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个性化和社会化。
首先,在谈及教育中二者之间的关系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什么是个性?我想个性的本质在于你不是什么,让我打个比方,蓝色不是红色、绿色或其他任何一种颜色,所以被定义为蓝色。在商场,当我们要买一件蓝色的卫衣,店员不会给你把红色的拿过来,正因为它不是其他颜色,所以界定它才有意义。接下来,请大家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当世界上只剩下一种颜色的时候,它还有意义吗?
根据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的个性是在社会中才能得到展现的,好比一个人只有通过与朋友、老师的交流、游戏和作业(也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才能知道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思想上,还体现在肤色、人种和眼眸之中。我们可以说,个性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我们知道,教育本身是一种社会活动,根据上述观点,学生应该会自发地发展出自己的个性,为什么我们还要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呢?请大家随我一起,看看国内外思想家们能否为我们答疑解惑。
让我们从社会化入手。先来看书中对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是一个总括性的纲领,可是接下来书中引出的教育家们的观点却与纲领有一些差别。
儒家从人性论的角度来阐述教育社会化的作用:如儒家的荀况,他认为人生而有欲,所以要“为之制礼以分之”,既建立行为规范,改造人的本能,教育就是为了传递行为规范,使其转化为人本质的一部分。如汉代的董仲舒、南宋时期的朱熹,他们都在强调要“存天理、灭人欲”,既教育要将人性中的欲望化掉,代之以封建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和礼仪道德。限制了人个性的发展。
赫尔巴特重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他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他将培养学生的道德视作最高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还建立了教育管理体系,制定了一些列具体管理方法,可见,赫尔巴特重视人的社会化。
涂尔干从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角度阐述他的社会化观点,他认为儿童生来处于“白板”状态,在道德上,儿童生来不倾向于服从权威、遵从道德规范,需要社会将道德要素强加给他;在知识上,儿童的天性中对知识并无渴求,需要社会唤起其对知识的需要;在身体上,社会环境状况会影响公众对体育锻炼的看法。例如,在斯巴达,体育的目的是锻炼身体以吃苦耐劳;在雅典,用体育来健美身体;在中世纪,则是造就骑士精神。最后他总结:即使是那些一望便知是值得向往的品性,也只有当社会要求个人追求时,个人才会去追求,并且,个人只能以社会所指定的方式去追求它们。可见,涂尔干的社会化思想。
功能主义者强调教育是为了个体学习并理解在不同的社会角色周围所存在的社会期望,然后取得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他认为教育是使人具备扮演角色的知识技能,拥有满足他人对这个角色期望的能力。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从涂尔干的学说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社会的行为模式对个人的影响,我想这种影响也生动地体现在儒家的“化民成俗”当中,从董仲舒那个年代出来的人也会带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社会化特征。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如此之大,对于个性化来说,还有多少空间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先来看个性化的概念。个性化并不意味着忽视社会化,而是不以接受社会化为唯一目的,不单纯地适应社会,重视人的差异。
如儒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唐代的柳宗元强调教育的自然引导,不将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儿童。宋代的胡瑗、明代的王守仁和李贽,他们都强调要尊重儿童的兴趣和个性差异,尊重儿童的发展阶段,促进人的发展。到了20世纪,蔡元培先生将教育比作植物灌溉,要依据植物的状态进行培养,不能带着成见,将个人的意志强加给儿童。“如农学家之于植物焉......绝不敢挟成见以从事焉。”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个性的发展。
在西方,我们也看到了顺应儿童天性的学说。例如,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说:“我们并不希望......我们承认我们必须跟随儿童的自然本性前进。”;卢梭强调人的天性,他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要求,反对成人按照传统和偏见强制儿童接受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儿童的自由发展;培斯泰洛齐强调人生来的天赋潜能,如同萌芽,教育必须顺应这种潜能,才能开花结果,因此他得出了“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的原则;福禄贝尔强调教育在原则上的特点必须是被动的、顺应的,而不是命令的、绝对的和干涉的,因为后三者会残害儿童天性的发展;尼尔的“使学校适合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合学校”。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
从这些教育家的观点来看,儿童的天性和自由就是规律,而逆规律而行是无知的、有破坏性的,儿童的发展遵循自己的规律,对于他们个体来说,这些规律就像是存在的凳子、椅子那样的客观和不可动摇,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化活动要顺应儿童的规律而行,否则就会造成低效或反效果的出现。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放手儿童,放弃他们的社会化,完全遵从他们的个性呢?这是没有必要且不可能的,还记得那个颜色对比吗?个性就是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展现出来的,而教育所传授的知识、行为规范本身就是向儿童展开的社会活动,儿童只有在这里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所以向卢梭那样将儿童退回大自然是不现实的,我们为儿童提供社会活动的同时,要关注儿童的身心规律,这样才能使互动质量上升到新的层面。
综上所述,教育不只是对社会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使儿童获得个性并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马克思曾说:社会化的目标是个性化。在教育中,我们在进行知识文化传授的同时,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请注意,这不是我们异想天开之后的大发慈悲,而是现实就是如此,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给予儿童空间,他们才能自由成长,为社会注入新鲜活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