元,和他们接收银元是同一理由,就是形制精巧,大小一致。因为铜元减重最少。也可以说是机器战胜手工,或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所以初出的时候,市价竟超过它的名价,原定银元一元当铜元一百枚,而实际上在光绪二十八年时,银元一元只能换到八十枚到九十枚。而铜元的成本则每百枚只要白银四钱四分左右,差不多有对倍的利润。各省官僚认为这是发财的捷径,于是大买机器,从事鼓铸。在光绪三十一年,设有铸造局的有十二省,共十五局,有机器八百四十六具。

清代白银的购买力,是承继明代以来的倾向,虽然比铜钱的购买力要稳定一些,但仍有逐渐减低的趋势。以兵饷来说,清初每人一日银五分,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每人一日二钱。又如治河,清初黄河泛滥一次约费百万两,到道咸年间,一次要用千万两。

中国物价的上涨,比英法又慢一百年,而且上涨的程度没有英法那样厉害,正同英法的上涨没有西班牙那样厉害是一样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距离把那种涨势冲淡了。中国银价下跌之所以晚于英法一百年,是因为白银的流入中国,是经由菲律宾华侨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之手。由西班牙到英国既需要五十年,则由墨西哥和英国到中国,一百年并不算多。

中国知道鸦片虽然很早,但从前是作为一种药剂,使用的分量极少。到近代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员私带鸦片输入中国,才日见其重要。

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大部分本是经由英商之手,但因为鸦片贸易的关系,自 18 世纪末,输入白银的数目就大减。 19 世纪初,英船就开始输出白银了。嘉庆七年(公元 1802 年)东印度公司自中国输出白银两百四十多万两,以后,几乎年年有输出,少则几十万两到百多万两,多则五六百万两。

偏偏在白银生产力大增的时候,世界各国先后采用金本位,使白银的用途大减。计在 19 世纪后半采行金本位的有葡、德、美、丹、瑞、拿、芬、海地、阿根廷、埃及、日、俄等国,另外有些国家采金汇兑本位制,如印度。又有些国家虽没有改用金本位制,但停止银币的自由铸造,而成为跛行本位制,如法国和其他拉丁货币联盟的国家,于是有大批的白银向国际银市场抛出,虽然黄金的生产力在同一期间也曾大增,还是把金价抬得很高。

清朝银价的下跌,对于吏治的败坏,有相当的影响。清朝官吏的待遇是以白银支付。他们的真实所得,比起明朝在大明宝钞膨胀下的官吏来,是比较高些,但比起明初的标准来,却差得远,而是和明末相衔接。收入是按年计算。一般说来,一品官的年俸是白银一百八十两,禄米一百八十斛或九十石。九品是白银三十三两许,米十六石多一些。高级官吏的年俸比不上北宋官吏的一月所得。乾隆二年起,官俸加倍发付,但乾隆年间白银购买力下跌,官吏的真实收入更加减少。白银的购买力在嘉庆年间已跌成康熙年间的三分之一以下,而官吏的生活却更加奢侈了。一则由于洋货进口的增加,二则贪污本身就可以促进铺张浪费;中国俗语所谓“冤枉来,冤枉去”。所以后来官吏的养廉费的数目比正俸要大得多。

黄金在中国,从来没有正式货币化,但也不是一种普通的商品,它在各时代承担了各种不同的货币职能。而宝藏手段的职能和国际购买手段的职能,是在任何时代都具备的。

研究金价的主要目的,是要看看它的购买力如何,就是它同商品的相对价值如何。古代物价和金银价格,都不大有记录遗留下来。自五代起,白银的货币性才增加。宋代对于金银价格和米价的记录渐多。虽然仍是以铜钱和交会为流通工具,但是已经可以折算成金银的价格。

黄金购买力在中国之所以特别稳定,有两种解释。首先是因为中国黄金的生产力和数量变动得不大剧烈。英法的采矿技术进步,而且取得美洲的黄金,后来讲究重商主义,极力从其他国家吸收金银,物价自然上涨得更厉害。中国黄金的数量,千年来不大有突然的增减,清以前虽然历代有黄金输入,但数量不会很多,清初黄金的输出也不会怎样多,金银比价的调整,大部分是由于银价下跌。

清末的货币数量,空前庞大。可是由于货币购买力的下降,特别由于银价的下降,以及人口的增加,每人所摊得的数量并没有同比例地增加;从它的价值来看,反而减少了。这就是说:清末的货币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但太少的问题,不是靠增加货币数量所能解决的,必须扩大生产,才能增加货币数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年6月1日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gy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