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天小结: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我的故事:
以前我最怕开会发言,更不要提站在台上演讲了,紧张,恐惧,脸红脖子粗,语无伦次。这样的状态困扰我很久,也让我和别人的沟通交流成问题。在一次沟通中解开了这个困惑:小时候听到一个声音:“大人说话,你小孩子家家的不要插嘴”,这是父亲对我经常说得一句话,当时的我很害怕父亲的威严,听到这样的话觉得很没面子,心里却不服气:“小孩子怎么了,你们大人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还懒得和你们说呢。”就这样,我表面乖乖的闭嘴,但内心在和大人们抗拒,用“不表达”来“表达”。这种状态也就慢慢形成我的模式,在人面前不敢讲话,会紧张。
当我读到《礼记》中的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安民哉! 我一下子明白了,我当初对父亲的那份抗拒已经蒙蔽了我的心,让我无法看到事实的真相。
其实这第一句就已经把整个的《礼记》讲完了。从“因缘果报”来看:因就是“敬”,缘是“思”,果是“安”,报是“辞”。也就是说当我们内心对“礼”有了敬畏之心的时候,去思考并了知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那么内心就会安然,说话做事也会得体坦然。
用我个人的例子来分析:当我父亲对我说 “大人说话,你小孩子家家的不要插嘴”,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只有恐惧,对这个“礼”是视而不见的,更没有敬畏之心,也没有思考过他为何会说这样的话,只是陷在自己的情绪里,陷在自以为爸爸讨厌我的认知里。心里不服气,不表达,内心也抗拒所有的“礼”,继而形成自己的一个人生模式:欺软怕硬,从此自己的人生便走向了“礼月人生”。月是黯淡无光的,只能借助太阳才能发光。而自己也就一直躲着,藏着,依赖着,表面上自己很淡定很温顺,但实际却是小心翼翼,对外在的人事物也是充满了对立。
所以说,心之所向就已经决定了自己的人生走向和呈现状态。幸好,我遇到了深层沟通,走进了国学课堂,了解到决定生命的因就是自己的这颗心,也看到人生还有更多的选择。我既然能选择如此的“礼月人生”,同样的,我也可以选择 “敬思安辞”的“礼乐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