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回龙寺
初冬的时期,淮北平原下起雨来,让人感觉到冬日的寒冷。雨来的匆匆去的也匆匆,在好友玉林的带领下,他开车接我去淮北的名胜古迹去看看,也是对淮北的一个了解和认知。
我坐在车上,窗外的雨也停了,我虽然是淮北人,但是对淮北并不熟悉,很多地方都没有去过,过去因为交通不方便,再说我少小离家,对故乡的风物很陌生。我在海南生活了多年,几乎走遍了海南的山山水水,村村镇镇。故乡对于我来说,正因为走的远了,离的久了,才会感到十分的亲切,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周游列国,最终情牵我的是家土故园,我离开时乃纯真少年,回归时却历尽沧桑。望着窗外的风景,更是令我思绪万千,想着一段童年的往事,思着一段难舍的情缘。彷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我的孩提时代,而今山变了,地变了,变得好陌生,再也找不到我曾经梦中的家园。
望郊外倏然之间,雨水霏霏,天地朦胧,如梦似幻。氤氲着薄凉的诗意。人世沧桑,也薄如雪花,化作性灵唯美的诗句,斑驳岁月的厚重悠长,从安静的内心自在咏出。故乡的土地和房舍在我的记忆中凝固,彷佛又回到了从前。
我们经过马桥街,所谓的街其实很短,只是一条街道一些商铺而已,我的朋友马勇就是马桥乡人,他在北京,是研究清史的专家。车顺着路标便到了回龙禅寺。
在马桥乡东五里有山,山势由西北向南,成"弓"形,折西高峰而北,形成如龙回首,故名回龙山,系龙脊山之余脉,山上有九峰,状如莲花,因此又名九顶莲花山,回龙寺就坐落在山坳南端的半山之中。马勇兄告诉我,他家的林地离回龙寺下面的不远处。
据历史记载,相传该寺建于唐氏,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骑毛驴路过新蔡塔山参井,无处栖身,寻觅至此修练。又说建于明穆宗隆庆元年,因寺中有回龙古洞(俗称"老毛洞")而得名,清康熙十八年改名为回龙寺。
我们把车停在入口处走近寺门,门口有一个小的白塔,上了99个石阶,便见"回龙禅寺"金字匾额悬于殿门,台阶陡峭,刚被雨水冲刷过,有点湿滑,要格外小心翼翼。禅院内新修建的地藏殿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堪于九华山地藏殿媲美,为千里淮北佛寺建筑所罕见。地藏殿东南10余米,石壁上有一古洞,门口朝向西北,洞体凹凸不平,回环曲折,由宽逐步变窄,向东南方向的山顶延伸数百米,有九曲十八弯之说,洞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传说战国时期的毛遂自荐成功之后,隐居此处炼丹。古洞洞门高可进入,入洞几米、路右侧有一滴泉,名曰回龙泉,上有石缝渗水,常年不断的滴入池中,可供几十人餐饮之用。再向里行,可见岩壁凸起一石,状若木鱼,击之声响如磬,再前行数米后,亦有石床、石枕、石鼓等奇观。
进入二进山门,有观音阁,阁内塑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宝像,常有信佛之人到此顶礼膜拜,祈求观音送子。回龙寺内外八景精巧奇妙,引人入胜。康熙元年,该寺住持高僧彻明大和尚曾在洞内清修,为回龙寺八景作诗,脍炙人口,分别为:山阁凌霄、老槐结翠,古洞流云、甘泉滴露、悬鱼震响、仙床高枕、石鼓传声和溪河穿山。发展中的九顶莲花山,回龙寺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着八方游客,给观光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龙寺历史悠久,环境清幽,有人间仙境,佛国圣地之美誉。历代高僧衣钵相传,千百年来香火繁盛,回龙 寺以古洞甘泉闻名遐尔,以栓子灵验赢得众多善男信女的亲睐。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该寺传统的香火庙会,每逢庙会期间商贾云集,摊档林立,好戏连台,鞭炮连珠,赴会者多达数万人,十里乡村都来此赶会。回龙寺不幸在文革期间遭到了破坏,寺院被扒。为使这千年古寺重放光彩,当地政府决定重修寺庙,地方居士、社会贤达纷纷响应并捐钱,对回龙寺进行全面的改造和修建,新建了观音殿、地藏殿和寺山路,现有释慧法师发心常住,还有几位居士忙于寺庙的管理工作。
置身于寺庙中,显得异常的安静,这安静不仅是环境赋予的,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寺庙里清香袅绕,清雅无尘,任凭花开花落,斗转星移,悄无声息。相信世间的贞静与温暖,唯有寺庙里的花花草草是似心以待的,冬的意蕴便是走向永恒的大气与沉静。过简单而精致的日子,方是最好的幸福和圆满。
在这里没有禅寺的钟声,没有飞鸟的喧闹,一切都在静然中安打,过去的繁华与荣光在这里便索然无味,而是成为了一生的修行。人很多时候都处在欲望之中,不知道什么是修行,若是懂得,处处皆慈悲。万物以绚烂的色彩最后的留白,以孤独的舞者灵魂的谦卑,与秋惜别,与冬相拥。进入冬天,草木在霜花下开始积蓄轮回的光阴,无声地演绎蛰伏与萌芽的春秋。一半静柔,一半冷凝,是红尘纷扰中身心得以安放的一处宁静,是等在岁月深处的心灵的净土。
初冬的冷是清寂的,也是心有挂碍和托寄的。我告别回龙禅寺,没有告别的钟声,没有喧闹的香客,匆匆而来,悄然离去,期待下一个日子,再作重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