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李伟诚和他的朋友们
观察永澄50天实验记录@张计林 01

观察永澄50天实验记录@张计林 01

作者: 狸猫张凌 | 来源:发表于2017-07-12 22:43 被阅读196次

    序:

    2017年7月7日,我参加了一个神奇的体验活动:@易仁永澄老师组织的#观察永澄50天实验#。

    《#观察永澄50天实验#》介绍

    2017年3月23日,在成甲老师的公众号里看到一篇文章《有这么一个人,永远激励着你》,文章中说:“我说永澄风生水起,不是说有很多人知道他了,而是知道他的人都真心爱他”;“而永澄不一样,他脱下长袍,放下所谓的玻璃心,暴露给你看,他是怎么正视他的恐惧、担心、疑惑、又用什么方法,走出那些恐惧,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这些话深深的打动了我,我很想知道这个被大家真爱,敢于暴露自己的人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于是,第一次接触到了永澄老师。

    永澄老师的公众号

    读完老师的第一篇文章后就深陷入其中,因为我发现老师的文章有极强的关联性,其中的理论体系前后相关,如果不能把相关的文章也读清楚,似乎对眼下的文章就缺了深刻的理解。于是,一篇一篇的关联,又读到老师的博客,读到了老师的共读。其中好几次都在懊悔,为什么没有早点认识老师,错过了几次共读,也错过了早日澄清自己目标的机会。

    懊悔中迎来了我的一次幸运,2017年6月21日,正式与老师近距离接触,共读《思考快与慢》。共读的第二天,我就忍不住对自己说:“你终于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2017年7月7日,在老师又一次跃迁式成长后,竟然给我们所有人提供了一次“跃迁”的机会——“#观察永澄50天实验”。不是每个老师都会把自己的心里表征、行为范式如此毫无保留的坦露在众人眼前,共我们观察。所以,不用犹豫,跟紧了,跟上了!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5#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用最简单的逻辑看懂《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2017.8.3

    文章总结:

    1.永澄老师读《跃迁》后的感受:

    01.发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足以完全理解透彻。

    02.充分感受到古典老师的势能俯冲。

    03.发现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书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标志,它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这本书的可怕之处:一旦有人掌握书中的思维和技能,就能通过降维和跨界打击秒杀他人。真正的现实是:你终身努力可能只能达到他们的起点,你一生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只是他们的脚底板!

    2.古典老师:个人成长领域、生涯规划领域的半边天。

    3.读懂《跃迁》的关键词:系统、复杂系统、非线性、跃迁、赋能、连接。

    现实跃迁的两个关键点:掌握非线性的复杂系统思维、通过赋能积累足够的能量。而现在时代的特点——让我们必须要通过跟陌生人大规模协作来实现价值。

    难点:你要如何获得他人的信任?最重要的是给出一种模式,可供他人识别的模式。这个模式到底是什么?别人是怎么识别你的模式的?我查询的相关资料:http://baike.sogou.com/v216369.htm?fromTitle=%E6%A8%A1%E5%BC%8F模式

    http://www.cnblogs.com/zhanbiqiang/p/4003864.html模式识别

    通过网站查询,大约的了解了模式和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需要结合《跃迁》以及永澄老师的文章再进行理解。)

    4.永澄老师对《跃迁》的判断、分析和理解: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打造自己的模式,嵌入到非线性系统中,通过正确的努力,获得更高概率跃迁的可能。

    今日问题:

    “你生命中是否体验过非线性,是否可以讲一个非线性的故事,并且告诉我,它让你获得了什么意想不到的惊喜?另外,通过今天的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应该在我的生命中还没有经历过非线性的成长,因为每一次的收获都可以说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得来的。而非线性的概念也是在最近1年中才开始接触到,才意识到它的能量。今天文章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再一次加深了对于系统以及模式的认知。虽然对这两个概念还不能达到应用的地步,但是,让他们反复的出现在自己的大脑中,让他们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点点去加深,去扩大。

    今天查完模式的概念之后,我在想别人到底是怎么识别我的模式的?我想到了一个词——标签。比如说我们想到李笑来老师就会想到比特币首富、个人操作系统、把时间当朋友、区块链开拓者...我们想到永澄老师就想到了目标管理者、以慢为快阅读的实践者、爱唠叨的老妈子...这些标签虽然可能是一种固化的刻板印象,但同时也是我们识别他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我们通过这些有价值的标签来识别一个人。如果是这样的话,有一点就非常重要,那就是不断积累和打造个人品牌,通过品牌来然别人对自己进行模式识别。

    已经第25天,今天早上在思考自己阅读时的一些问题,突然大脑就冒出了这样的一个想法,怎么才能用系统化的思路解决阅读时的问题。当这个想法出现的时候,自己被吓了一跳,同时又很高兴,因为自己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开始应用系统思维来考虑问题了,这说明自己的思维能力真的在进化。看到自己的进步,应该是最让人幸福的事情。

    PS:每一次阅读和留言的时候几乎都在1个多小时,虽然看起来成本是有些高,但我知道自己是在不断的训练自己用关键词驱动系统的能力,这不就是我的一种学习模式吗?而这种模式一旦形成,边际成本就会递减,甚至会产生自增长。值得!


    观察永澄50天实验-第24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你的回顾里,重要的是缺少一个模式》2017.8.2

    文章总结:

    背景:小A的故事

    问题:做了这么多金光闪闪的事情,却没有主线,该怎么办?

    答案:缺少模式。

    论述:1.换位到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模式”的重要性。

    概念澄清:所谓投资人,指的是投入一定的资本(金钱、时间、精力、关注等)来获得未来超出预期的增长。(俞敏洪老师在为《跃迁》做的序中提到,我们要以投资的心态来看待人生。其实我们就是自己人生的投资人。所付出的时间、精力、资源等等都是为了未来获得某种回报。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这种意识,也不计算成本和投资回报率。)根据概念可以看出,投资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超出预期的增长。

    投资主体之间的关系:投资人和被投资人之间是相互赋能的关系。通常,投资人赋能在前,被投资人赋能在后。(这是比较好理解的关系,几乎在所有的投资中,都是需要先付出成本,才会有收益回报。)

    投资人的风险评估因素:被投资者是否有一个模式?这个模式是否是高概率可以增长的?这个模式是不是可以复制的?(什么是模式?怎么评估一个模式是否可增长,是否可复制?为什么是这三个因素决定了投资成功的概率?这个观点背后的假设是什么?理论逻辑是什么?如果这个观点正确,那么对于成长者来说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一种模式,并且迅速找到那个能够给你投资的人,放大这种模式产生的价值,让自己实现跃迁。这个点需要好好琢磨。)

    个人成长的跃迁能力和模式的关系:跃迁的基础就是看你是否有一种自增长的积累模式。(自增长的积累模式是模式的一种吧?那还有哪些模式是能够带来跃迁式成长的呢?)

    以上论述的逻辑,我尝试做总结,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投资是为了获得超出预期的增长,所以投资之前要考虑被投资人的增长概率和风险。被投资人的增长概率可以通过跃迁这种能力来进行判断,而跃迁的基础是是否有自增长的积累模型。所以,投资人的风险判断因素就于模式相关。而最终决定是否要投资的就是看这个模式的增长和可复制性。

    2.好的自增长模式:

    01.必要难度(积累概念和模因)——对于模因还不了解,新概念,需要积累。

    02.读写教说——(个人基本能力的积累)

    03.和大神交流——(高校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积累)

    04.作品声音——(输出积累)

    这些点需要整合成一个系统,让系统驱动自己运作,而不是自己想到了就做点,然后忙起来就忘记了。(这是个难点,怎么整合这些积累模式构成自己的积累系统?需要首先想清楚每个模式的关节点,把这些关节点以某种逻辑关联起来,尝试做出流程,试着运行。这个任务必须要做起来。)

    关键点:你得有那种可以被别人识别出来的模式,才可以更容易地对接到大规模陌生人协作网络中去。而这个的前提,就是你要知道,大规模陌生人协作网络是怎么识别模式的。(难点:大规模陌生人协作网络是怎么识别模式的?现在自己对这个问题毫无头绪。需要先把这个前提思考清楚再行动。)

    今日问题:

    有,感谢在我的家庭之外,有一个人持续的为我投资,包括了精神、财务和资源各方面的支持。而我目前能给她最大的回馈就是不断的分享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模式给她,与她一起成长。只有一起成长,我们才能在未来走的更远。但是相比她的投资,我的回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自己在成长的效率上远远不够,做的大部分事情是低效率的勤奋。目前在做的两件事情,第一是慢阅读《思考快与慢》,另一件是模仿老师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式,开始构建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先把自己的已有的知识澄清、整合、结构起来,构成一个知识网络。有了这个网络,系统运行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同时,严把输入端,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积累必要难度的概念和模型。输入端做好,更新自己的系统操作功能,然后把自己的积累做成作品输出。这就是我目前在做的关于知识管理的自增长模式。即使不够完整和完善,先做出来,迭代更新。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3天#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有些错,犯了就犯了,闹情绪没用》2017.8.1

    文章总结:

    成长型心智的人:

    1.明白的一个道理:任何事情是否能够达成取决于两个条件:事物发展状态&自己的资源和能力。

    2.有一种认知方法:WHY-HOW-WHAT的黄金思维圈思考模式及假设系统

    3.保持一种做事态度:小步快跑,通过行动来调整自己,不断趋向正确。

    老师的成长信念:

    1.情绪是发现问题的钥匙。有情绪一定有引起它的问题,找到问题,而不只是发泄情绪。

    2.一定要有自己的内心标准。标准就是做事的目的,一定要从Why去反思问题。

    3.你已经做到了当下最好。古典老师在分享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所有的选择都是自主选择,我们所谓的被逼无奈都是当时条件下最好的选择。所以,错就错了,改就好了。

    4.只有笨蛋才成天看自己的过去。无论好坏,过去都是不可改变的,想想未来怎么更好。

    推荐书籍:《看见成长的自己》

    今日问题:

    我有一个很典型的行为模型是典型的僵固心智的表现。当我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一件事情,却依然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的时候(尤其是亲近的人),这时候我就会陷入一种模式中:会感觉到委屈和生气,会责备对方不理解自己。一旦陷入情绪当中,开始抱怨对方的时候,就会影响正常的沟通,有时候还会造成误解和伤害,更重要的是,用这种僵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时,根本就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我为什么会认为自己付出了努力,别人就一定要认可和理解?我付出努力做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还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或兴趣?如果我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那我到底做对了吗?还是只是我以为我努力了就应该有回报?

    就像老师说的,情绪本身没有问题,但情绪是发现问题的钥匙,有情绪的时候,更要问问自己为什么。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2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我想做个极高门槛的目标类社群》2017.7.30

    老师说自己hold不住那些跟我不同频的人,我想这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这就是普遍现象。李笑来老师在得到有17万用户,一篇文章平均也就有2万人打开阅读。那么多人,那么多人,花了钱连打开读一下都做不到,更别说跟老师做计划听起来这么费力的事情了。跟同频的人一块儿玩儿,足够。

    今天的问题:

    今日特别要反思一件事情,那就是为什么自己遇不到贵人?今天在跃迁群里看了@李伟诚老师发的信息“看了大家的作品,发现还有提交2个链接的同学[嘿哈]” ,同时给出了筛选步奏。那一瞬间自己被击中,为什么自己遇不到贵人?就因为自己缺乏积极主动付出的行动。积极主动,导师赋能。在输入端把这八个字做好了,做到了,输出端还怕没有结果吗?

    我能做什么?把李伟成老师发出的图片打印放在自己的案头,时时用事实提醒自己身边的优秀同辈是怎么做的。同时把积极主动,他人赋能这8个字作为我行为的标准,写在自己的对标卡片上,天天反省,直到养成习惯。

    想要遇到贵人,先成为别人的贵人!


    #观察永澄50天实验-第21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想变得优秀,有个很高级的套路》2017.7.29

    牛人们在底层认知上都有相通的地方,李笑来曾强调过持续做第一的必要性,今天又被永澄老师提到,做第一这个平时看起来不可能人人都做到的事情,到底怎么实现呢?

    文章总结:

    关键问题:

    •  什么叫当第一;

    •  什么叫持续;

    •  如何持续当第一?

    •  如果当不了第一怎么办?

    思路:黄金思维圈

    WHY:以终为始,做第一是抓手

    HOW:对标(对标伟人,同时看看同时代和你有一样对标对象的人,对标的不是他做的具体事情,而是他在选择做这个事情时的决策原则以及假设。)

    WHAT:有钱啊、家庭幸福啊、世界和平啊、影响力啊……

    一点积累都没有的人怎么积累?

    1.停止对快的期待,关键的地方慢下来,然后让结果变快。比如和我们一起慢慢共读《思考快与慢》。

    2.扎实把你对标的人的生平看完。比如我的终极目标是查理芒格,同时代的对标人是永澄老师,成甲老师,我要做的就是读透《穷查理宝典》,跟定两位老师的脚步,慢慢来。

    3.在自己的小领域中做到第一,并持续扩大领域,持续做第一。我在哪个小领域可以做到最好?还可以向哪个大领域做到更好?迅速判断出击。

    今日问题:

    好像一直没有当过第一,总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还自我安慰说,第一就一个,当不了第一也正常!

    实践第一,从工作入手,把工作技能做一次细分,列出清单,按重要性和熟练程度排序,抓住一个最重要的,保持刻意练习,在三个月内实现一次突破(100小时训练);老师昨天说,实现跃迁的关键是少做多得,而少做多得的关键是想清楚用什么样的系统可以提高产出。高手对标要学习什么?不是学习高手做了什么,而是他们为什么做,怎么做的,他们的系统是什么样的?所以,说到底,做第一不是比你比别人多付出了什么,而是看你比别人多思考了什么!

    已经第21天了,21天会养成一个习惯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阅读、思考、留言这个事情是我必须持续做的正确事情。持续高标准做下去就好了,不用问为什么,结果自然会告诉我为什么。


    #观察永澄50天实验-20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终于搞定了卡片积累系统选型工作》2017.7.28

    文章总结:

    今天的话题:卡片很重要,卡片很重要,卡片很重要!

    关键词:远距离联想

    感受:读完之后又被老师这种做事方式打动了,也确实感受到了永远别在结果找问题,看看输入端的差距吧。

    自己做卡片,拿来现成的卡片就用,简单的分类,手写记录。思维被卡片局限住。

    但老师做卡片库,从理论,到卡片大小,打印模式,模板设置,目标设置,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化过程。所以,你看差距就是这么产生的!输入端就天上地下,更别提输出端。

    今日问题:

    以前怕慢,怕赶不上别人,结果永远处于落后状态,一直追也追不上谁。现在在做的事就是慢慢阅读《思考快与慢》,慢慢积累,静待一年后的思考力跃迁!

    卡片积累必然要做!按老师的建议和模板重新规划,不盲目,要做就要做边际成本递减的事。

    PS:重新看自己的留言,卡片整理工作自己已经进行了10天,每天平均收集2张以上卡片。看着手里的这些卡片,突然有了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和喜悦感,看得见的成绩。感谢老师!(8.10)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9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我就是自制力不够,有人监督的话我一定能干好!》 2017.7.27

    文章总结:

    1.引言:共读的标准样式

    2.背景问题

    问题:为什么一样努力的人呢,结果却不同?

    答案:复杂系统——高手的暗箱。

    逻辑:因为世界是复杂的,所以人要有系统思维,培养系统思维最好的办法是学习复杂系统相关知识。

    3.关于系统的详细阐述

    线形系统:

    构成:如图1

    特点:稳定和效率最重要。

    举例:计算器

    复杂系统:

    构成:图2

    特点:任何输入端的细微变化都会带来输出端的天壤差别。

    证明:《复杂》书中逻辑斯蒂公式做了MATLAB的推演;

    蝴蝶效应;

    总论:原有外部输入,系统本身也是自己的输入,输出结果还会影响系统本身,这就是复杂系统的复杂性。

    4.由复杂系统得出的结论

    01.停止在果上努力,因为结果来源于输入和系统。只在果上努力是本末倒置。

    02.你有你能对自己的结果负责。因为你才是输入端啊。

    03.尽量采用高标准。心理目标是心理系统的核心动力因素,别做平庸方案。

    延伸问题:如何在《思考快与慢》中持续保持高标准?

    01.接触大量学习内容

    02.从小样本中获得快速提升(自己还不太懂这个方法)

    03成功者效应——即在非及时反馈的成人成长模式中,为之增加内部动机的反馈机制。

    总结:

    01.起心动念出结果,在心上努力;

    02. 99%的问题是认知和能力的问题。多学学系统知识,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解释世界,同时可以校验自己的假设,更好的改造世界。

    警示:越是有人监督的时候,自己越是可以放松一些;越是没有人给你要求,越是要高标准、严要求!

    推荐书籍:

    《系统之美》、《第五项修炼》、《复杂》,如果更高级一点的话,可以去看看《网络科学导论》和《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

    今日问题:

    我做了两件事情,第一是增强内部动机,让自己给自己监督(具体方法是持续专注,专注本身就是有力量的,会发现兴趣,这种兴趣会促使自己不断的去继续探究;同时记录自己的每一点细微变化,感受到变化也会让自己增加动力);第二是寻找同频伙伴,相互支持。

    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两件,第一件是共读《思考快与慢》,我的标准依然是共读开始时候以应用实践为阅读的标准,而具体的要求是自己有产品(最近做的不够好,需要调整)。第二件事情是参加老师的跃迁实验,持续留言。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每一篇都非常认真的在读,在写自己的思考。今天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其实老师每篇文章后的问题就是在促使我们把文章和自己联系起来,让我们做出改变。所以重新给自己设立一个标准,每周写一篇反思文,主要回顾自己到底在这一周用了哪些思想,做了哪些改变,还是只写写就算了。

    似乎有一点嗅出这次实验的目的了。跃迁不是说说的事,是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完成。如果每一个观念的更新都能促使自己做出行为的改变,那真是不可估量的巨大能量。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8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如何站在自组织的角度理解目标》2017.7.26

    文章总结:

    留言无法贴图,否则就会看到我打印版上面有大片的红色表示的疑问。用了1个小时认真 的研读,还是很难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图。根本原因是因为完全没有自组织 相关的概念和知识,所以初次接触就很难在这些知识点之间构建起联系。

    搁在以前,看到这样的文章,我会想这已经完全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会把它放在一边, 再也不拿起来读。但“必要难度”这个概念现在已经占据了我的大脑,难没什么可怕,只 要是我需要的必要知识,慢慢学就是了。

    给自己布置任务:

    01.理解清楚一句话:对一个事物的探求,既需要充分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更需要解 释现现象背后的机制或过程,以及这个机制或过程的实体。(机制或过程,我大约能理解 ,但实体指什么呢?完全不知道。)

    02.明确一个概念:熵增

    今天的问题:

    以前断断续续的也会设置一些目标,但往往都因为目标最终都实现不了,所以越来越没有信心,越来越害怕设定目标。跟随老师学习以来,才知道目标的重要性,才知道做事情之前要先问问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的注意力有的放矢。尤其是参加了7.2的钻石行动之后,经历了一次真正的目标制定过程,才明白目标不是我们一拍脑门想出来的那个东西,而是要经过一步步的筛选,判断,赋能,最后锁定的那个坚定不移的标靶。但持续这个词,我不敢说自己已经做到了。只能说现在有了一个明确的大目标,知道自己该往那个方向走,但具体每个任务的目标是什么,并没有完整的计划。所以,持续的目标并没有。接下来要做的事情,通过目标管理的学习,掌握目标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工具,帮助自己更好的掌握目标这个序参量。同时,将现有的目标做一次任务拆分和结果要求,真正的通过践行来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反馈。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7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下一版本的个人信息管理系统构思》2017.7.25

    今日问题:

    现在遇到问题首先不会逃避,而是积极主动的去面对。

    现在处理问题还没有固定的套路,也许其实是有一些的,但在被问到这个问题之前,自己没有去思考过,没有把这个套路显性化。

    现在尝试把我遇到问题时候的处理方式总结表达出来:

    1.我会问自己现在面对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尝试将问题清晰表达出来。

    2.思考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和源头在哪里?

    3.思考对应的解决办法。

    4.重要问题记录并反思自己的处理方式,以及可能的防止办法。

    思考问题的原则,好像并没有。需要再想想,就像之前自己一直没有决策原则,但在跟老师学习一段时间后,开始模仿或套用老师的原则来进行决策,先抄后超。

    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思考问题的思路。老师在这篇文章中整理的思考逻辑太清晰了,又震撼到了我。同时又让我体会到模型和工具的重要性!一旦建立起自己的思考模型,有合适的工具帮助整理,思考效率就会非常的高。

    再次,注意力!在注意力随时被收割的时代,合理启用自己的系统2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管理是必须要学会的事情。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6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我又遇到了生命里的贵人》 2017.7.24

    仔细回想,一路走来,自己虽然没有大的成就,但一直也算平顺,没有经历过太多大的波折。无论是朋友,老师,公司的领导,还是陌生人都是我人生中的贵人,他们一直都提携和帮助我成长。

    而到目前为止对我影响最大,我最想感谢的是三位老师,古典老师让我看清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李笑来老师重塑了我的人生底层价值观,永澄老师启动了我的执行力,让我开始了实实在在的转变之路。

    李笑来曾说要遇见贵人,就先要成为别人的贵人。永澄老师说要给贵人赋能。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要积极主动的首先做对别人有用的事,积极主动的给予别人帮助。以前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有一点是我最难受的,那就是我能给别人提供什么资源?好似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资源。特别羞愧,然而这就是现实。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改变,比如在做流程图的时候就会想,我做了之后能不能总结一个模板给大家参考?写作的时候会考虑,这是我的感受,能不能对别人也有点帮助?做了一件事,会去总结,能不能做成一个流程,让以后的人少走些弯路?每一次积累,帮组自己成长,也要赋予别人能量。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5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改变是永恒存在的,所以,更需要温柔对待》2017.7.22 

    文章总结

    1.概念
    01.耦合:外部环境对你的影响。外部环境改变一点都对你有影响,高耦合;外部改变与你无关,或影响很小,低耦合。
    02.勇气:直面现实的能力。勇气来自于内心一直求得安全感的自我不断感受恐惧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走出舒适区的过程。
    2.方法
    01.累,不想改变怎么办?
    期待--RSQC--路径分析
    02.影响活法的三个因素?
    价值观、能力、状态。
    3.金句
    01.我最大的勇气就是敢于跟自己说,这就是现实。
    02.世界变化之快,无论你怎么跟都跟不上。唯一的方法是,你要主动改变,并且变得比世界还要快。
    03.你必须敢于说出来你想要的一切,你都不敢说,又怎么可能得到?
    04.改变是这样的东西:过程很苦,但是结果却值得回味,虽然不足为外人道,但却可以让自己很自信地一直站立下去。

    今日问题

    “你有没有过坚持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但是别人却冷嘲热讽,甚至他人不需要努力就比你还好的时候?你有没有动摇过?在遇到这样事情的时候,自己的情绪是怎么样的?你是怎么扛过那段经历的?你希望对那段经历的自己说点什么?”

    这样的事不止经历过一次,被家人评价为“你就是一头倔驴”。印象最深的是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家人给自己找好了一所老家的学校,而我坚持要留在读书的大城市。那时候真的感觉自己与所有的亲人为敌,接收到的都是质疑和指责。一个人在外面工作几年,最初的苦和累都得一个人抗,有时候也想,要是毕业那会儿听家人的安排,回家安安稳稳的生活,也不用这么累了。但毕竟自己的选择,累也要自己去承受。外在几年,虽无大的成就,但我知道我已经蜕变成了另一个全新的自己,经过一次又一次蠢爆了的事情和反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认知和思维迭代,我不再害怕未来,也不再胆怯,越来越勇敢自信。
    最后,想对过去的自己说,感谢和我一起经历了那蠢笨的你,感谢那个从未放弃的你!因为有你,所以有我!改变,永不止步!


    #观察永澄50天实验-- 14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我要将系统改名,请你帮我投票选个名字》2017.7.21

    文章思考

    老师再一次给我们演示了如何本质思考, 要在因上处理问题。

    第一次看到“自我管理”系统,认为这一定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自我管理啊,单一的操作系统,肯定不行。而我也没有太大的压力感,反而有些兴奋。毕竟想要改变,管不好自己怎么行呢?

    如果要在四个名字中选一个,我支持个人成长系统。虽然成长这个词已经烂大街了,但它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美好的意义,跟老师的目的相融洽,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进化虽然也很好,但第一感觉会联想到两个字“慢、难”。这对初学者来说,并不好破。

    今日问题

    我的错误信念,有,还不止一个。以前从不知何为批判性思维,各种思想不经过滤直接就进入大脑中,之后被社会,公众不断强化,便以为那就是我的信念了。

    比如说在学习方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于是傻白式的低效努力,感动了自己,却没有想要的收获。以前还不明白问题在哪里,总以为是自己付出的努力不够,于是越来越忙,实际上,是根本就做错了事。

    比如说在人际方面,总自我暗示,自己不善于沟通,于是一直不去积极主动跟别人沟通,也逃避做那些需要沟通力的事,还以为这样是按照自己的优势发展。结果,逃避得了吗?人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于外界联系,产生沟通。自己所认为的优势发展又何曾真离得了跟别人沟通?这种基本能力应该是越早练习越好的,自己却一直在自己挖的坑里待着,还以为那坑是人间乐土,自己最安全的地方呢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3 天#  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没有“必要难度”,你再努力也没有用!》2017.7.20

    文章思考

    跟着老师学习以来就一直在被打脸,然而打几次之后就习惯了,甚至开始喜欢被打了。喜欢到不是因为厚颜无耻,而是开始不怕丢脸了。被打了,就能看到自己的差距,学习老师的高效范式,改呗,一次比一次好一些。这才能成长啊。

    必要难度,又一个全新的概念。我偷偷设想了下,把老师的理解力层级当成目标,这个目标既能看得见,又摸得着,关键老师还在不断加速度成长。所以自己想要达到这一目标,自己就得变得“聪明”些,不能再低效的勤奋,就得不断让自己少做多得,不止要加速度,还要持续保持成长率。“先抄后超”,不会做就先抄起来。

    今日的问题

    有难度的学习肯定做过,但是必要难度的学习应该是没有做过的。因为没有过巨大收益。

    我想之所以不去做这件事情是受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是自己认知能力的不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学习要设定标准。更不知道这个标准,还可以分不同的层级。由此导致的就是平庸方案平庸收益。

    第二,就是一直在自己的安全区,舒适区内进行学习,一旦超出自己的安全范围,就会感觉到有压力,就会感觉到焦虑,而这种焦虑让自己放弃了更有难度的学习机会。不断求快,越快越什么都学步精通,越不精通越没价值,越没价值越焦虑。整个死循环。

    现在不同了,从共读以来,慢,慢,慢,静,静,静。也不在乎别人到底怎么看自己的笨拙了,也不在乎短期拿出什么所谓的“成果”去显摆了,扎扎实实的把最重要的基本能力练好,积累这种事,不着急。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2天#,张计林

    永澄原文:《永澄:深夜反思,我又被自己的傲慢蠢哭了》2017.7.19

    文章思考

    昨天我也在反思打印事件,在反思的过程中清晰的看到自己是怎么被系统一控制,冲动冲动再冲动行事的。这个反思让我意识到自己当时的行为真是蠢爆了。明明已经学习了《思考快与慢》,知道了系统1的捷径,明明学习了黄金思维圈,知道在做事情之前要先做PORT,但结果还是被系统1轻松驾驭,蠢哭了。

    今日问题

    “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蠢爆了呢?你有没有感觉自己蠢爆了的时候,如果有,那是件什么事?事后,你自己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蠢爆了和跃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想起来自己曾做过最蠢的一件事情,就是两次放弃了向古典老师学习的机会,让自己的探索期延长了80%。当然比这件事情更蠢的是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当时总觉得要花那么多钱去学习,真舍不得。所以,这样的短视就让我付出了海量的时间作为代价。真的是巨痛无比的代价。

    一旦认识到这件事情之后,思维方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再去考虑事情的时候就不会以金钱作为首要的衡量标准,甚至它不会被作为一个考虑因素。注意力大于时间大于金钱。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做那些有长远价值的事情,要先值钱才会有钱。

    每一次认知升级都可能带来跃迁。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1天# 张计林

    阅读感受

    整篇文章读下来大部分内容没有理解。尤其是3.4部分的内容,基本就是能认识字,但不知道到底在讲什么。

    关于范式这个概念的理解:

    每个时代、每种文化、每种思想、每个地域、每个学科都在遵循着共同的理念,方法、工具等,你就可以将他们理解为范式。范式,是将人群划分的一种方法,如果你想进入某一个群体,那么,你就要学习他们的范式。

    (欧洲中世纪时候贵族都说法语,如果要进入这个群体,法语这种语言范式就是必备的。而孔子时代,诗经就是贵族之间的交流范式,不读诗就无以言。

    我尝试归纳我到目前为止永澄老师的学习圈中共同的范式。在硬件工具方面,我观察到的有MINDMANAGER、PROCESSON、OMINIPLAN、幕布、简书、石墨。语言范式——目标管理、个人成长、分析阅读方面的语言系统。思考模型范式有——TMBRT/PORT/GROW/QRSC...还有好多我不知道的模型。理念范式——慢就是快,少就是多。世界观范式:真实世界和投影世界(现实世界)。这些都是这个群体的共同范式,只有掌握这些范式,才能够跟同类型的人很好的交流和沟通。才能真正的进入到这个群体当中)

    今日问题

    如果你要把范式的概念讲给一个从来没有听过这个词的人听,你要怎么讲?过往生活里,你有没有出现过范式更新的事件,如果有,那是什么?

    我现在对范式的概念还没有准确理解,也就是不能用老师的话把这个概念表达清楚,我的理解是用我现有的类比尝试去把它表达出来。如果我要讲给别人听,能用的方式还是类比。但可能就会曲解愿意。我会推荐他直接读老师的文章。

    前天在我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事,当我准备向朋友表达谢意的时候,我本能就准备说“谢谢你,辛苦了”。但这个念头在大脑里转了圈,我想到了老师最近经常说的:“平庸方案平庸收获”,于是开始去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向对方表达感谢。最后尝试用FFC赞美法去表达,真的让对方感到惊喜。  (过去表达感谢的语言范式是:“谢谢你,辛苦了”,现在尝试升级为FFC赞美法。过去我的思考范式是“直觉,第一反应就是好的”,现在为“什么是更好的”。如果这都是一种范式的话。)

    文章来源:《永澄:范式,你必须了解的关键概念!》 2017.7.18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0天#  10天收获  2017.7.17

    1.用关键概念驱动整个体系

    这就是典型的少做多得的思维。说实话,以前不敢想这种事情。总是被教导一份付出一份 收获,所以也总是告诉自己要踏踏实实的做一份得一份,谁想做的少得的多就是贪。然而 最近老师不断的在说要少做多得,这是贪吗?不是,是高阶思维带来的非线性收获。自己 过去之所以那么想,就是因为思维被禁锢,从来不知道非连续性和概率。所以,跟着比自 己高阶的老师学习,拓宽自己的视眼,看到更好的才会敢去想更好的。

    2.要学会概念澄清

    模糊的概念带来只能带来模糊的思考。或许就连对思考本身的思考也是模糊不清的。在思 考这个概念被老师澄清,被用文字表达出来以前,看看我对它的认知。百科是这样解释思 考这个概念的:思考源于主体对意向信息的加工。人之思考是自己心智对意向——信息内 容的加工过程。任何思考的进行都是在联想——连锁反映中进行的推理与演算——信息内 容的加工。看完这个官方的解释,估计大家和我一样都是一头雾水,根本从这个概念中找 不到任何可以指导如何思考的方向。所以,思考这件事情在我的大脑中一直也是比较抽象 ,比较神秘的事情。但老师对思考概念的澄清,让我很快能够看清楚自己思考的阶段,也 更容易对思考的结果进行反思,看清楚到底是理解错误,还是分析的不对,或者说只是欠 缺表达能力。不同的问题,对应不同的解决办法,刻意练习,才可以实现高效成长。如果 没有对概念的澄清,还像以前一样的模糊,就没办法找到切入点去练习改进。

    3.用工具提高时间效率

    工具的重要性在以前就知道,但总还是凑合。尤其在软件方面,能用免费的,就不肯用付 费的。事实上,好的软件带来的时间效益,根本不是用钱来衡量的。时间大于金钱。道理 是听了无数次,实践的时候,总还是避免不了的打折。

    4.良好的秩序感带来良好的循环

    秩序感的培养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概念。但从老师身上已经看到了这种秩序感的重要性和 带来的良好循环。首先是《思考快与慢》共读的时候,老师机场的共享给我了深刻的对秩 序感的感受,其次现在每天留言,其实也是一种对秩序感的培养。我深觉得50天只是一个 开始。

    5.时刻牢记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行

    目标感缺失是我一直以来面对的问题,总是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跟着老师共读开始也还忘记一次。从那以后,自己就把我的目标写出来贴在自己的书上,拍照放在手机屏幕上,我要让它多次频繁出现在我的视线中,成为我大脑不可遗忘的一部分。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分配在许多事情上,就能难在一件事情上取得精进。而盯紧目标,能让我把最多的注意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6.慢就是快

    看看我们最近共读的收获,就明确知道该慢的时候一定要慢下来,即使在别人看来这慢有些不合常理。昨天花了一天的时间画脑图,心里也会觉得急躁,想想别人可能都做了很多事情了,自己还在一篇文章上没出来。但不由就想起老师说的那句话“着急什么,又不会一下就死”。高成长价值的事,慢下来做好它,不会亏,只会盈,而且是复利增长。


    #观察永澄50天实验-10天# 张计林

    模糊的概念带来只能带来模糊的思考。或许就连对思考本身的思考也是模糊不清的。在思考这个概念被老师澄清,被用文字表达出来以前,看看我对它的认知。百科是这样解释思考这个概念的:思考源于主体对意向信息的加工。人之思考是自己心智对意向——信息内容的加工过程。任何思考的进行都是在联想——连锁反映中进行的推理与演算——信息内容的加工。看完这个官方的解释,估计大家和我一样都是一头雾水,根本从这个概念中找不到任何可以指导如何思考的方向。所以,思考这件事情在我的大脑中一直也是比较抽象,比较神秘的事情。但老师对思考概念的澄清,让我很快能够看清楚自己思考的阶段,也更容易对思考的结果进行反思,看清楚到底是理解错误,还是分析的不对,或者说只是欠缺表达能力。不同的问题,对应不同的解决办法,刻意练习,才可以实现高效成长。如果没有对概念的澄清,还像以前一样的模糊,就没办法找到切入点去练习改进。

    文章来源:《永澄:来,我帮你把思考的方法串成一个体系》 2017.7.17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9天# 张计林

    用了两个多小时把文章做了分析阅读,尝试用老师阅读《思考快与慢》的方式去构建这篇文章的体系,揣摩老师思考的思路。结果到现在只做了一半,而且发现大部分的关键词自己都不太理解。明天继续把剩余的部分完成。等待老师指点。

    读完《如何用极简的方式面对复杂的持续成长过程》这篇文章后,我决定用老师最近 一直在示范的流程图制作方法将这篇文章做一次分析阅读。原因如下:

    01.这篇文章给出了老师整个关于如果少做多得的思考逻辑和核心关键点,是属于最核 心的框架体系。虽然对对这篇进行分析思考作图花费了大约6个小时左右(也因为第一 次用XMID作图),看起来时间很长,而且还许多概念都不理解,但整理出这个框架之 后,以后学习中的许多具体问题都可以自然的套嵌进入这个系统中进行补充和解释, 符合边际成本递减的原则。

    02.老师思考的方法是用关键概念驱动整个系统,比我的思考维度不知高出多少。每一 次对老师文章的深度解读都是一次对这种思维方式的刻意练习过程。高阶思维方式和 刻意练习都是会自增长,能够产生复利的。符合复利原则。

    03.分析阅读、流程图制作这些技能是自己在积累阶段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属于能力 圈积累。

    04.脑图和流程图是一种可以输出的成果。作品生声音、成果策略都说明了成果的重要 性!必须要做。阅读之后的一点小感悟:自己真的是属于那种悟性比较差的人,光是探索期就用了10年的时间,从大学到毕业 后的很长时间都很迷茫,痛苦,一直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目标到底在哪里。直到1 年前,自己的探索期才结束,明确的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知道了该往哪个 方向用力,心也沉静了下来,不再那么的浮躁,可以踏踏实实的做事情了。10年探索,想起来真的很心痛,心痛自己那么多时间就被自己那么低效的度过了。但 是今天想起来也很庆幸,庆幸自己既没有在痛苦中放弃探索,选择安逸和随波逐流, 也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感悟最深的一点真的就是永澄老师所说的:“一个好老师可以减少你 80%的探索时间”在15年的时候,我认真的参加了古典老师的课程,从那之后,对自己 的发展和定位越来越清晰,16年订阅为了李笑来老师的专栏,重新构建自己的底层概 念,17年开始实践阅读和写作,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肯定自己的发展定位,直到遇到 永澄老师,给了我把目标转向实践的方法。从上面可以看出,自己的转变离不开各个老师的思想指引。2年对10年。一个好老师真的非常的重要。

    文章来源:《永澄:如何用极简的方式面对复杂的持续成长过程?》2017.7.16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8天# 张计林

    01

    今天的问题我特别想现身说法,讲讲我的故事。在过去我是一个特别会逃避问题的人,遇到自己不懂的,比较难的搞不定的事情,我都会给自己找一个理由“我的性格天生就是那样的,我不适合去做这样的事情。”迄今为止,我遇到最大的性格障碍,就是不善于跟别人沟通,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虽然表面看起来很正常,但其实只要遇到跟沟通有关的事情,我的内心都特别的紧张,都忍不住的想要逃跑。我宁可用多做事代替沟通。在过去的好多年里,我也曾做过很多次的努力,看了许多心理学,沟通,演讲方面的书,希望能找到一个方法帮我来克服心理的障碍,积极主动的去和别人沟通。但这些努力都收效甚微。即使我从心里明白积极主动沟通的好处,在实际行动中却依然很难去突破。

    直到三个月前我加入了007写作团队的时候,这个障碍终于被打破了。打破这个障碍的,并不是我突然之间学会了怎么去跟别人沟通,而是因为我有了一个坚定而远大的目标。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想要和一群人共同实现这个目标,那我就必须积极主动地跟别人配合,跟别人沟通。所以过去那个阻碍了我很久的沟通障碍,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被打破了。这就是目标带给我的最直观的价值。

    02.

    但目标管理这个词真的是在接触永澄老师之后,我才第一次听说。5月份第一次认识老师,把他公众号的文章从头打印阅读,真实感受到他在目标管理方面的深刻,而切实对目标管理有体会,是7月2号的钻石行动,虽然那天我是一个人在家对着镜子跟着老师的步骤来进行演练。虽然那天做的只是帮人找到目标,而不是如何达成目标。但整个过程我都被深深的触动到,我知道如果去做一个半年目标,并且去判断这个目标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以及可能实现的。

    如果说目标是最终要到达的终点,那么目标管理就是帮助我们减少障碍,提高效率,的必备工具和方法。

    文章来源:《永澄:请你说服我啊,我为啥要学目标管理?》 2017.7.15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7天# 张计林

    今天的收获:

    1.工具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但我至今还有一个捷径没有突破,那就是手写笔记。每次记录,好像只有用笔写下来才踏实。但手写的笔记无法传播,必须得经过二次加工,效率至少要降低一半。所以,从今天开始,必须要突破自己的心理限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手写记录。这样既利于保存,也利于查询。

    2.投资收益率,这是个意识问题。用老师的决策标准来看,要做边际成本递减的事情。什么事情到底要不要做,要投入什么程度(RSQC)。必须在做事情之前就先想清楚。

    今日问题:

    你是否为某件事做过规划?那是什么,它为什么值得你去规划它?如果你现在想要再为某事而做一次规划,那件事会是什么呢?

    最长时间的一次规划是去年的运动规划。因为当时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我急需要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改变去调整。所以运动就成为了自己的必备选项。需求,而且是刚需推动我去做计划,去执行。

    现在我想要为自己未来5年的发展做一次规划,因为只有目标明确,才可能走到那个地方。而现在所有的积累也都是为了那个目标,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划,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容易放弃,更无法实现人生的跃迁。

    近期的规划就是跟着老师将共读活动完成到底,将自己的目标达成。

    文章来源:《永澄:目标从规划到落地的三件必备神器!》2017.7.14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6天# 张计林

    今天留言晚了,因为输出了一篇文章。在大脑中构思的时候,感觉轻轻松就能搞定,坐下来写的时候才发现各种逻辑混乱。计划半个小时的事情搞了两个多小时。(感觉简单的事情看输出,一旦到了输出环节,感觉就欺骗不了我们多久了)。

    今天的这件事情让我得到两个词:“持续,有序”。持续是时间维度,不论什么技能,只有长期持续去做刻意练习,才会把这种技能记在自己的大脑和每块肌肉中。而有序是为了培养秩序感和系统感。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有条不紊的秩序才更容易构建起一个稳定的系统。

    老师文章里说到的用脑图去积累思维模式是我今天收获的补充。做脑图的过程本身就是把复杂的事情抽丝剥茧,提取核心,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构建一个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有序的思维,需要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

    文章来源:《永澄:怎么用脑图来积累思维模式?》 2017.7.13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5天# 张计林

    以前总是在心里想要少做多得,而在实际行动中总是怕做少了。所以就落入老师说的死循环,做的越多越没时间越焦虑,越害怕越不敢少做。

    幸而做了一件事情改变了这种感觉,第一次认真阅读《怎样阅读一本书》,几乎是把每章都按书中讲的方法练习了一次。从哪之后就再不怕慢读书了,也不害怕读难书了,反而是有点难度的书,会让我兴奋,忍不住想要去把它读懂。这次参加《思考快与慢》的共读,我打心里喜欢这种通过细扣关键概念而驱动整个系统的阅读方式。今天刻意把自己的一个直觉决策套入老师的流程图中去反复琢磨,总算感觉这流程背后的原理和逻辑构架成为了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打通的感觉,无以言表。

    不求做多,只求做对那件最关键的事,不求走快,只求细细的拆解,步步练习,达到一鸣惊人。

    文章来源:《永澄:你之所以那么慢,就是因为你从来没有慢过!》 2017.7.12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4天#  张计林

    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经历了一次失去秩序感,一次找到秩序感。昨天晚上因为一些事情到凌晨一点多才睡,严重的失去了秩序感,内心暗骂自己说,你真是个蠢货,干嘛不提前考虑好再做?现在时间也浪费了,注还搞得这么晚不睡,影响第二天的早起。自责内疚。今天早上四点多醒来,根本不想起,但想起老师有一次两点多才睡,前天在机场三点多就起,却都没有拉下因此落下早上的共读,所以,我没理由不起来读书。起的过程是痛苦的,睡眠不足,眼睛酸涩。然而,放真正投入阅读,参与早上的共享时,内心的丰盈,喜悦,让我知道自己做了正确的事,内心井然。

    所以,维护自己的秩序感,不要轻易打破自己的承诺,让自己持续去做完整一件事情。

    这篇文章和前两篇的关联:想要实现迁跃,必须要做有价值的积累,而积累需要我们持续有效的投入,而想要持续有效,培养内心的秩序感必不可少!

    文章来源:永澄:为啥我要去霸占整个机场? 2017.7.11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3天#  张计林:

    我对文章总结:

    今天的文章是通过对楼层隐喻的剖析告诉我们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实现迁跃以及怎样实现迁跃。

    文章的结构大约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通过引言引出了楼层隐喻背后的观点,第二个部分讲述了人们不能实现迁跃的主要原因--无法自洽导致的低水平勤奋,第三个部分给出了解决办法--跳出系统看问题。

    我的收获: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自己最近遇到最大无法自洽的问题是角色转换问题。当自己从一名员工进入到领导角色的时候,我却依然在用做事情的方式来做管理。我不知道怎么做管理,不知道这个楼层的玩法,所以为了克服恐惧,为了适应新环境,我努力的去做更多的事情,努力的更快,更好的把事情做完,这就陷入了低水平的勤奋。

    老师今天给出了非常好的方法,跳出系统,跳出原有的认知边界。如果说做员工,是要把事情做对,那么做管理是首先要做对的事情。我不能把自己一直停留在怎样做事情这个认知上面,我也不能再应用原来做好事情的方法来管理人。

    今天突然想到,老师做这个实验是不是受到了卡尼曼的启发呢?卡尼曼不断地通过实验来验证他的假设。那么老师这个实验背后的假设到底是什么呢?哈哈,作为受试者,太好奇了。继续跟下去。

    文章来源:永澄:到底什么才是低水平的勤奋? 2017.7.10


    #观察永澄50天实验-- 02 天#    张计林

    为什么在3月之后突然开始大量提及迁跃这个词?

    我从我们共读《思考快与慢》本书里得到一点灵感,不知道这样理解是否正确。也就是说迁跃这个概念从3月份进入你的大脑之后,构成了你语言体系的一部分,它能够让你把过去积累所带来的改变用这一个词语清晰的表达清楚。从老师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从发改委辞职,领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两件事情实际上就是老师生活中的两次迁跃,但是当时没有这个概念,所以无法用这么简洁的词汇去表达清楚当时那种状态变化到底是一种什么能量变化,但现在清楚了,打通了,而且在持续迁跃中,所以会高频使用这个概念。

    今天老师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清晰,迁跃是结果,是通过方法可以实现的。但首先必须得明白什么是迁跃。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讲明白什么是迁跃,用事实证明迁跃的结果是怎样的有力。观察昨天的文章和今天文章感觉老师是在做一次复盘,通过这样的复盘,我们能够看到老师每一次升级的关键点在哪里,这些关键点可能就是带来迁跃的关键。

    我的感受:

    看到这篇文章的第六部分真的是心发寒。老师说了真正的大实话,不同楼层有不同的估值定价,生产效率,楼层之间的差距是成千上万倍的。虽然有时候我很不愿意承认,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我足够的努力足够的勤奋,就可以缩小这种差距,但事实真的不是这样。努力,勤奋这种付出型的思想,很难让我在楼层间上迁,迁跃需要更有智慧和突破性和创造性的词语来带动,比如认知,系统,复利等等。

    “你在一个楼层拼命努力,让自己的固执增加了一倍或者是两倍,但他人对你的定价基本是不变的”。这是多么现实的道理,这是多么现实的事情,但往往我们总是看不清现实,又或者说根本就不愿意去承认这个现实,以承认自己是在做低水平的努力,是在用低水平的努力来掩饰自己战略上的无知和笨拙。

    这就好比在一个公司里总有一些员工格外的努力,勤奋,他们付出了很多,期望得到更多的薪水,但是在老板的眼里,他们的薪水注定是只能在员工层级打转。因为他们所有的努力都付出在做好本职工作尽一个级别上。常听一句话叫做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也有很多人反驳这句话说做士兵就要安心做好事情,并不是每个士兵都能够最终成为将军,要认清自己。但今天我忽然意识到,只有把自己放到更高一层级去俯视现在的事情的时候,只有敢于去想要更远的时候,才有可能能突破楼层限制,才有可能能缩短那几十倍,上百倍的差距。如果只是盯紧自己这个楼层的那点收益,注定只能做士兵。最多做个优秀士兵。

    改变认知,改变思维模式,不要把自己限制在自己的楼层里,自警自勉!

    文章来源:《永澄:最近很火的那个词“跃迁”,到底是什么意思?》 2017.7.08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1天#   张计林

    推迟了两天,今天终于开始行动了,但偏偏又那么巧,遇到了一个词“360°无死角”。这是我的007战友金马分享时候用到的一个词,说他决定跟随某位老师的时候,就会360度无死角的去阅读老师所有的文章,书籍,参加他的活动。现在他已经跟这位老师一起工作了。

    而今天永澄老师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的成长历史公之于众,让我们有机会去做到360度的观察和体验。现在我想大胆的对老师就去实验的目的做一个猜测--老师想要通过这样50天的观察活动,找到一批真正能够认同他价值观,能够长远跟他共同成长发展的人。

    今天这篇文章大约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自我管理系统的构建简史,第二个是什么让我拥有了系统思维。

    我从中学到了两个点:

    第一,知识显性化是必须而且必须马上要做的事情,比如阅读完文章必须留言,哪怕只是说出自己的感受,哪怕只是用手抄一次打动自己的那段文字,哪怕只是记录下自己那些没看懂的点。用老师的原话说,只有显性化,才可以有改进的基础。我说只有记下来的东西,才有被大脑调取出来的可能性。

    第二点,构建系统和模板必要性。虽然我还不太明白怎样去构建一个系统,怎样去搭建自己的认知模板,怎样去做老师所说的库。但这些都不太妨碍我现在开始去做一件事情: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为《观察永澄50天》,然后存一个小模板#观察永澄50天--  天#    by 张计林  文章源:  留言截图  。这样每次留言都先在这个文档里编辑,然后复制发送。这样既不会忘记标签,也不用再重复去保存,查找也方便。

    这个小套路看起来真的非常简单,我很早之前也知道,但是却一直没有做到。之前给文章写留言,自己从来不留底。看着文章多了之后就会发现,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给哪些文章写了评论哪些没有。我自己想找一些东西的时候也无从查起。但现在就做这么一个小模板,以往的那些盲目更混乱,就轻松解决掉了。系统化思维真的太重要了。

    今天文章中出现的几个关键词:

    知识显性化,系统,库,模板。

    关于老师说到决策的几个原则:

    1.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2.以终为始,目标坚定

    3.边际成本递减

    4.诱发黑天鹅

    这些原则我都可以直接借鉴,拿来使用。

    文章来源:《永澄:打通的喜悦!我的自我管理系统升级简史》 2017.7.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察永澄50天实验记录@张计林 0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ei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