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完老林和大林,现在该说说小林了。有看官问,咋又是姓林哩?实不相瞒,别说是他仨,连供销社主任也姓凌,无怪乎当年读过几年书的人都戏称供销社是“林家铺子”哟。
说到这里,扯扯野棉花,与各位说说当年的供销社。那年月,乡下的供销社乃城乡商贸中心,与现代的商家有三大不同。一是它独家做大,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二不同是,那时物资匮乏,计划经济,实行票证供应,不愁卖不出,只愁无货可卖。三不同是,现在的商家是儿子,顾客是上帝;那时的商家是爷爷,顾客是孙子。
小林,男,24岁,xx音乐学院毕业。那位看官又说,你又胡诌了吧?咋有音乐学院毕业去当售货员的?其实,在当年,一点也不稀奇。彼时,在两河口,大学毕业的有的是,有清华大学毕业当架线工的,此人后来当上行署专员。有北师大毕业的教小学的。有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当qiao猪匠的,此君后来当上x×市副市长。此外,武大,华师,武外,武医,湖医……毕业的,也不在少数。小林原本被分配到县广播站,只因把“要文斗不要武斗”念反了,才下放到两河供销社,没坐牢己是万幸了。
小林,有三爽。哪三爽?曰爽容爽音爽手呀!小伙子长得清爽,有模有样,用古语说叫貌比潘安,用时下语可谓帅酷了。二是音爽,标准的普通话自不待言,要不咋会当播音员哩?更漂亮的是他的歌声。你想,五年的音乐殿堂的培养,更不要说爹妈先天予他的恩赐,那歌声会差吗?晚生三十年,在星光大道上拿个什么年度冠军,也不是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第三爽是他那双手,那双弹过钢琴,拉过提琴,按过笙箫的手。不过,我这里不提他的手是如何操琴抚弦的,而要说他是如何用这“手”为人开方便之门的。这话怎么说?各位且莫急,且让我铺垫点背景材料。
那年月,成人每年有十五尺布票,诸凡四季衣服及被盖,尽在这十五尺之内。布的供应限量,紧俏布更是少之又少,一旦有紧俏布到了供销社,就会形成抢购。那时紧俏的有涤卡,的确良,灯芯绒之类,若有幸购得几尺,不仅能收获几分欣喜,连自身的身分也似乎抬高了不少。一旦有卖紧俏布的消息传出,小小的供销社就热闹非常了。用宋丹丹的话说,那是“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四乡八里的社员纷纷涌向供销社,把供销社门前的公路堵得水泻不通。事实上,买得到的人少,买不到的多。于是,就有了“开后门”之举了。这开后门的手就长在小林身上,因为小林正是供销社卖布操刀持剪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