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笠翁对韵十二文2

笠翁对韵十二文2

作者: 倚窗听雨_1ac2 | 来源:发表于2024-03-05 22:10 被阅读0次

    早上好,亲爱的孩子们!用晨诵唤醒生命,用经典照亮人生!今天我们继续读笠翁对韵十二文的第2小节。一起读一遍吧!

    我们来看这一小节的意思:

    词对赋,懒对勤。词和赋是中国古代的两种不同文体,词通常指宋词,而赋则指汉赋。懒惰和勤快是相对的概念,懒惰指的是行动迟缓、缺乏积极性的状态,而勤快则是指积极主动、勤奋工作的状态。

    类聚对群分。类聚:将同类的事物汇聚在一起。群分:将不同的事物以类区分。这里用来比喻同类的东西常常聚集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也会相聚成群。

    鸾箫对凤笛,带草对香芸。鸾箫:箫声如鸾鸣,形容箫声美好。凤笛:笛声似凤鸣,形容笛声美好。“鸾箫”“凤笛”多形容乐声美好。

    带草:又名“书带草”,一种叶子细长而十分坚韧的草。相传东汉学者郑玄常把它当作带子来束书,故名。香芸:一种香草,俗称“七里香”,古人常用其防避蠹虫。尤其是古代的藏书家,更是用它来防蠹虫。

    燕许笔,韩柳文。唐代文学家张说和苏颋(tǐng)分别被封为燕国公和许国公,他们以文章名世,当时人们称他们为大手笔。"韩柳"则是指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和韩愈,他们的文章被认为是绝代的。后人常将他们并称为“韩柳”。

    旧话对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情,旧话与之相对,指老旧的事物或话题。

    赫赫周南仲,翩翩晋右军。赫赫是威武的样子。周是周朝,南仲是姬昌(即周文王)治岐时开拓疆域的名将,他平定了西方的昆夷、鬼方、玁狁(xiǎn yǔn)诸国,解除了东进灭商的后顾之忧;语出《诗经·小雅·出车》:“赫赫南仲,玁狁于襄(同'攘’,平息,扫除)。……赫赫南仲,薄(同'搏’,打击)伐西戎(即猃狁)。……赫赫南仲,玁狁于夷(扫平)。”翩翩:风流潇洒的样子。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六国说成苏子贵,两京收复郭公勋。六国说成苏子贵,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说:说服,劝说。这句指战国时纵横家苏秦以合纵之术说服六国联合抗秦,从而身份显贵,佩戴六国相印之事。

    两京收复郭公勋。两京:指唐朝的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郭公:指郭子仪,唐代政治家、军事家。这句指唐朝名将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因其功勋卓著,被封为汾阳王之事。

    汉阙陈书,侃侃忠言推贾谊;唐廷对策,岩岩直谏有刘蕡。

    汉阙指代西汉,陈书即向皇帝提出建议。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十八岁时就因为能背诵《诗》、《书》和撰写文章而闻名乡里,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李斯的学生)了解到他的天分,就把贾谊召到自己的门下来学习,对他非常器重。后来吕后去世,汉文帝即位,吴公因治理河南成绩卓著而被征召到中央做了廷尉(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就向汉文帝推荐了年仅二十一岁的贾谊。

    贾谊最初被召为博士(主要回答皇帝咨询的问题),因其学识渊博,敢想敢说,不到一年即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是更为高级的议论政事的官员),从此他的才华充分显露了出来。贾谊向汉文帝提出的一系列改革建议,发展了社会生产,巩固了汉王朝的统治,但同时也触动了当时权贵阶层的利益。后来汉文帝想再次提拔贾谊担任更高级的职务时,便遭到了功臣显贵们(当年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大老粗)的强烈反对,再加上汉文帝的宠臣邓通进谗言,结果贾谊被贬出京师,做了长沙王的太傅。贾谊受此挫折,一方面深感孤独和失望,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他仍以天下事为己任,时刻关注朝廷的政治经济大事,并经常上疏汉文帝陈述己见。过了几年,汉文帝想念贾谊,就把他召回长安。贾谊回来时正赶上祭祀完毕,汉文帝对鬼神的事有所疑惑,便向他请教,结果贾谊的见解让汉文帝感到很新鲜,一直谈到半夜方止。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写诗批评汉文帝:“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重新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让他来辅佐自己最喜爱的儿子。在任职期间,贾谊居安思危,深刻关注国家的政治形势,在所上的《治安策》(即《陈政事疏》)里,他提到了中央政权同地方诸侯王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汉王朝同北方匈奴奴隶主政权之间的矛盾,并建议了应对措施,这些在事后看来都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可是有一次,梁怀王刘揖入朝时骑马摔死了,贾谊对此十分自责和愧疚;他出于巩固中央集权考虑,建议梁怀王虽然无子,但梁国战略地位重要,不应撤消,最好让汉文帝的儿子淮阳王刘武为梁王,以应对国内可能出现的叛乱,这项部署在七国之乱时也证明是非常有深谋远虑的。第二年贾谊在忧郁中辞世,年仅三十三岁。贾谊的各项主张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如后来汉景帝时的削藩、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时的推恩令以削弱诸侯王的力量、中央统一铸钱、对匈奴取得战争胜利等,以致于汉武帝十分感念他,甚至提拔了他的两个孙子为郡守。

    唐廷对策,岩岩直谏有刘蕡:唐廷即唐朝,对策是一种考试方法,把策题写到简册上,让应举者作文回答,策题多以政事设问,答策则相当于发表政见。刘蕡叫刘去华,是唐末时候的人,这个人一辈子的命运都是由他参加考试的一张试卷决定的,就因为他写了一篇叫《策论》的文章,既成就了他的千秋美名,也让他倒了一辈子的霉。事情是这样的:大和二年,二十三个进士去参加唐文宗亲诏的殿试,参加殿试的进士刘蕡,写了一万余字的《策论》,深刻探究了治乱之本。刘蕡在文章中,抨击宦官权贵,无所顾忌。可是那个时候是太监们专权,刘蕡的一番慷慨陈词,言别人所不敢言,说别人所不敢说,自己写得酣畅淋漓,朝臣们听着痛快解恨,但是那些擅权乱政的太监们听着却如芒刺在背。于是,手中握有杀人刀的太监,就要整治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了。考官们自知刘蕡的文章堪称魁首,十分的钦佩,但他们宁愿把刘蕡拒之门外来得罪天下的读书人,也不敢得罪太监,因为他们的命运都掌握在太监的手里。所以二十三个人参加殿试,二十二个人被录取,惟独刘蕡一个人落榜。刘蕡虽然没有考中,但一月之间,声名远播天下。朝廷录取的诏书宣布后,社会舆论哗然,都认为刘蕡被冤屈。谏官和御史台上奏反映,却被当权的宰相严加制止,已经被录取的考生也都为刘蕡打抱不平,但是哗然归哗然,舆论归舆论,都代替不了腐败政府的政策,刘蕡最终还是没有被录取授予官职。后来,当朝大臣令狐楚、牛僧儒等先后上疏推荐刘蕡,征召他为幕府从事(幕僚,幕宾),授秘书郎(管理文化事务),而且“以师礼礼之”,可是,讲真话的刘蕡得罪了当权的宦官,最终还是被诬陷,贬为柳州司户参军(掌管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客死他乡。

    好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让我们一起打着节拍再读一读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笠翁对韵十二文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nd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