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十章 明白四达

《道德经》第十章 明白四达

作者: 轩窗翰墨 | 来源:发表于2022-09-01 19:51 被阅读0次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精神形体配合,持守住道,能够不离开吗?随顺气息以追求柔和,能够像婴儿一样吗?涤除杂念而深入观照,能够没有瑕疵吗?爱护人民与治理国家,能够无所作为吗?天赋的感官在接触外物时,能够安静保守吗?明白各种状况后,能够不用智巧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引导万物而不加以控制,这就是神奇的德。

    网图  侵删

    解读

    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不被琐事所困扰呢?说白了,能不被平凡琐事所困扰者,世上只有两种人,一是圣人,一是婴孩。

    婴孩不谙世事,万事皆清,头脑混沌,不知何物为何物,也不知何事为何事,只知饿了吃,困就睡,不去思考,一切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当然不会有烦恼和痛苦,因为他的灵魂和肉体是合二为一的。

    而圣人也不是天生的,他也必然经过了庸人的阶段,也感受过痛苦和烦恼的滋味,但他不想让自己再受煎熬,就明智地选择了和“大道”同步:做到了灵魂和肉体的高度和谐统一,做到了“专气致柔”如婴孩,做到了心境明净无瑕疵,做到了不受知识的局限而通透真理的品性。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身体和灵魂应该合二为一,不相分离。灵魂是精神上的,是无形的;而肉体是现实的,是真实存在的。精神与身体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相得益彰,无可分割。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虽然后世有性善、性恶之争,但在老子看来,显然婴儿的心灵是最无暇、最宁静的。修道者正应如此,保持心灵的洁净,从喧器烦杂之中重归朴质自然。所以,要顺应百姓自身的自然规律,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只有除却心头偏见,才能洞悉事物的本源。我们必须经过心灵的活动才能达到精神和元气相合。心灵就像一面镜子,宇宙万象通过镜面尽览无余,镜面必须经常擦洗,去其污垢才能明察世间百态。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只有采取无为之治,不胡乱妄为干扰百姓,才能称得上是爱国治民。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即使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保持和谐,这样就必须做到心境淡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提高自身修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爱民治国”。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即人在感官行动之时,能否保持柔和低调?谦虚不争一直是老子主张的处世之道。“天门”就是与天地沟通的门户。意思是说在天门开阖间,能保持内心的虚静吗?换句话说,天门开了也不要激动,关了也不要着急,要顺其自然就好。

    网图  侵删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聪明通达而没有特别的心机,所谓大智若愚者是也。能够做到了以上四种境界,就必须放弃投机取巧之心。要每个境界依次进行,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才能获得高深的德行。

    “生之畜之”意指精神内守,身心相合,融为一体,最后达到生气、蓄气的效果。“生而不有”就是不无不有,也就是若有若无,似有似无。意思是介于有和无之间的非有非无的状态。

    “为而不恃”就是做了一件事,却不把它当依仗,去换取利益。就是做这件事本身的目的很纯粹,没有自身以外的目的和需求,这就是“无为”需要的境界。

    “长而不宰”就是长久保持而不干预。其原意是,想要与天长地久地沟通共鸣,前提是要保持内心的虚静。

    当一个人心性豁达、彻底觉悟的时候,一切顺应自然、顺应规律,这就是“玄德”。就像宇宙一样有深邃的内涵,包容一切,而且自己不去主宰别人,这才是老子专气致柔的精髓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章 明白四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hf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