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周末不喝酒,人生路白走;喝酒不蹦迪,回家开滴滴。
现在的我们,仍旧热衷于去酒吧喝酒,去舞厅跳舞。但是如果你细想,你会发现,如今捧着保温杯,跳着广场舞,佛性养生的大叔大妈们,或许曾是中国蹦迪史上最牛逼的弄潮儿……
在80年代,我们父母的青春时期,蹦迪是一个很潮的词,是只有走在时尚最前端的弄潮儿才会热衷的事儿。紧身衬衫,喇叭裤,爆炸头,尖头皮鞋,是跳迪斯科好手的标配。
“Disco”是“Discotheque”的简称,原意指“供人跳舞的舞厅”,起源于70年代美国的舞厅。20世纪60年代,随着音乐设备的更新,舞厅里只需拥有一套唱片播放机就可以完成乐队的工作,并且能随时得到各种不同的音乐,即经济又实惠。因此,各大舞厅不再雇佣乐队来伴奏,而是雇佣一名唱片播放员通过播放唱片来提供伴舞音乐。慢慢的,人们把这种由唱片播放出来的跳舞音乐也称作disco。
80年代,disco传入中国。那时,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中国迪斯科女王”的一代歌后——张蔷,是中国迪斯科界的大姐头。她演唱的《路灯下的小女孩》是迪厅必备的曲目,“卡宾斯基、柴可夫斯基、卡车司机、出租车司机、拖拉机司机”是我们爸妈常挂在嘴上的歌曲。
迪斯科被看作是对当时摇滚音乐统治的反抗,以及对社会主流文化观的抵触。也许,那不仅是是我们父母那一代人的“青春期”,也是新中国的“青春期”。
同时,Disco是电音曲风的一个分支。它的音乐比较简单,具有强劲的节拍和强烈的动感。
它不需要你拥有多高超的技术,只要你能随着音乐节奏,身体随意摆动就行。自娱性强,形式多样,比较自由奔放,可以单人跳,也可以双人跳,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也就不难想象那时弄潮儿们是怎样在迪厅自由张狂的跳着舞了……
到了21世纪,人们蹦迪早已不再拘泥于形式和地点,连音乐种类都已不在乎。在酒吧、在音乐节、在私人派对、在广场上,哪里有音乐哪里就是舞台。
音乐响起的那一瞬间,放弃控制自己,放弃将自己的身体按在板凳上,不由自主的跟着节奏动动胳膊扭扭腰,撅撅屁股摇摇腿,沉浸在舞蹈中,无需在意你的性别、年龄、学历,没有人管你穿什么,没有拘束和挑剔,有的仅是自由和激情。
有人问为什么会喜欢跳迪斯科?
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想跳迪斯科,摇摆过后,一切烦恼都没有了。
来源 | 网络,由搞咩南宁综合整理
搞咩南宁:gaomien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