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本书《烽火守书人》。
讲述的是伊拉克战争期间,伊拉克图书馆馆长——伊斯康德在职期间的日记合集。
伊拉克国家图书馆在2003年的战火中遭受重创,几成废墟。伊斯康德临危受命,放弃了自己在伦敦的舒适生活,回到危机四伏的故乡巴格达,就任图书馆馆长一职。炸弹袭击、死亡威胁、绑架 与灭绝人性的谋杀,此后便终日与他的工作和生活相伴。在重建图书馆的过程中,他用文字将平日的经历记录下来,以使外界知晓如今伊拉克的真实面貌。在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人间地狱“般的城市里,伊斯康德和他的图书馆员们仍然凭借着超乎想象的勇气和责任感,在废墟中重建秩序,不惜以血的代价,捍卫着那些无比丰厚却无比脆弱的文化遗产,也捍卫着人们求知的权利,滋养苦难中的心灵。 伊斯康德的这部日记最早登载于英国档案管理员协会和大英图书馆的网站上,一时间打动了全世界无数读者。
在看的时候一直好奇,在战乱时期,究竟有没有读者会去图书馆。毕竟,炮火、榴弹这些东西,听上去与图书馆是如此格格不入。他们就像世界的两极,一个惨烈而悲壮,一个平静而安详。
馆长写道:3月读者人数是306人,4月安全状况更糟,但读者却增加到381人。虽说那几乎已经是一个容不下一张书桌的年代,甚至图书馆的玻璃也时常被击碎,但它依然开放,接待那300多个读者。看到这里不禁心生感动。虽然图书馆也躲避不了战争和袭击,但好歹,这里提供了一点点精神的力量。
我在和平、安静的图书馆里,看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图书馆的故事,想象着那些我从未曾见过的血肉横飞、爆炸不断的场面,感慨万千。我们所不曾经历过的,不代表从不存在。人类的共同命运,冥冥之中都连接在一起。保持一份关注,大概也算是尽到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一份应尽的义务吧。
如今的伊拉克已经渐渐摆脱了战火,底格里斯河、幼发拉比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愿这一次,和平可以持久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