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学习共同体
结合文本和自身培训经历,谈谈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培训中如何构建真正高效的学习共同体?或者您希望在学习中进入怎样的学习共同体?
通过阅读本月的共读材料《“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培训:模式更新、价值证成与行动路径》,郝晓东老师的解读,徐未芳老师的《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呈现“主导-主题相结合”教学结构》以及米永丰老师的分享《“互联网+”,教师发展的百花园》等材料,加上胡新颖老师的观点,让我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培训有了全方面、立体化、多角度的理解,有的词汇是似曾相识,有的观点又新颖独到,说出了我能感觉到,但是又无法用合适的词汇表达出来的一些语句。
比如,我在绘制主材料的思维导图时,提炼的关键字中,有不少竟然和我从事的心理健康工作有多处契合,让我颇有感慨。
比如在行动路径的第三条——教学变革中,提到了泛在学习,对于它的解读,处处都是关注人的心理成长的词汇,而这些词汇的出现,直抵内心,说到了人的发展的根本,即兴趣,情感,需求,认知,连接,潜能和资源。这些对应了泛在学习的三个方向,也体现着最前沿的思想和技术,这些也正是我所希望进入的学习共同体需要具备的特征,同时也是行动指南。
这三个方向分别是:
1、确立学习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学习者为中心”但是泛在学习的最典型特质,它意味着既要重视对参训教师学习兴趣的激发又要强化对其学习情感的培养。这句话说到了教师发展的根本,也是教师培训有效地出发点。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学生,更适用于每个成长中的人。我对于自我成长是天然地具有饱满的激情和浓厚的兴趣,一则源自我上学时的学霸经历,对于知识的获取和理解准确到位,通常能够体验到知识的乐趣。
我的学习动力来自知识本身,那种看到某段话深有同感的感觉特别让人有成就感,如果能够把它结合自己的实践再写出来,发表在简书、网易,或者是某本杂志上,就会更加激发起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的情感。所以,教师培训的学习共同体要高效,必须调动起老师的兴趣和情感,要充分调动起老师的主体性。调动的方法,也许就是需要一个比较固定的,有仪式感的平台,能够经常看到别人和被别人看到,比如现在的微信小打卡,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等,只要是能够及时反馈和输出的平台,都能够让兴趣和情感持久。但是,我们也知道,兴趣也需要持之以恒,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就容易被肢解,就容易懈怠。这些平台也具有实时沟通的功能,大家彼此打气,兴趣便容易持久。
2、强调授课专家的引领导向。
泛在学习虽然强调了学习发生的无处不在,但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混乱学习,其最终指向是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指导专家要有洞察人心的基本功,要有个性化的思想准备,要教给学习一碗水,自己就得是长流水。
大凡专家大咖都是些能够厚积薄发的人,通常都是久经沙场的人,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而且善于反思和应变。这里就比较强调“教学相长”的理念。
就像我在给学生上心理课的时候,教学设计可能几年都不变,但给不同的班级,学生上课,会有不同的生成,这些生成不断丰富了我的经验,同时也体现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也能够以此开发自己的潜能。我们需要的学习共同体,一定要是符合我们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适合我们的学习风格,而且要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员和老师,学员之间要能够建立便捷的链接,能够及时沟通和交流,如此才能充分开发潜能,让自己在培训中心获得实效和提高。也许,我们在足够努力的情况下,也有机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呢。
3、借助虚拟仿真的技术支持。
泛在学习是“以泛在计算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但技术是用来支持学习的,只能是外围的,不被学习者关注的角色,但是,它强调了虚拟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把整个社会和自然都视为学习资源,要能够使参训老师“轻松地利用技术服务于自身的社会实践,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这里我特别赞同要把技术当做资源,“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技术高度发达和便捷,我们的学习共同体一定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技术,就像我们在现代极简教育技术中所学到的,利用各种公众号,APP,小程序等,把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利用UMU等课堂互动平台,实现学习的便捷和可视,能够及时反馈学习的进度,这种方式同时能够促进大家的学习兴趣和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我们倡导的评价方式就是过程式的,这些平台是能够实现数据统计,能够让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比如打卡几天,学习多少小时,有没有学习证书,简书日更排行榜等等,这些评价方式能够很好地促进学习。
所以,我需要的学习共同体就是这种能够激发兴趣和情感,有支持有链接,有资源能及时评价的,但是我仍有小小疑问,就是这些学习毕竟都是以输出为主的,思考地深度不够。我们在此之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定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扎实地、静静地啃读一本又一本的经典著作,如此,才能在学习共同体中有更多更深地思想碰撞。所以,我需要的学习共同体还要有高人,给予书籍的推荐和啃读的建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