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二战题材的电影很多,像《二战男孩逃生记》这样揪人心的,却是少数。片中的犹太男孩尤雷克仅有九岁,却被迫踏上了一个人的逃离之路。片子一开头,就让小男孩置身于风雪之中,衣不蔽体、饥寒交迫,令观众瞬间就关心起了他的命运:他能逃离纳粹的魔爪吗?
果然,男孩在一路的仓皇逃窜中,且走且失去着。
最先,他失去了父亲,家人。在遇到一伙相同命运的孩子后,本以为接下来的旅程会轻松一些,岂料却因纳粹的追捕而失散,男孩失去了朋友。后来,他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游击队员的妻子,收留他住下来,无偿地帮助他,教会他如何口齿伶俐地应对纳粹的盘问。告别女人后,男孩在流亡的路上捡到了一只狗,与它相依为命,狗还为他从河里叨来野鸭。可就是这样一只聪明的狗,却误死在了游击队员的枪下。男孩哭泣着埋葬了狗,失去了又一位忠实的伙伴。他重新上路,一对中年夫妇热情邀请他上车,可惜,男孩醒来后,才发现,中年夫妇只是为了拿赏金,将他交给了纳粹,男孩又失去了对人的信任。幸亏父亲曾教过男孩要坚强,不能放弃,他侥幸从魔窟内逃出来,来到了一个农场,在这儿,他找到了活干,但不幸仍旧来袭,男孩右手受伤,又因医院里的德国医生歧视他,错过了最佳诊疗时间,失去了一只手。
勇敢的男孩,在失去了这么多以后,还是拼命地逃跑,好在,厄运结束了,有爱心的铁匠一家,收留了他,直到战争结束。男孩最终回到了从小生活的犹太区,读了大学,结了婚,有了幸福的人生。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联想到了《三毛流浪记》,多么相同的命运,流浪男孩为了一线生机,不得不提早迎接人生中的所有苦难与折磨。而在电影中,还出现了许多亮闪闪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让我们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体验到了一丝丝的美好。像医院里教男孩吹口哨的老人,和男孩一起拧床单的护士,教男孩流利地自报假名字的女人,还有最后,开着车接男孩回到犹太区的男人。这些人的举动,又将男孩所失去的一切,还了回来,令他重新有了斗争的勇气。
其次,电影的叙述一点也不拖沓,为了烘托男孩的身世,电影采取了几段梦境,使男孩之前的经历被交代地清清楚楚。这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电影的节奏在紧张之余,多了一份柔情。
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而通过这些优质的电影,我们真正走入了人物内心,感受到了在战争中,人的尊严如何被一点点剥夺,人的命运,又如何跌宕起伏。感谢这些好电影,使我们窥到了战争中的人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