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听过那么多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太扎心了,这是帅老师《优势成长》里面的一节标题,这节内容详细讲了“听过道理”离“过好一生”的距离还是很远的,中间有一片认知盲区。
第一个距离:道理的时效性。
比如在书中提到的英雄不问出处,在古代试用,但是在现代呢?大学毕业投简历,人事部是不是会先看学历,哪里毕业的?甚至还有企业只要985,211大学毕业的?
所以,如果你抱着这个信念去面试,那一定很惨,所以,有些道理,我们要思考,在古代怎么用的,在现代还试用不试用,否则盲目相信,只会浪费时间,让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不断徘徊。
第二个距离:道理的偏见性。
所谓偏见性,要不就是信息出现了残缺,要不就是解读出现了偏差。
比如书里有个例子,说一个女孩谈了3次恋爱,3次都被男孩甩了。于是她得出来一个结论:天下的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这就是以偏概全了,也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也不从这件事跳出来看自己,导致出现偏差,甚至有可能影响自己的美好生活。
所以,多思考,很重要,多问为什么,才能让自己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第三个距离: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道理是大众的,但不一定适合自己,如果用在自己身上并没有效果,那就要及时止损,找到一个第三选择,就是根据自身量身定做。
比如,读书这件事,很多人都会说晚上读书好,更安静,也会有更多的思维碰撞,但如果自己一直坚持晚上读,可没读几页就睡着了,没有效果,那就要修改了,比如早上读,或者下班回来就读等等……
所以太多的道理,不产生效果也没什么用。
第四个距离:起点和终点
懂得道理,充其量也就是站在了起点准备出发,真正有可能到达终点的是需要奔跑,需要消化,需要行动,需要践行。
否则,懂得了那么多的道理,不用就一点用都没有,所以不要觉得懂得道理就完事了,还要看反馈,再进行迭代。
就像我们读书一样,如果你把读书当做终点,那就翻翻就完事了,但如果你当成起点,那你肯定还会记笔记啊,思考啊,感悟啊等等的。
所以,道理一定是起点,不要忘记奔跑努力。
以上,说了很多,但都离不开思考,没有思考,就像池塘里面没有水,鱼根本生存不了。如此,在接下来,就需要好好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比如每遇到一件事就思考,多问自己为什么,再把感悟发到微博上,我觉得特别好,希望用心实践,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