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口相声大王刘宝瑞,与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合称“四大相声大师”。很多人也许并没有注意到,刘宝瑞与德云社的关系图谱非常密切,早期德云社有“德云四老”——张文顺、李文山、邢文昭、王文林——邢王二老都是刘宝瑞的亲传弟子。
90年代末,电视剧《珍珠翡翠白玉汤》以刘宝瑞半生遭遇为线索,将他的21段脍炙人口的相声连缀起来,方子哥不仅饰演刘宝瑞,还饰演了戏中戏17个人物。《珍珠翡翠白玉汤》与电视剧《马三立》一起都是网友念念不忘的相声剧。
韩红曾在一档节目中说到,自己是刘宝瑞的孙女。韩红的父亲韩德江,生前是部队的相声演员,师从刘宝瑞,据说他也是学刘宝瑞学得最像的,可惜韩德江在韩红6岁时因公殉职。有很多人喜欢模仿刘宝瑞,最有名的是马未都。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刘宝瑞(1915—1968),原名刘明光,父亲是汉军八旗、后门桥轿子铺老板。当年皇上妹妹出嫁也用他们家的轿子,后来没人坐轿子了,导致家道中落。刘宝瑞早年丧母,不爱上学的他只喜欢相声,老上天桥、东安市场听相声,后来跟崇寿峰学艺,崇寿峰艺名崇疯子,满族人,擅长单口相声,刘宝瑞那时候就打下了单口相声的底子。
刘宝瑞的前半生,漂泊无依,居无定所。13岁时为学相声,他从北京流浪到天津,几年后成名,七七事变天津沦陷,他又逃到济南,当时济南是天津、北京之外第三大曲艺码头,有“曲山艺海”之称。
这段时间刘宝瑞创编了讽刺韩复榘的段子《家务事》《韩青天》,“没来的请举手”“懂七八个国家的英文”“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呢?”这种超级逻辑搞笑的笑料奠定了他的作品风格。
在济南,刘宝瑞结识了唱山东快书的高元钧,两人结成搭档去南京演出,刘宝瑞逗,高元钧捧。在南京,刘宝瑞与泥瓦匠的女儿赵月华结婚。40年代末,他又只身前往香港,成为第一个在香港说相声的艺人。他在香港颇有人缘,香港本地人听不懂相声,但从北方去的人在香港又听到相声,都快掉眼泪了。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直到50年代,刘宝瑞重返北京,才算安定下来。中央广播说唱团成立,刘宝瑞与侯宝林、西河大鼓名家马增芬、京韵大鼓名家孙书筠并称“中广四大金刚”。
从艺术上来讲,刘宝瑞号称“单口相声大王”。连阔如在《江湖丛谈》中曾写道:“单春(单口相声)难说,一个人的相声要把人逗乐了,实在是不容易了。说单春成名的有已故的万人迷,现在的是张寿臣。”
论单口相声,刘宝瑞可以说是张寿臣之后的第二人。但论作品的普及性,他甚至超越了两位前辈。广播说唱团挖掘整理传统相声,他记录下来的单口相声文字稿及录音数量排全团第一。他口述的80段单口相声,后经徒弟殷文硕回忆记录,整理成文,辑为《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选》,1983年出版。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提起相声前辈张寿臣,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折服,他的相声儒雅中带着幽默,睿智中透着机敏,无论是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以及太平歌词等等,都非常擅长,而且是个非常有气节的艺人。且不说张寿臣的艺术多么的精湛,他的弟子也都非常出名。刘宝瑞和常宝堃都是他的得意弟子。
既然谈到了这位相声大师,那就顺便说一个有关他的小故事,来看看他当时在相声界的地位。张寿臣在相声界威望之高,难以想象,而且和同行的关系也很好。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在天津,他常去各区的相声场子串门,到北京了,当然也要去相声场子指点一下。北京市曲艺团相声演员中,青年演员赵振铎、赵世忠,还有他的盟侄陈涌泉、义子高凤山都是他提拔起来的。
建国后的一天下午,虽然天气很热,他执意要去北京曲艺团看看后辈学生们。
北京曲艺团的团址坐落在前门外大栅栏里面的迎秋剧场。剧场的后台没有门,演员及其他人员出入都经前台。张寿臣到剧场时,演员都在后台开会。前台门前有一负责保安和传达工作的看门老大爷,坐在门前的椅子上冲盹。张寿臣径直往后台走时,看门大爷被惊醒,拦住张寿臣说:“想听相声,晚上来。”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张寿臣心中暗想:“我想听相声什么相声我没听过啊。”口中却说:“我不听相声,我找人。”看门大爷问:“您找谁呀?”张寿臣随口搭音,说:“我找说相声的。”这句话是句实话,他到曲艺团不是找某个人,确实是要找说相声的。
没想到,看门大爷误会了,以为来人和他开玩笑,脸一沉,反唇相讥,说:“您说的对,我们这儿没外卖,后台全是说相声的。对不起您哪,后台正开会哪,开会时间一律不会客。”
张寿臣只好请求说:“我从天津来,您受点累,给通报一下。”看门大爷的口气也缓和了,说:“您说您大老远的从天津来,240里地,天又这么热,我不给您找吧,显得我这么大的岁数不懂嘛。您别和我开玩笑啊,您找谁?”张寿臣见看门大爷答应给找人,忙说:“谢谢您了,给您添麻烦,找谁都成。”这句话本是善意,“找谁都成”,说相声的哪有不认识张寿臣的呢。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看门大爷又误会了,动了真气,说:“您越说越不像话,找谁都成,嘿嘿,没法儿给您找去!”张寿臣无奈,只好说:“那就找高凤山吧。”看门大爷点点头说:“哎,这还像话。”随后站起身来向后台走去,走到剧场门口,又转身追问了一句:“高凤山是您什么人?”张寿臣有些不耐烦了:“是我儿子!”
看门大爷听了此话,又走了回来,重新坐到椅子上:“高凤山又是您的儿子?那是我们的团长,他家里的事情我能不清楚?他怎么成了您的儿子了!您赶快走,别在我这开搅。”
高凤山那可是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和相声表演艺术家,了不起的人物,著名相声演员石富宽就是他的徒弟,他是快板史上第一个站起来唱快板的(以前都坐着),当时已经是北京曲艺三团团长了。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后台开会的人听见前面有人争吵,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纷纷走出来看个究竟,走在前面的高凤山见是张寿臣来到剧场,又惊又喜,忙趋步上前,请安问好,“哎哟,我的亲爹,大热的天,您怎么上这儿来了,我们正准备抽空儿瞧您去哪,快,快快,您快后台歇会儿吧。”
张寿臣没有回答高凤山及几位相声演员的问候,而是反问高凤山说:“你是我儿子不是?”高凤山被问愣了,忙答道:“是啊,是啊,这还有错嘛!”张寿臣听后微微一笑,随后又用眼斜瞟了看门大爷一眼,得意的神情似乎在说:“怎么样我说的话没错吧,我找我儿子,这回你信了吧。”
看门大爷站在一旁,吓傻了……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从这件小事可知张寿臣在相声界的地位了吧,可以说是祖师爷级别的人物。而刘宝瑞恰恰是张寿臣的得意高徒,深得其师真传,甚至很多地方已经超过了他的师傅,尤其在单口相声方面,更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说前无古人没问题,说后无来者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提出反对意见吧。
刘宝瑞的单口相声汲取了独脚戏、评话、山东快书、话剧、电影的艺术手法,表演时强调语言、眼神、面部表情三结合,每段台词的抑扬顿挫都经过精心设计,循序渐进,不急不躁,神情并茂,冷面滑稽。
晚年的张寿臣曾经感慨的说过:“宝瑞啊,在我所有弟子当中是最强的,而且比我还强,恐怕用不了三十年,观众们只知道有刘宝瑞而不知道我张寿臣了。”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经刘宝瑞加工整理的《连升三级》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被翻译成英、法、日等多国文字。他还表演了《珍珠翡翠白玉汤》《斗法》《贾行家》《君臣斗》《知县见巡抚》《风雨归舟》《打油诗》《日遭三险》等大量精品,塑造了《日遭三险》中的急脾气、慢性子、爱小便宜的;《连升三级》中的狗少张好古;《贾行家》中的贾行家、满不懂、窝囊废等等生动形象的人物。感兴趣的朋友可在网上找找听一下,绝对非同凡响。
当时他的相声被称为“中国短篇小说的劲敌”,这个比喻之高,相当于把刘宝瑞与老舍、赵树理等人相提并论。从文学角度来讲,刘宝瑞的作品具有黑色幽默的元素。在当时黑色幽默文学流派尚未诞生,这只能说是一种艺术的自觉。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天津是刘宝瑞的相声艺术起步、走向成熟的地方。13岁时,他在北京跟着崇寿峰学得差不多了,跑到天津来撂地,主要也是想向自己的偶像张寿臣学艺。当时张寿臣在天津如日中天,被誉为“相声大王”“幽默大师”“笑话大王”“京津第一名角”。
没多久,刘宝瑞在天津崭露头角,天津一家电台直播了马三立、赵佩茹、刘宝瑞的群口相声《扒马褂》,这一年马三立和赵佩茹都是15岁,刘宝瑞刚刚14岁。三人也常结伴儿撂地,也在谦德庄元合茶社、南市连兴茶社演出。刘宝瑞掌握了马三立的表演风格和一些家传段子。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通过别人介绍,刘宝瑞终于认识了张寿臣。刚开始张寿臣并不看好刘宝瑞,他的先天条件不太好,有点公鸭嗓,还有点小结巴,五音不全,唱什么都跑调,所以他从来不唱,该唱的段子也用说替代。
但恰恰是这些缺点,却被他通过后天努力,转化为鲜明的个人特色,促成了他顿挫蕴藉的风格,一句话他总是掰开揉碎了说,慢慢悠悠,别有味道。嗓音、语感、语速,成了他的代表符号。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宝瑞终于拜入张寿臣门下,成了比自己小七岁的常宝堃的师弟。张寿臣为其起名刘立棠。40年代,刘宝瑞约请张寿臣去济南演出,师徒同台三四个月,刘宝瑞跟着张寿臣学了很多东西,张寿臣也越来越欣赏刘宝瑞。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到了50年代中央广播说唱团成立,本来是邀请张寿臣,但张寿臣说自己没有新作品,不想去,推荐了刘宝瑞。那时候刘宝瑞经常来天津看望师父,晚上就住在师父家里,张寿臣家住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平房,刘宝瑞和张寿臣先生的儿子张立林睡一张床上。
刘宝瑞在天津还有个说相声的好朋友——李洁尘。刘宝瑞收了李洁尘的儿子李伯祥当干儿子,教他《开粥厂》。后来李伯祥回忆,李洁尘和刘宝瑞两人坐在椅子上,喝着茶,抽着烟,李伯祥站在旁边,刘宝瑞一句一句教。李伯祥背,背得不熟,刘宝瑞一脚就踢过来。李洁尘在一边看得高兴,因为觉得只有这样刘宝瑞才算把真能耐传给了儿子。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刘宝瑞的经典作品很多,其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堪称《珍珠翡翠白玉汤》。这段相声诠释了一个关于美食的真谛:没有饥饿就没有美食。有意思的是,刘宝瑞本人也是美食家。
年轻时,刘宝瑞和《珍珠翡翠白玉汤》里的朱元璋一样,也有过一次差点饿死的经历。30年代初,他与马三立搭档去营口、烟台等地跑码头,初出茅庐的小哥俩根本挣不着钱。就在从营口开往烟台的轮船上,两天没吃东西刘宝瑞饿昏了,马三立情急之下偷了同船人的一个锅饼,救了刘宝瑞一命。这就是后来常被人提起的刘马两人“过命的交情”。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挨过饿的刘宝瑞,后来爱上了吃。五六十年代在“中广,他住在虎坊桥一幢文艺界专家楼里,一个月工资170块钱,那个年代50块钱就能养活六七口人,刘宝瑞一家三口,生活十分富裕。刘宝瑞性情豪爽,爱交朋友,常请团里的同事侯宝林、郭启儒、马季、于世猷等人吃饭,不是丰泽园,就是全聚德。
刘宝瑞第一个徒弟,是王长友老先生的儿子王文林(现在也是老先生了)。王文林常去师父家吃饭,他记得身为南京人的师娘,端出来的都是那时北京见不着的鸡火干丝、烧墨鱼、盐水鸭,刘宝瑞爱喝金奖白兰地。刘宝瑞也常去王长友家做客,最爱吃王长友做的米粉肉。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刘宝瑞在天津的徒弟寇庚儒回忆,他去北京找师父,爷儿俩聊了一宿。到凌晨3点多,俩人都饿了,刘宝瑞支个锅,弄点儿饭菜,加点水,煮开了,给徒弟做了一锅“珍珠翡翠白玉汤”。
刘宝瑞在南京、上海生活过,尤爱品茶。当时北方相声演员都爱喝茉莉花茶,刘宝瑞却喝碧螺春、龙井。别人喝的茶两毛钱一两,他喝两块钱一两的顶级茶叶。他还有一个发明,用碧螺春茶水做调料,加进饺子馅,清香四溢。这种吃法非常讲究,一般人想不到。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五六十年代,刘宝瑞总来天津,一是看望师父张寿臣,二是来找马三立。有时候他住在马三立家,第二天一早,他请马三立和马志明一起去“满天红”吃早点,锅巴菜、豆腐脑、炸糕、卷圈、面茶、羊汤摆满一大桌子,品种之丰富够马家平时吃一礼拜的。
60年代初北京电视台举办“笑的晚会“,大轴儿是刘宝瑞、常宝霆等人表演的群口相声《诸葛亮升帐》。这段相声的底,是诸葛亮的一盘点心被帐下四员大将偷吃了。当时物质匮乏,也算是给大家带来了一种精神上分享美食的快乐。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前段时间,王玥波在做节目时,提到一个事蛮有趣,说刘宝瑞跟另一位名家郭全宝一起到外地演出,郭全宝也是大名鼎鼎,和侯宝林合作了很多相声作品,都堪称经典,单口相声也非常有名。
到晚上时郭全宝累了,就直挺挺躺在椅子上睡觉。刘宝瑞玩心上来了,就拿茶水往脸上抹了两行眼泪,装出一付哭相,在一旁扶尸而泣。众人回来后看到这种情景还都以为郭全宝死了,侯宝林知道这件事后,还曾打趣郭全宝:“宝瑞给你哭丧,那他不是你儿子了吗?你应该高兴啊。”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老一辈相声艺人不仅仅在舞台上能逗人乐,在生活中还能找乐,甚至于自娱自乐,在那个年代来说真是难能可贵。
当然,刘宝瑞与侯宝林齐名,都是相声界的大师,也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毕竟大师也是人。他们二人不仅属于师兄弟,而且二人之间也有着矛盾。矛盾起始主要得从候宝林的弟子马季先生上面说起。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候宝林刘宝瑞都非常喜欢马季,都想收马季为徒,后来马季选了候宝林,但他也跟刘宝瑞学艺,这让具有封建传统意识的候宝林非常不快。有一次,马季来向候宝林请教问题,候宝林不快的说:“跟我学什么学,找你师父刘宝瑞去吧。”让马季莫名其妙,不知所措。
后来文革,红小兵揪斗候宝林,候宝林不知因为一件什么事儿,就说是马季干的。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马季听后,非常生气,就在红卫兵批斗候宝林的时候,上来也批判候宝林的老封建,压迫自己不让跟别人学艺。越说越气,马季就用手推了候宝林的肩头一下。这下坏了,这就有了改革开放后的传言,说徒弟马季打了候宝林一巴掌。
有人向候宝林求证这一事,候宝林哈哈一笑,说没有这事儿,马季是我的徒弟。后来《鲁豫有约》中采访马季,问他有无这事儿。马季不置可否,没有明确说没有也没说有。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事情过去了好久,而且还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我相信马季肯定不会打老师,推一把也许是可能的。
“文革”开始时,马三立之子马志明,因其父的原因,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关进了“牛棚”。马志明不甘受辱,乘人不备从“牛棚”逃出,步行到塘沽后,又去北京投奔刘宝瑞。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当时刘宝瑞也自身难保(没过几天,他也被“揪”出),但他热情接待了马志明,并规劝说:“你绝不可轻生,一切都会过去。”听了他的话,马志明决定返津,勇敢面对现实。刘宝瑞又从身上掏出仅有的八元钱,让马志明购买火车票和零用。
从这件事可以说是刘宝瑞救了马志明一命。
很久以后,马三立的好朋友同为相声大师的金文声(郭德纲的师傅)问马三立:“为什么志明在困境中要投奔刘宝瑞?他怎么就准能知道刘宝瑞不会出卖他呢?”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马三立回答说:“我比宝瑞高一个辈分,但我们爷儿俩是生死之交。他跟张寿臣学了几年,已经出师了,可他还求艺心切,考虑我是出身相声世家,‘活’路比较宽,便提出给我‘捧哏’。我18岁第一次跑码头,就是徒侄儿宝瑞给我‘捧哏’。他当时17岁,比我小1岁。我们都很穷,但宝瑞跟我闯江湖,就是挣不下钱来,也心甘情愿,毫无二话。他是真好学,除了跟张寿臣学习外,也掌握了我的表演风格和一些家传的段子。一次,我们在营口奔烟台的船上,都两天没吃东西了,他的身体当初还不如我,突然就饿昏了。我当时吓得无计可施,情急之下就偷了同船人的一个锅饼,给他吃了,才把他救活。17岁,还是孩子呀,这么苦,这么难,他也从不提要回家,仍然拼命地卖艺、求艺、问艺,跟我切磋技艺。”
说到这里,很少动情的马三立,眼圈变红了,声音也哽咽了。过了一会儿,他接着说:“宝瑞向许多老先生都求教过,在艺术上,他总是认为自己还未出师。有个词儿就是‘天道酬勤’,一点儿不假,所以很早,他就‘单口’、‘对口’、‘逗哏’、‘捧哏’,样样都行,而且会的‘活’,也比一般人多。”
确实,因为好学,刘宝瑞熟悉历史掌故、社会杂学,搜集民间传闻、俚俗逸事。比如打油诗、三句半、字戏、趣诗、谐对儿、姓名嘲、酒令、灯谜……他是样样都懂。因此,他在表演中,擅长描绘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此来烘托人物、故事及事件。在相声行内,他被称为“艺人中的才子”、“善使杂学第一人”。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有一次,是在他有了徒弟后,一个徒弟问:“师父,慈禧的厕所叫什么?”他无言应答。当时正值寒冬,他竟然顶风冒雪,连续四进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最后查到了写“宫女生活”的一册旧书,其中提及慈禧的便厕在宫中叫“官房”。他不仅查到了名称,连同使用中的规矩、附属用品都一 一记下。然后,再告知徒弟“官房”的来龙去脉。这就是刘宝瑞,对相声艺术的追求到了这种程度。
刘宝瑞虽然救了马志明,但自己也遭受严重冲击和迫害,1968年10月8日(农历八月十五)下午,他在北京房山农场劳动时受到现场批斗,当晚逝世,年仅53岁 。当时,刘宝瑞正在录制单口《官场斗》,因故未完成,遂成绝响,成为相声艺术的一大不可弥补的遗憾……
他是郭德纲的师爷,门人弟子无数,成就了相声界一个时代的传奇,作品全是无法超越的永恒经典……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笔名禾子尼,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原宗教学院)特聘教授。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姓氏填谱手册》一百二十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十二年辛勤耕耘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各类书籍共计编著五百余册,并全部出版发行。更多详细资料请看冯志亮的百度百科,感谢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