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能力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超过同一时期的陈友谅、张士诚等众多枭雄,显然是他的战略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所谓战略能力,就是在思考问题的时间长度上超出同事超过对手,是诸多时下人物中看得最高远的一个。苦难面前,能够目光远大,已非常人。两难之间,特别能够服从长远利益的要求,放弃眼前欲望的贪婪。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清晰区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更加能够做到为了长远利益而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受诱惑果断舍去眼前的短时利益,是因为他能够看见长远的大利益。
具有战略能力的人,因为时间长度足够远大,所以他的思考宽度和深度具有足够的纵深空间,事物与事件的发展能够在他的思维中呈现完整的生命周期。与此同时,他还能够区分价值与非价值、重要与非重要、核心与非核心。所以他的策略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战略家具有清晰的方向感和政治立场,选择优先于其他工作。
朱元璋的策略正确,首先是收服人心笼络人才,其次是发展实力不务虚名、第三是洞悉人性顺势而为。
朱元璋能够严肃军纪,彰显其军队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不管是下野还是隐居,甚至不管是真才实学还是徒有虚名,太祖都是礼贤下士笼络读书人,加以礼遇听其谏言。朱升、刘伯温等成为朱元璋的得力智囊,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因此能够源源不断的注入太祖团队。收服人心笼络读书人才,体现了太祖战略家风度。
发展实力不务虚名是战略家朱元璋的核心策略,安徽老儒生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深得明太祖心契,就是实力第一,再及其余。没有实力,一切都是虚妄。建立稳固后方,保障后勤供给。树大招风,避免做出头椽子。枪打出头鸟,蛰伏最安全。义父郭子兴器小易盈,打下巴掌大的地方就想关门称王。而太祖却能够屯田以解决军需,发展经济以鼓舞人心。不务虚名,是战略家们的内功。表面文章,是所有人都能够看到,发展实力只有明白人才明白。
洞悉人性顺势而为,体现了太祖朱元璋的雄才伟略。在对待元朝与地方割据关系、在解决张士诚与陈友谅的先后选择上,在进攻元都北京用迂回还是直取的决策上,都可以看到朱元璋独到的战略思维能力。当时的元朝大军实力雄厚,却在中原被红巾军拖入泥沼被北方反元势力所纠缠,元军无暇顾及自己所在的江淮地区。所以对于元朝,采用虚与委蛇的对策,而对于自己东西两侧的劲敌张士诚和陈友谅,却是你死我活的生态。那么是先解决张还是陈呢?这个取决于太祖对于这两个人的分析:“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先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对于人性的洞察,是太祖采取对策作出决策的基础。牵牛要牵鼻子,透过现象看本质。消灭了江淮劲敌之后,在如何北伐进攻元都北京的策略上,也存在很多意见。常遇春主张挟连胜之威挥师直捣北京。朱元璋却认为战线太长孤军深入,不能速决则必然生乱,制定先取山东、河南、陕西,逐步撤除元都之屏障,兵临北京顺势而成。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太祖目光远大,谋定而后动,他的战略能力是其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