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莱坞编剧教父之称的罗伯特·麦基这样给结构下了定义,“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
一般来说常见的电影叙事结构是单线正叙的,就是说整个故事是基于某一个时间段内单线正向发展,由连续性的因果事件最终导向结果的叙述性影像,多数电影都是在单条时间线上设置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来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设置一个个的小悬念累计推动观众的情绪直到最终的高潮,然后最终交给观众一个闭合式或开放式的结局,或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倒叙、插叙、闪回等讨巧的表现方式来完整故事前因或人物性格塑造等。但这种更类似于回忆片段,整体时间线还是在向前。这种结构每一个场景之间都是相关联的,对于一般观众来说能对故事情节的走向有连贯性,易于理解。这种类型的电影占绝大多数,包括很多经典电影也多是这种结构。比如《乱》、《教父》等等。
先简单说说这种基本的叙事结构。
序幕:
先通过简短的影像陈述一下故事背景、时间等,勾勒出最基础的人物角色性格和关系等,拿《西虹市首富》来说,前面主要把王多鱼等一干人物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些小桥段展示出来。
开端:
当故事背景等铺垫完,这时就需要有一个可以打破平衡的事件出现,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塑造一个悬念来引出故事的发展,吸引用户开下去,而十亿的出现就是这个一个点,相当于给观众留了一个悬念。
发展:
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出于发展阶段,主要在于展示故事的走向和增加冲突,通过一系列具有合理逻辑性的事件,让故事在一次次的冲击力中开始发酵,最终促使情节和观众情绪走向高潮,这部分有“三幕式结构”的技巧,每一幕都是去达成一个目标,最终在第三幕的结尾达成高潮。
高潮:
这部分一般为悬念揭晓或问题解决,也即是把前面所有的疑问、伏笔等全部在这里做出解答,释放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累计起来的情绪。
结束:
比如《指环王》3中在最终决战之后会对剧中各角色未来的生活做一个陈述,让故事回到平衡。
说完最基础的电影叙事结构后,再回到我想要说的,就是非线性、多线性或作者电影的电影结构类型,当导演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讲一个故事的时候,他们想要表达的已经不是一个故事所能承载的时候,可以有很多形式的处理,比如摄影、剪辑等方式,叙事结构的变化也是其中一种,在这里我罗列一些多元化的电影叙事结构。
环形:莫比乌斯圈
《暴雨将至》《怪房客》
在这种结构里,故事终点就是故事的起点,Time is neverdie,The circle is not round,就像佛教里的轮回一样,让人物角色具有很强的宿命感。
反向倒叙形:
《记忆碎片》《薄荷糖》
把完整的故事拆成一段段然后倒叙,比如诺兰早期的电影《记忆碎片》,一个只有短暂记忆的男人追杀杀害妻子凶手的故事,它是把一个故事的时间线剪成15分钟的片段,然后把这些片段反向排列,观众在观看中就会出现剧中角色一样的15分钟记忆清零的感觉。
交织时空形:
《心花路放》
本身其实一条时间线上的前后两个段落,但是通过相互穿插讲述,让观众误以为是方向一致的两条线最后会汇聚在一起,当时我看到结尾的时候才恍然大部。
戏中戏形:
《如果爱》
在故事中嵌套故事,两个空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终出现模糊化的故事边界,两个故事最终走向同一结局,用来营造一种寓言感。
平行时空形:
《罗拉快跑》《蝴蝶效应》
打破空间的单一性,通过不同空间的同一角色所作出的不同选择形成多种结尾,展示不同的选择对于事件的决定性。
碎片形:
《撞车》《木兰花》
通过分散开的各个人物角色的形成各自独立但主题融合的故事,直到影片结尾处汇聚成同一主题,去更精确的达到最终导演想表达的观念。
意识流形: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广岛之恋》《穆赫兰道》
将不同时间的画面和声音,或者梦境、幻觉等组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虽然时间上不是连贯的,但故事所想要表达的观点或情绪是一致的。
多面形:
《心迷宫》
就像盲人摸象,通过不同人物从不同角度去展现同一个事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全貌,通常去表达一个观点的多面性。
单线交织形:
《大象》
跟随不同角色在同一时间线上发展,即是首先会跟随角色A,当角色A遇到角色B时,会转向去B的时间线,然后遇到C再转向C的时间线,最终A\B\C又会汇聚到同一个点完成故事的叙述。
还有很多艺术电影,比如王家卫、安哲罗普洛斯等,故事性并不重要,更多的是营造一种情绪,去描写人物情绪上的变化。所以有些时候,我认为电影不只是讲好一个故事,而是怎么去表达出观点或者去给观众营造一种情绪,就像有些艺术影片虽然我也自认为并没完全看懂,但能感觉到其中表达出的微妙的含义。
以上只是我自己给与一些分类,至于更精确的电影结构分类还是有更专业的书籍去做文本化解释,我只是因为想让大家在面对一些非线性电影结构时有一个大概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