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中天中华史》至安史乱,余痛心疾首,扼腕长叹,思绪万端。
日有所思,梦有所想。是夜,我梦回唐朝,回大唐动乱之岁。
时公元756年,余乃大唐一书生。逃跑未及,被叛军所虏。胡兵凶残,驱人如豕,杀人如麻。余随数百褴褛者,押行驿道,将逮往长安,煎受劳役。
睹目前情状,余长息曰:煌煌盛唐,何其富庶,何其辉煌。物华天宝,霸东方而雄世界;文采飞扬,冲斗牛而耀文昌。叛逆一出,胡骑掠洛阳而破潼关;马嵬魂断,玄宗弃长安而偏蜀汉。大厦倾颓,天折云梁,男儿亡于刀剑之下;哭动江海,泪满山川,妇子毙于断炊之墙。真乃其兴也勃,其亡忽焉。
余右侧一人,面颊清瘦,褶皱丛生,倍显沧桑。其须眉半百,随风飘洒,目光炯炯,凝视远眺。
余甚异,此非杜甫先生乎?问之,曰:“然”。
见余书生装束,便问诗作?余诵之以《春望》。先生大惊,言曰:“小弟之作,胜大家多也。此诗言破败之景,发兴衰之情,伤家国之事,皆摄心动魄。且格律严整,颔联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以忧思之深应发白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定成千古名篇。”
忍俊不禁,余笑曰:“此先生之诗耳。”先生大愕:“吾未作此诗,弟勿妄言。”余曰:“此乃先生明年之佳作也,已传后世一千两百余载。”余将己从何而来,并当世之事告知先生,先生大骇,将信将疑。
先生长叹:“身逢乱世,命若浮萍,不知何处容身?”
余曰:“三载之后,先生入蜀,于成都浣花溪畔筑草堂,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会成千古名句。”
先生曰:“广厦千万,寒士欢颜,小弟所言中华盛世,此理想已然实现乎?”
余曰:“先生心愿,已然实现,中华大地,国泰民安,神州万里,欢乐祥和。”
先生双目噙泪,执余手曰:“盛世不易,珍之惜之,多写佳作,歌之颂之。”
先生手冷,一梦惊醒。梦中所遇,皆历历在目。余披衣而起,推窗而望,岭南内外,莞惠双城,万家灯火,四方安宁。若先生在此,会作何诗。
月涌东江,秋桂含香,余先诵《春望》,后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禁双泪长流,心潮起伏。
天地为证,余誓曰:“享一世太平,开万世太平,舍我其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