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先梳理下“章莹颖绑架案”的始末。
2017年6月9日,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伊利诺伊大学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失踪,6月30日28岁的嫌犯克里斯滕森被捕。
被捕那天正是嫌犯克里斯滕森28岁生日前夜。2013年,克里斯滕森从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同年开始在伊大香槟分校物理系就读。他所读的凝聚态物理专业是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最好的项目,全美排名数一数二。
克里斯滕森在学校持续担任了3年零7个月的助教,并且连续3年得到优秀助教的称号。很多学生表示对他的印象是“很正常,而且非常聪明”。他的辩护律师称,他身上所有的不良记录只有一张罚单。
7月3日,第一次开庭审理,全程9分钟,克里斯滕森神情淡漠、一言不发。
7月5日,再次开庭,全程32分钟,克里斯滕森依然平静不发一言。他拒不交待章莹颖的下落,也不看章莹颖章莹颖的家人一眼。当犯罪嫌疑人的信息透露的越多,随之而来的愕然也会越多。
(一)家庭信息缺失所折射的“童年阴影”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在对于嫌犯的报道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克里斯滕森的Facebook账号中,只有父亲的简单信息(所毕业的中学),并未主动提及过母亲。
我们可能无法更确切的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以及他儿时的成长经历,但是通过他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以及社交网络所展示出来的信息,我们不难推测他是一个有着“童年阴影”的孩子。
弗洛伊德的“童年阴影”理论认为,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这种创伤可能来自父母关系不合、父母对自己的忽视、家庭变故、父母恶劣的言行影响等等。
我们所回避的往往是带给我们创伤的东西。
除了这个细节,还有就是克里斯滕森的关注点——他最近看过的书,最新的是一本叫做《美国精神病人》的恐怖小说。小说的主人公贝特曼是华尔街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长相英俊、谈吐幽默。但这极致的完美仅仅是恶魔的伪装。每当夜幕降临,贝特曼就会化身狩猎者将一个个猎物绑架到他的公寓,一点一点折磨他们,看着鲜血慢慢涌出,直到他们痛苦地死去。
这让我想到汉尼拔——高智商食人魔变态心理医生。汉尼拔也是有着童年阴影的人,他最喜欢的妹妹在战争中被德军杀死并被吃掉,这成为了汉尼拔转变的开始。
同样的童年阴影、同样的高智商犯罪,让我们无法不感叹,孩子除了身体,更有心灵需要关照。否则,再好的知识教育也无法教育出健全的人格。
(二)只关注成绩不关注感受,知识不等于智慧
“成绩好,有很多荣誉傍身”,这样的形容人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优秀而无害的”。我们自古就有对学识的崇拜,崇拜到忽略他的品格。
其实我读《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纠结之情。不得不说,我很喜欢这本书,但我真的不喜欢思特里克兰德(实则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他为了所谓绘画的理想抛弃妻子、并忘恩负义的引诱了帮助他的施特略夫的妻子,最终使她在痛苦绝望中自杀。作者大大赞扬了特里克兰德的天才般的绘画才能,对他人格上的缺陷轻描淡写的带过,认为他是重于精神舍弃物质的代表。然而,才华不能成为“免死金牌”,他的人格缺陷不能这样轻描淡写的抹去。
而这,就是我们的观念。我们过于推崇才华、推崇他自身获得的成绩,而很少关注人的品格、关注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那些拥有反社会人格的很多人曾经是很多人的“榜样”,当他们摘掉伪善的面具时,他们的人性如此漠然。
由于对知识的崇拜,我们继而对拥有知识的“学霸”崇拜,然而,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可以推动发明创造,可以带来金钱与名声,所以我们对知识的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对物的推崇。学习好的人更有可能获得好的机会,好的机会意味着金钱与名望,这可能是很多人的想法。
然而,学习的目的除了获取知识,更多的应该是获得智慧。文科类的学习教会我们关注内心成长,理科类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万物、从而敬畏万物,在敬畏万物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东西,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这才应该是我们努力学习、崇拜知识的原因。而智慧,就是我们对于为什么学习的认知,以及获得知识后反观自身、重新感受万物后的所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