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永远都是最温暖的话语,路再远,回家的路途都是最近的。叶落归根,故乡是永远的情结。
网络上流行着一句话:“多少年前,当你踏上列车离开家的那一刻,也许还没意识到,从此家乡只有冬,没有春夏秋。”
远离家乡的游子,漂泊在外。追求着梦想,努力实现着自身的价值。繁华褪去,夜幕降临,也会想念家中的爸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诗人王维之手。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过年回家是一种幸福。
踏上回家的路,心就有了归属。当回家路的越来越小,越来越弯,植被越来越绿。天空越来越蓝,家就越来越近了。农村远离了城市的喧闹,逃过了工业发展的污染。盘山公路,弯弯扭扭,蜿蜒在一座又一座山中。
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寨子里的小孩子也多了起来,都是陌生的面孔。儿时的玩伴也结婚生子,家乡的人也换了个面貌。人回来了,也就热闹了。
质朴的乡里人,自家都会自酿白酒。包谷煮酒,逢年过节,用来招待亲戚朋友。酒香,情浓。常常醉倒男子汉,没喝酒前我是寨子的,小酒一喝寨子都是我的。年边也是办喜事的高峰期,结婚扎堆,没有城市高大尚的酒店。都是在自家办酒席,左邻右舍,寨子人帮忙。图的就是一个热闹,互帮互助也是村里的一种默契。乡下的酒席,一吃就是三天两夜,好客,热情的客家人。
家永远是避风港,你可以卸下自己的面具,只做自己。有妈妈做的饭菜,爸爸的问候。清晨,叫醒你的不是闹钟,是悦耳的鸟鸣声。推开门就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阳光晒在脸上,尽情感受故乡温暖的抚摸。
种田,种地,养几头猪,打打零工,还是农村的主要收入。近两年,在政府招商引资下,大力发展规模性种植甘蔗,说不好,你市场上买到的甘蔗就出自我们的家乡。
近几年来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收入不再单一。还记得以前,基本只能靠养猪,种水稻,一年很辛苦,也挣不到什么钱。十多年前,谁家有松树,可以割松脂,哪家人的生活水平就是更好的。那时候,还在读初中的,还和妈妈上山割过松脂。
精准扶贫的推动下,农村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盖起了好多的楼房,有好些人家也买了小汽车,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就连思想封闭的农村妇女,也开始跳起了广场舞。村上盖起了社房,公厕,卫生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看看家乡的变化,听听妈妈的唠叨,也是一种幸福。电话里千叮万嘱,不及面对面的交谈。相聚一堂,共同展望新的一年。千言万语,不离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关心。生怕在外,吃不饱,穿不暖。父母面前,再大的孩子也是个宝宝。
长大了,为了生活身不由己,我们都需要努力。外面的天地在广阔,根还是在故乡里。匆匆回家,相聚时间甚短,离别总在眼前,不变的是故乡的情 ,故乡的蓝天,依旧那么蓝。
故乡是永远剪不断的那一缕乡愁。正如诗人余光中《乡愁》所写:“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人生何曾不是这样,匆匆忙忙,生离死别,不变的是对故乡的热爱。
网友评论