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吐槽与愤懑,其批判的,固然有理,我心中也为这样的自以为是所难平。
然而再仔细看那些评论下面的评论,确更有另外一番感觉。
抛开这件具体事件不谈,观看那些吐槽式的评论,与微博的其他评论相比,也不过就是轻松调调的吐槽罢了。第一部分的吐槽令人生厌,而在第二部分放出的截图中,虽然评论者毫无悲悯同情之心,但乍一看其评论,倒也无甚恶意。
但是再看小窗下其它的评论,其实素质也没有太高。
“哪天你死了也可以这么说吧?”
“还你的房贷,读你的职专去。”
诚然,正常人看到这样充满攻击性的语言,第一反应必然是恶狠狠地还击回去。
但是发起评论的人,看到这样的回复,会有什么心情呢?
素质是低啊,骂人骂到这边来了,然后火更大,抨击得越积极。
这样的恶性循环已经都快被说烂了,当争吵发生到后期时,它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真相本身,而仅仅是强硬性维护自己的“正确”,对方说的什么,正不正确,已经不重要,无论如何,反正老子一定要“压过”你。
他们的言语是不对,是有毛病,可是作为我们自身,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
又要回到一个经典理论,每当我们看到一种不良的现象时,愤怒的心情固然有之,但不如去想想这是为什么,怎样解决它,这才是更有意义的做法。
其实看一下最气人的第一条评论,也可以看出一些腔调。评论者的语气,用词,额外地一本正经,颇有在人群中一鸣惊人,点醒众人的趋势,“亦不足惜”,“酒囊饭袋”,“于家于国”,“此时并未”,写法文白相间,显露出高端的知识修养与内涵。评论前半段专注于抒情与渲染,只在最后的括号里谦虚地表达了自己的依据——“此时并未放寒假”。wow!原来你还是有推理的啊,根据新闻发生时间点,对应学校放假时间,敏锐观察,细致入微,察觉到了这其中微妙的不对劲,从而支撑起前面有条有理的论点。看!这就是人群中智慧发声者的模样!
可惜是错的。
装逼装到狗屎堆里去了。
我想,这位同仁对高校学生的偏见不可否认,然而导致其发表这样言论更有另一重大原因,也是目前网络上泛滥的一种现象,就是过度装逼。
为了装而装。
网上这么多愚蠢的人,都是傻逼,我绝对不和他们站一块,我的观点都是正确而鲜明的。我是智慧的反击者。
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自己错,就算承认了,作为自己也很容易原谅自己。
哪个火,就去批判谁,咪蒙软文火,很多人支持,在我看来还是鸡汤,够不到我的高度,
我就是少数人,我有独特的品味。
通过把别人踩在脚底下所得来的快感,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其实还是大多数。
那么是不是有人要问了,我的批判不也陷入了我自己批判的范围吗?那我要说了,我还是倡导一种新观点的。
我虽然批判这样的现象,但我也能理解它为什么发生,人本身是需要发声的,证明自己,通过这种渠道分享观点,被他人所了解,这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现象。因此,在看到网络中纷纷扰扰的争吵与互踩时,我不会去干预。但是现在的人们,仿佛过于信仰这样的自己。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从天涯、微博骂战,到知乎兴起、被批判又流行,这样的网络心态已经流传了很久,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时代的面貌,所以是不是该关于它说些什么呢?
向前仰望人类进一步的发展,我期待这样的理性:抱着追逐真理的态度,审视事件背后的原因与可理解性,从而从一个更深入的层面来统览表面上的纷争。然而情绪还是要有,理性不可能覆盖一切。名为愤怒的情感不可能凭空消失,世界也不可能永久和平,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似乎又陷入了一种绝对的自然主义。然而我的论点是:世界的自然发展不是永远正确的,历史有波动转折,时代有发展,我们所做的,只是基于此之上的一点小小工作罢了。
在此,要向第一位评论者致歉了,被我拿来开涮。不过,也诚希望你能试着看看我的观点,如能相互理解体谅,便是最好了。
这样的话,让我们来试图换位思考理解一下:
不过想象一下,一般新闻报道中有人出现意外死亡,更多的人第一反应还是会哀悼吧。
拿死亡开玩笑,似乎是太过了些。
也许内心必然无法和相关利益群体感同身受,但肆意发表这样的言论,确实是体现了对生命的极度不尊敬。
在说这样的话前,你就不会犹豫一下,觉得这样对死者不好吗?
他们也是个人啊,跟你有什么不一样?
哦,也许你从来没接触过这样的人,也从没了解过,就是觉得他们和你不一样。
大概离平民百姓的生活太远了,不在你们认为的人的范畴内,“反正已经比我们好这么多了,其余方面就可以随意批判,随意踩踏,不然不平衡”的群体是吧?
诚然,要考虑为何社会对高阶层有如此的态度,也是有许多分析可以做的。
不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