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摔疼了,活该。”“被老师批评了,活该。”……成了围绕在我们耳边的家长对待孩子的常见话语形态。与此同时家长们还经常会振振有词的为自己寻找合理的理由:就是让他长长记性。可是,这样说真的会让孩子长记性吗?我认为,结果到未必。
昨天晚上陪孩子到公园上轮滑课,一位三岁半左右的小男孩儿就遭遇着这样的经历。一位年轻的妈妈站在练习的队伍前。似乎在拍照,或者是其他的行为,就站在离孩子两米多远的地方。孩子吧唧,摔倒在地,大哭起来。于是,妈妈上前一把拉起孩子,继而就有了类似这样的语言。“谁让你不专心,摔住你活该。站起来,别哭了。”
每一句都似曾相识,每一句都那么扎心。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有机会理智的感知其中的问题所在。
首先,从孩子的角度。三岁半的孩子,正在学习情绪表达,开始认知自己丰富的内心情绪。即便长大到成人也需要在疼痛的时候哭泣,来抚慰自己。疼了就哭,要求没有被得到满足就生气,这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只有看见情绪、拥抱情绪,才能做后期的情感调试。一味的压抑,会限制孩子的情绪管理发展。使其错失进阶下一高级调试阶段的时机,而只有不断练习情绪调试,才能使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在遇到不良情绪时,及时的整理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结构。
其次,是其摔到的原因,家长提到的专注力问题。小孩子的专注力本就有限,且天生自带专注力,只是时常被我们所破坏。在孩子专心做事时候,不打扰,就是一种保护。孩子上课时,家长站在一旁,无形中就是一种打扰。自己打扰了孩子,还嗔怪孩子不专心。换位思考,如若我们是这个面对两米外有家长观摩的孩子,我们会不会眼神游离,想要看一眼妈妈。
再次,在妈妈对待孩子摔跤的问题上。妈妈一把扶起,也许是很多妈妈的下意识动作。也是表达关心最真切的行动,而比这更为重要的是共情的意义。此刻,看见孩子摔疼时的痛苦,询问孩子:摔疼了吧?这是关键。会让孩子瞬间有种被理解、被接纳的感觉。情通则理顺。
否则之后的说教,只会被情绪所屏蔽,两耳不闻训责声,一心只觉人生苦。在美好的人生哲理,在救急的忠言逆耳、苦口良药都是难消化、不吸收。突然感觉,心理上的苦痛更需要被关注。身体上的苦痛似乎就会被驱走几分。
面对这样的遭遇,对于一个刚刚启蒙的年龄最小的队员来说。我预测,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坚持不下来。没有心理上的支持,他如何坚持下去。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苦痛,如何坚强的站起来。
这期间给我的启示是:第一,在孩子认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且没有要求帮助时,不插手、不打扰、不评价;第二,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积极回应,不打压、不指责,尤其是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第三,在孩子有坏情绪时,不因个人原因,以坏情绪还击,以一个成人的姿态,拥抱接纳,给予合理化建议。如果没有合理规划建议,就只是陪着就好,总胜过以暴制暴。
为码字以来自己觉察力的提升点赞,哈哈,给自己一点心理能量。深知行动起来不容易,所以更要逐步锻炼,反复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