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祖父小的时候,由于贫穷和战火没有受到太多教育,所以他便寄期望与我父亲,想着家里出个先生,而我父亲偏偏"争气"得算术每次都垫底,唯有语文和英语可以拿出来给人看一看,再加上家里繁重的农忙,也就放弃了父亲的学业。
我至今想来心中都意难平,要是我父亲是个教书先生,我是不是能沾一点他的光,让自己看起来更有文化一些。
我父亲继承了祖父的"优良传统",寄期望于我的身上,上学前,他就教我认字,抄书,背诗,上学后不仅课业管得紧,寒暑假也免不了抄书背诗,而我天生又是个懦弱的性格,心想着出去玩耍,而身体却很诚实的乖乖听话。那时的我,不知道什么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不知道什么叫"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更不知道为什么要背晦涩难懂的书,我还是可劲的背着,仿佛背了这些,就能变得有文化。
念小学的时候,比谁的《唐诗三百首》背的多就成了课间的谈资,我不愿和别人比较,但看着别人争,我的心中还是充满了优越感,仿佛自己很有文化,心里想着,你们都弱爆了。
当然,那时没有"你弱爆了"这种时髦的话,只是身在如此氛围之中,这种攀比就难以避免,不过除了攀比,让我更怀念的是儿时教室里的朗朗读书声,像极了古代私塾里的稚子,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初中的时候,课本里出现了大量文言文,诸如《岳阳楼记》,《核舟记》此类的长篇,而且大都要求背诵,让我们叫苦不迭,那时我的老师极其负责,要一个一个的检查,背不下来的罚站,背下来的就自己坐下,只有背的极熟,最好老师还没有反应过来,你就已经背完坐下了,老师才会竖个拇指给你。因此每次检查,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教室的早晨,就在这忐忑的背书中过去了。
虽然忐忑,但我依然怀念那时背书的时光,觉得自己背书时像个书生,文意皆通,句句详实,很有文化,像极了寒窗苦读的书生,即便我依旧不知为何要背这些,我也会因为课文后写的"背诵全文"几个字,把这些晦涩的文字全部记住。
我仿佛正走在"越来越有文化"的不归路上,而就在高中时期,我终于知道之前的所背的书有何用处了。
那时我所接触的语文,像这样无目的的背书已经很少,老师要我们背的都在考纲以内,如果你能多背一些,用在作文中自然最好,这样会显得你非常"有文化",诗词中哪一句,哪一字难写,哪个成语怎么用,哪个生僻字怎么注音,这些内容成了语文课上的主题,我常常对着一篇诗词佳作凝神,觉得我和它们之间的沟通少了些什么,而怎么想也想不出答案。
那应该是我最有文化的时候吧,毕竟当年我的高考语文有131分。
可我却觉得,那时我的作文真的很假,我对填的诗词完全无感,诗词鉴赏全是套路。
现在看来,那时是我最没有文化的时候,也是我最不像一个书生的时候。
如我父亲所愿,我考上了大学,而我却不愿做一名教书先生,我想找回一点本真,哪怕生活中的某一片刻,我是个书生。
现在做个书生越来越难了,因为大家都在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尽管如此,我还是愿做个书生,读那些不懂的书,背那些没用的诗。
我想变得真正的有文化,出自本心对这些佳作的欣赏去读书,是爱读书人的生活情趣。
毕竟,当年的我们,都是读书人啊。
而且,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