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来要求自己以自由自在的方式成长,不求快不着急,生命给了我什么我便痛快去体味。生长到现在这个尴尬年纪,时常也有“乱于心,困于情”的时候。虽然说不清楚自己的“三观”到底是什么,依然活得好好的,但从某一刻起我知道该梳理自己了。
微信是我平日里花了不少时间和注意力的地方,我想能诚实的梳理我的微信使用情况,也算是诚实的面对自己,梳理自己吧。
1.好友:大概有350位,其中家人亲戚约30位,朋友同事大概五十多个吧,今年加的辉友约一百人,剩下大部分是同学和少数与工作有关的短暂联系人。
我通常不喜欢主动加人好友,如果是网友那一定要有吸引我的点,我才会主动加人。现实中可能由于职业和性格原因,我极少有机会结交新朋友,我的职业要求我大部分时间是要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钻研进去,而不是更多与人社交。我的性格在生活中属于内向且挑剔,不是跟任何人都谈得来,而且在交友这方面也不理性中立,我时常会偏向于跟自己喜欢的人多交流,而懒于去向自己无感的人解释。这就是我微信好友少的原因吧。
2.朋友圈分组可见:虽然辉哥鼓励我们多发朋友圈,尽量不屏蔽任何人,我深知这样做的好处,但我依然不能完全做到。出于现实中的顾虑,我分组为同事、家人、辉友。
发表个人状态时,我通常会屏蔽同事,主要原因是我怕他们看到生活中矫情的我,不知道你是否能理解本行业的传统、守旧、刻板,记得有一次我发了一个下午茶的朋友圈,我们老板评论:上班时间?(黑脸)当时吓得我赶紧删了,后来想谁规定上班时间不能休息和发朋友圈了?我就是想记住当时的美好感受,但在他们看来可能就是矫情事儿多了,于是为了生存只好尽量屏蔽同事了。偶尔会屏蔽家人是因为无法改变他们的一些观念,为避免对我干涉太深入,引起冲突,还有就是作为年轻人有时候会莽撞冒险,会引起他们的担心,比如我有次发了自己从小偷手里抢回手机的经历,结果把爸妈吓得不轻。对辉友分组是因为怕散落在通信录里到最后我会分不清,发圈会完全给辉友开放,因为他们发圈频率和质量都对我有极大的鼓舞,所以礼尚往来吧,虽然通常我的内容质量不佳。
3.朋友圈的内容:我自己发的内容多为原创,但质量不佳,多数对他人无益,设置半年可见。近一年来发圈频率大增,无聊的统计了一下2017年的9月发了5条,2018年9月发了27条。内容多为出游照,和朋友聚会,生活中的小确幸,偶尔发一下恼骚。
一开始我给自己朋友圈起的名字是“时光记录手册”,就是希望自己能及时记录下当前的时光,不管是美好还是丧,我都希望有一个可追溯的自己。然而由此看来还远远达不到目的,由于自己的封闭和懒惰,我总是发些表述不完全的含糊内容,这大概就是自己不够强大,害怕别人完全看清自己。
本次的微信梳理算是对自己的深入剖析和无情揭发,开诚布公的坦然梳理自己竟觉得挺爽。期望自己能够遵从内心更好的记录朋友圈,更加开放自己的内心但又能恰当把握“有所保留”这个度。“人生的意义”这样的问题我回答不了,但希望快走到终点时回过头来看我的“时光记录手册”,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哦!这就是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